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研究

2019-11-07 03:49李亚玲
校园英语·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文化大学英语

【摘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国际交往中,中国文化的介绍和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文特性,具备天然的文化学习优势。但在现有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中国文化少有提及,“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突出。2017年教育部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地位得到提升,本文通过对其分析,提出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加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索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路径,促进人文交流、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新时代新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中国文化;课程体系;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简介】李亚玲,女,硕士,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 西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7xn0136,项目名称:“围绕服务‘一带一路的英语公共课程教学内容及结构改革研究与实践”,系列成果之一。

随着新时代丝路建设开启走深走实的新征程,大学英语教学必然要顺应新时代、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外语教育有两项重要功能,其中一项就是要使学生具备丰富的跨文化知识。高校在科学研究、学术创新、国际交流中进步显著,而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拥有“四个自信”,尤其是具有文化自信的,服务于国家战略的社会主义人才。

外语教育需要培养拥有丰富跨文化知识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国际化专业人才。“中国高校的外语教育肩负培养国际性人才、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人才储备的使命。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能发挥语言的力量去说服人,引领团队,在未来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成为领导者而不是‘工具人。”(王守仁,2018,3)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等外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大学英语涵盖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中国文化等多种话题的教学内容可以促使其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期抓手。”(王守仁,2018,3)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然要顺应新时代、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探索教学理念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服务于国家战略。

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地位分析

2017年教育部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多层次、多元化目标。《指南》提出了“三大课程板块”,分别为: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指南》还归结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大特点,具体包括:通用性、学术性和跨文化交际。在最新版《指南》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与通用英语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归为三大课程范畴,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重要地位得到彰显。

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于课程体系中通常被编排在选修课范畴。大学英语教学近70年的支配理念是以技能训练为导向训练(SOI),语言教学特征突出,教学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纲。但是这种教学理念只强调了通用英语中语言技能的学习,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需求。在现有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已经注意到了跨文化交际英语的重要性,把跨文化交际英语与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并列,这一点也符合《指南》的要求。鉴于此,跨文化交际课程地位的提升也将中国文化的学习摆在一个更为凸显的位置。“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新时代跨文化交流发展不相符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路径研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悠久绵长。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国人需要运用英语这一通用语言,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任增强,2017,1)中国文化底蕴的培养,三观的养成是大学重要的教育功能。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是学习跨文化交际技能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教授中国文化,能帮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英语语言和思维来介绍中国文化,使其在全球范围得到有效的传播、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却明显处于弱势,更多以选修课性质出现。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大学生在国際交流中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交流是他们国际交流的重要使命和内容。”(束定芳,2016,6)

《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三大类课程群,各类课程比例没有固定,由各高校根据实际需求自行确定。在课程体系中,通用英语和通用学术英语通常作为各高校的英语核心课程,各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来设置,有的以通用英语为重要核心课程,(束定芳(2016,3),王守仁( 2016b: 3-4)),有的以专门用途英语范畴下的学术英语为核心课程(蔡基刚(2017,94))。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强调不同语言技能的培训,针对的是学术或非学术的不同应用领域。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则对培养学术人才和非学术人才都重要,因为两种人才在国际交往中都要运用跨文化交际技能、目的语文化知识和母语文化知识。

鉴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新时代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跨文化交际课程应设为基础课程,即作为一门必修通识课,而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更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在内容依托教学法理论(CBI理论)指导下,中国文化课程可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归入跨文化交际类课程范畴。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可由三大模块构成:基础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指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包括中国文化英语和跨文化交际技能英语。内容依托教学法使中国文化课程既能满足中国文化的学习,也能满足英语语言技能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是重要的基础必修课,其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力,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思辨性思维,为打造国际化人才奠定文化素养。核心课程分为两类,通用英语或通用学术英语。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模块为必修课性质,拓展模块包含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化学习资源、竞赛实践,以及拓展课程。中国文化课程的学习,以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线,介绍中国优秀的现当代文化为辅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克服国际交流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获得更多的文化认同。

三、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除了教授英语语言技能,学术英语技能,还应把文化素养尤其是中国文化素养的培育放在更为基础的地位,以彰显外语教育的人文功能,切实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培育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不是选修,可有可无的,而应是必修的,属于基础性通识教育。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修订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173(1):90-96.

[2]常俊跃,霍跃红等.中国文化(英文版)(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任增强.中国文化概要(英文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4]束定芳.对接新目标创建新体系适应新需求——写在“新目标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出版之际[J].外语界,2016,173(2):2-9.

[5]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a(3):2-10.

[6]王守仁.谈中国英语教育的转型[J].外国语,2016b(3):2-4.

[7]王守仁.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18(4):1-4.

[8]赵友斌.中西文化比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

[9]赵永青,李玉云等.近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274(1):27-35.

[10]朱敏,解华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成因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23(5):28-32.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文化大学英语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