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词语借入对汉语语素的影响

2019-11-07 04:07彭锦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10期

【摘要】不同语言的交流和接触必然会引起借词输入国的语言变化,这样的变化会影响到输入国语言语音、戒律、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各个层面。以往的研究多从句法方面和词语层面进行探讨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但从形态层面研究英语词语对汉语语素的影响的文章较少。此空缺促使本文从此角度进行研究;经研究本文发现英语词语对汉语的影响在语素方面主要表现在促使大量新非自由语素和自由语素的产生。

【关键词】英语词语;汉语语素;非自由语素;自由语素

【作者简介】彭锦,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引言

王力(1954)曾经就西方语言对汉语的影响归纳为七个方面:(1)复音词的创造;(2)主语和系词的增加;(3)句子的扩张;(4)可能式、被动式和记号的欧化;(5)新替代法和新称数法;(6)新省略法;(7)新倒转法与新插入法。王力先生关于英语对汉语的影响多是句法方面的。蔡基刚(2008)从词汇方面研究了英语词语对汉语的影响,他认为现代汉语词汇是以双音节为主,多采用两个单语素相加的方法构成复合词;然而随着汉语中英语音译借词的增加,汉语词汇结构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多音节词大量增加,如的确良(dacron)。脱口秀(talkshow)、白兰地(Brandy)、奥林匹克(Olympic)、波尔多液(Bordeaux)等。

英语音译借词进入汉语语言也使同形异音甚至异义词大量产生,如“卡”字原是“夹住”的意思,在“卡通(cartoon)”“卡路里(calorie)”中“卡”字却不是这个意义。由此可见大量音译词的增加,削弱了汉语以形表意的特点。

以上研究多从英语词汇音译到汉语后在词汇层面的探讨,本文将从音译意译两方面探讨英语词汇借入对汉语语素的影响。

一、分析

1.非自由语素。汉语从英语中引入借词,无论是音译还是意译,都使汉语的非自由语素大量产生。首先看音译产生的语素。在音译英语外来词时,需要在汉语字库中寻找声音相似的汉字,为避免汉字本身的意义干扰音译词的词义,音译汉字的选择往往挑选没有意义的音节字,或没有实义的虚字,如巴士,咖啡等。但当其成为音译词的构成部分后,其会迅速语素化,演变成有意义的,能产性很高的非自由语素:

非自由语素     音译英语 派生词

吧 酒吧(bar) 网吧、氧吧、睡吧。吧客、书吧、泡吧

迪 迪斯科(disco) 迪哥、迪妹、迪姐、迪厅、蹦迪、迪友

酷 酷(cool) 扮酷、装酷、酷毙、酷哥、玩酷、比酷

模 模特(model)     超模、名模、男模、女模、野模、嫩模

啤 啤酒(beer) 干啤、生啤、黑啤、黄啤、扎啤、瓶啤

答 黑客(hacker) 蓝客、快客、博客、朋克、灰客、闪客

咖 咖啡(coffee) 咖吧、咖具、清咖、网咖、品咖、影咖

因 因(heroin)       可卡因、咖啡因

卡 卡片(card) 饭卡、充值卡、信用卡、电话卡、打卡

从英语词汇中意译词进入汉语也可以增加汉语的非自由语素:

非自由语素 意译英语         派生词

软soft landing      软着陆、软指标、软包装、软通货、软硬料。

硬hard copy 硬拷贝、硬任务、硬广告、硬通货、硬指标。

零zero distance     零距离、零中介、零首付、零增长、零利息。

音译词中汉字的语素化是虚词产生实义,而意译词中汉字的语素化的过程正相反,是实义词虚化。

2.自由语素。英语词汇对汉语自由语素的贡献也体现在音译和意译两方面:一、意译,即利用汉语词库中已存在的自由语素进行意译,由此产生的自由语素是意义的增添,其也具有派生的意义。如:

太阳(solar):太阳能、太阳灶、太阳历、太阳黑子。

电子(electronic):电子管、电子琴、電子枪、电子音乐、电子手表。

风险(venture):风险投资、风险资本、风险贷款

二、新的自由语素的产生也可以通过音译产生

沙龙(salon): 文化沙龙、英语沙龙、军事沙龙。

纳米(Nano meter):纳米材料、纳米产品、纳米时代。

贴士(tips): 减肥贴士、旅游贴士、求职贴士、考研贴士。

自由语素的产生一般都是双音节产生的,而非自由语素是单音节构成的。

三、结论

本文发现英语词语对汉语的影响在语素方面主要表现在促使大量新非自由语素和自由语素的产生。汉语从英语中引入借词,无论是音译还是意译,都使汉语的非自由语素和自由语素的大量产生,自由语素的产生一般都是双音节产生的,而非自由语素是单音节构成的;音译词中汉字的语素化是虚词产生实义,而意译词中汉字的语素化的过程正相反,是实义词虚化。

参考文献:

[1]Romaine, S.. Borrowing. In R.E. Asher(ed,) 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 and Linguistics[J]. Oxford: Pergamon,1994.

[2]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力.中国语法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