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构建和语用策略研究

2019-11-07 04:07梁乐乐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10期

【摘要】陈新仁教授将具体的、语境化的身份定义为语用身份。本文通过观察教师的课堂话语,来研究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构建的不同的语用身份,以及教师采用不同的语用资源构建动态的、多元的身份来实现交际目的,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身份构建;语用策略;教师课堂话语

【作者简介】梁乐乐(1988.04-),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

越来越多的来自社会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的学者关注身份,研究其在话语中的动态建构、磋商、管理与传播。基于建构主义展开身份话语研究是语用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教师身份的研究也是其中之一。国外部分学者考察静态教师身份的构建,Richard(2006)从身份和课堂话语的角度,阐释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Juzwik.J 和D.Ives(2010)从“小故事”(small story)的研究范式分析了教师身份。就国内而言,陈育新(2004)研究了学术建议中的身份建构;陈新仁(2015)分析了中国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的语用身份构建。结合教师的课堂话语和语用身份的动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结合陈新仁教授提出的语用身份、课堂话语以及索绪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的语用身份构建和教师的话语构建策略。

二、理论背景

1.语用身份。Gleason(1983)指明身份这一术语是20世纪50年代进入社会科学领域的,在心理分析学家Erik Erikson 的推动下获得了学界的认可。对身份的认定,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身份是心灵内部的,是固定不变的;身份是习得的,是有意识地挑选的。学界目前大多认可身份通过话语建构,是动态的、可变的。

陈新仁(2014)将语用身份定义为语境中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对方及他者身份,强调通过话语建构的身份可看作一种语用资源,帮助交际者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语用身份是交际者某个“特定的社会身份在语言交际语境中的实际体现”,是其社会身份语境化、语用化的产物。语用身份具有动态性、可变性和协商性的特征,即语用身份在交际过程中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陈新仁,2013:27) 。

2.身份的话语建构。身份是话语主体或参与者拥有的或互认的。身份可以通过特定的话语得以构建。特别是在课堂话语中,教师身份极大地影响着课堂话语的过程和建构。Tracy(2002)提出了与身份相关的话语实践类型,人称指示语、言语行为等话语的组成要素,以及如立场、叙述方式等复杂的话语实践。Searl(1979:1-29) 将言语行为分为五类: 阐述类、指 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陈新仁(201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补充和完善,提出11种身份构建的话语实践类型,即:语码选择、语体选择、语篇特征、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称谓语、语法选择、词汇选择、语音特征和副语言特征。

三、大学英语教师的语用身份构建及语用策略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语境的变化以及交际目的的变化,选择不同的身份。就大学英语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倾向于构建两类身份:默认的教师身份和偏离身份。默认教师身份包括:权威型教师、博学型教师、客观型评价者;偏离身份包括:亲和型的朋友身份或同伴身份。

1.默认的教师身份及语用策略。就大学英语课堂而言,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基于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语言、社会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等方面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语境中,教师需要构建博学型的教师身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在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需突出自己在此领域较高的权势地位,表现出对自己话语内容合理性的高度自信,从而建构权威型的教师身份;教学实践的特殊性还决定了教师不仅只是对知识的传递、文化的移入,还要求教师在学生输出语言后,对其进行评价,这时教师构建的是评价者的语用身份。

场景1 :从希腊神话,到古罗马史诗全面讲解特洛伊战争过程,以加深学生对文章中作者心境的理解。

在此场景中,教师通过告知、描述、引用、总结等阐述类的言语行为,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构建一个知识面丰富的博学性的教师身份。另外,教师引用出自专家、学者或专著典籍里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对学生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增强教师话语的权威性。在此话轮中,教师是话语的主导者,体现了教师的语言强势和权威。

场景2: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话题“Whether e-book could completely replace printed version?”的见解,教师对其进行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观点时使用了情态动词“may”和模糊限制语“somewhat”语用策略。通过对情态动词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教师对学生和情景生成的态度,师生间此时的社会距离和权利关系等。“may”的使用缓和了教师的强势的权威语气,模糊限制语“somewhat”的使用避免了伤害学生的面子。教师构建的评价者身份,通过对词汇的选择,不仅维护了学生的面子,也达到对学生话语进行修复(repair)的作用。“may”

2.偏離身份及语用策略。师生间的社会距离、权势关系以及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课堂话语所涉及的话题。Weisman(2001)指出“内在的自我”对于教师如何理解教学以及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依照不同的语境、交际目的和教学目标,构建默认教师身份以外的语用身份,这时教师身份偏离了社会所认定的默认身份,称之为偏离身份。在大学英语的课堂语境中,教师所构建的偏离身份主要表现为:同伴身份、朋友身份。例如教师分享自己孩子咿呀学语的过程,引导学生注重语言学习时的输入,多听多读方能提高自己的写作和口语。教师通过涉猎个人兴趣、情感、经历等私人话题内容的阐述,可缩小师生的心理距离,从而构建亲和型的同伴身份或朋友身份。

场景1:教师播放完歌曲“Butterfly Love”,分享成长过程中自己与父亲的感情。

此场景中,教师对话题内容的选择,是其采用的一种话语实践类型,此类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内容,可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双方的情感趋同(冉永平2007:334),构建亲和型的朋友身份。

场景2:请学生用英文分享自己的暑期经历“May I invite you to share your experience during summer holiday, if you like?”

此场景中,教师使用包含修饰语的复杂言语行为,“May I invite...”“If you like...”增加了教师话语的间接性,缓解了教师言语行为的强加意味,缩小了师生间的权势差距,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可以改善师生的关系,更好实现教师的身份认同。

场景3:课堂活动完结后,对获胜一组的表扬“So, now ,we, together, give them a big round of applause !”

人称代词的选择往往受到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权利关系和亲疏程度的限制(Brown&Gilman 1960)。第一人称的内包用法通常旨在拉近与听话者的距离,给人一种平等参与、休戚与共的感觉(辛斌2005:75)。此场景中,教师通过使用“包容性的we”将自己包含入学生当中,一起为获胜的一组给予表扬和鼓励,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构建教师的同伴身份。

四、结语

本文基于语用身份和教师课堂话语,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构建以及身份构架是所使用的语用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构建的身份主要有两种:包括博学性和权威性的教师以及评价者在内的默认身份,包括同伴和朋友在内的偏离身份。运用的语用策略主要包括阐释类和指令类的言语行为、称谓语中的人称代词的使用、话语内容和词汇选择。期望可以对教师多元身份的研究有所启示,以及提高教师的身份认同及教学效果的实现。

参考文献:

[1]Juzwik, M. & D. Ives. Small stories as resources for performing teacher identity: Identity-in-interaction in an urban language arts classroom[J]. Nattive Inquiry,2010.

[2]Richards, J. C..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today[J]. RELC Journal,2008.

[3]陳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4): 27-32.

[4]陈新仁.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现代外语,2014(4):702-710.

[5]徐浩.外语教师教育重点问题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6]孙莉.中国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5):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