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语义对比与翻译

2019-11-07 11:01王秋晓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语义对比

王秋晓

内容摘要: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作为一种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词汇既是构成句子、段落乃至篇章的基础,也是语言这个庞大的系统耐以生存的支柱。英语和汉语都含有丰富的词汇。符号作为语言的载体,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被赋予含义的符号才能够在交际中使用,这样语言就转化为了信息,而语言的含义就是语义。本文从英汉词汇语义现象出发,通过对英汉词汇语义进行对比和分析,探讨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试图找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为英汉词汇互译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词汇 语义 对比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曾说过:“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思想和生活的变化。作为人们表达的基础,词汇载录着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直接或间接地映射它所积淀的独特的文化蕴涵(陈原,1980)。”在英汉词汇的对比研究中,语义对等的词汇并不鲜见,这使得英汉两种语言互译后,分别为以英语和汉语为母语的读者大体都能理解对方的语言所传达的含义。然而,由于自然环境、思维模式和风俗习惯等不同而导致的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大量语义不对等的词汇,这就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因此,英汉词汇语义对比与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英汉词汇语义对比

意义是什么?千百年来,语言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出现了人类、出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要、出现了用于交流的语言符号之后,才有了所谓的意义。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意指作用中用以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称为能指,而把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称为所指,所指也就是意指作用所要表达的意义。这说明,用来指意的东西(符号)和符号所指的东西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词汇是一套系统的符号,是符号蕴含的意义(语义)的载体。

19世纪,欧洲的比较学派研究了世界上近一百种语言,发现有些语言的某些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之间有对应关系和相似之处。后人在其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将目前世界上存在的语言划分为九大语系。其中,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源自http://baike.baidu.com/item/语系)。这说明,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语言符号表意,在语言特征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英汉词汇语义对比层面上,经过归纳总结,发现主要有以下四种现象:一英多汉、一汉多英、有英无汉、有汉无英。

1.一英多漢

在英语中,一个单词可以对应多种汉语意思,现在往往称之为语言现象中的一词多义。例如,英语中的cousion一词,可以译成汉语中的表兄(弟)、堂兄(弟)、表姐(妹)、堂姐(妹)等八种称呼。在日常问候中称呼对方时,如:“你好,表哥”,如果译成“Hello, my male-cousion-on-maternal-or-paternal-aunts-side-elder-than-myself”,虽然将“表哥”这一身份解释得十分清晰,但是太过冗长和繁琐,不符合交际的场合,因此只要译成“Hello,cousin”,利用“cousin”一词包括“表哥”这一含义传达出问候之意即可。再如,lift是英语中一个极为简短常见的单词。根据《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释义,lift仅仅作为动词(lift还有另一个词性,即名词),就有“抬起,举起”、“(情绪,心境)变好,变得高兴起来”、“解除(法律限制或决定,禁令)”、“剽窃(他人作品或想法)”等19种含义。由此可见,一英多汉的例子不胜枚举。

2.一汉多英

汉语中有许多一个词语对应多种英语表达的现象,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人们老生常谈的关于“意思”的笑话。据说一个外国人苦学汉语十年,到中国参加汉语考试,试题如下:

请解释下文中每个“意思”的含义。

张三给领导送红包时,两人的对话颇有意思(interesting)。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what do you mean by…)”

张三:“意思意思(an expression of good will)。”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have no need to do so)。”

张三:“小意思,小意思(nothing but a gift)。”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a funny guy)。”

张三:“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have no other intention)。”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take it by your favour, thanks)。”

张三:“是我不好意思(Its me that should say thanks)。”

最终,这位外国人泪流满面,交白卷回国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是却反映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即汉语中的确有很多词汇,由于语境的不同,在翻译时对应着英语中不同的表达。比如,汉语中“提高”一词,在英语中就有“enhance”、“boost”、“increase”、“advance”、“improve”等多个单词能表达相同的语义,然而具体运用哪一个单词,则要视具体的搭配而定。

3.有英无汉

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于建平,2000)。正是因为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在表意时存在诸多不同和不对等。语言中的词汇空缺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即目的语的词汇语义与源语中的词汇语义不等值,或源语中的词汇在目的语中无对应词。有英无汉以及下文论述的有汉无英都是词汇空缺的表现。

Once in a blue moon一词在英语中有一个典故。1883年,印尼克拉卡托火山爆发,火山灰腾入高空,有一段时间竟使月光泛蓝色,这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十分罕见,因此该词表示“千载难逢”、“难得出现的情况”。Adams apple一词背后则蕴含着另一个典故。据《圣经》记载,上帝造人之初,亚当(Adam)和夏娃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伊甸园里。园中有一棵树,结着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果实。上帝告诫二人不要偷吃果实,但是他们听信了蛇的谗言,抵挡不住诱惑,偷吃了禁果,这种禁果就是苹果(apple)。在被上帝发现后,亚当惊慌失措地将其中一个苹果核卡在了喉咙里,留下了一个疙瘩。作为惩罚,上帝让这个苹果核永远地留在了他的喉咙中,成为男人的喉结。因此该词在英语中就表示“喉结”。如果不了解背后的典故,那么对于汉语读者看到这些语义,可能会摸不着头脑。

4.有汉无英

汉语中同样存在很多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语义对等体,如“吃香”、“阴阳”、“红眼病”、“气管炎(妻管严)”、“红白喜事”、“二十四节气”等等。通常,词汇可分为普通词汇和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廖七一,2000)。由于文化负载词的存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更加突出,加大了翻译的难度。

三.英汉词汇语义翻译

根据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翻译概念:“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其风格而言(Nida,1982)”。因此,英汉互译并不是简单的字面对应。在英汉词汇翻译中,译者应该在译语惯用法和具体接受者能够接受的限度之内,采用适当的变通和补偿手段,以争取原文和译文词汇语义最大限度的等值。对于英汉词汇,尤其是文化负载词,可采用以下几种翻译策略。

1.直译法

尽管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英汉两种语言也存在着诸多差异,英汉词汇更是包含着各自语言中独特的文化内涵,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由于自然生活条件基本相似,人们拥有同一个耐以生存的客观世界,长期以来积累了共同的智慧和经验,因此形成了文化的重合。所以,对于语义吻合的词汇,可采用直译法。如“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沉默是金(Silence is gold)”、“阅览室(reading room)”等。

2.替代转移法

所谓替代法,就是使用一种语言中与另一种语言对应的同义词、近义词(侧重替代),或从另一个角度措辞(侧重转移)等多种形式来传达源语中相似的语义。例如,在英语中,人们常用“kick the bucket(翘辫子;一命呜呼)”形容人的离世。kick the bucket本义为“踢水桶”,这个词语源自一个故事:古代英格兰的屠夫杀猪时,用竹竿把猪吊起来,在猪的旁边放一个桶,等到猪断气的时候,双脚一蹬,就踢到了旁边的桶。汉语中与之语义对应的恰有“翘辫子”一词,这个词语背后同样有一个故事:在中国清代时期,由于政策所致,男人也要留辫子头,刽子手杀人时为方便砍头要把辫子提起,因而翘辫子也就成为杀头的同义词,后来该词便借指死亡。通过替代和转移,英汉两种语言利用各自文化中具有相同或相似语义的词汇实现了语义的对等。

3.加注法

针对词汇空缺现象,可以利用加注法,充分表达词汇的语义。加注法分为音译加注、直译加注和意译加注三种。

音译加注是指音译后附加解释性注释,注释可长可短,可采用文中注释,也可采用脚注,有时还可以二者合用,如pizza(披萨)、cartoon(卡通片)、Athena(雅典娜,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等。

直译加注是指直译原文,并附加解释性注释的方法。例如:将“桃花源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大毁于元”译为“Taohuanyuan(The Peach Colony) was first built in the Jin Dynasty (266-420AD), began to take shape in the Tang Dynasty (618-907AD),flour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AD), and went to ruin in the Yuan Dynasty(1271-1368AD).”通過加注,读者对每个朝代的时间段有了清楚的认识,因而可以了解桃花源兴衰的各个时期。

意译加注的例子也有很多,如open sesame译为“敲门砖,过难关的秘诀(注:《天方夜谭》中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故事说:一个山洞内藏有无数的金银财宝,但洞门紧闭,必须用“芝麻开门”才能打开)”,在意译后,通过这样的注释,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便可对原词语的语义有所理解。

四.结语

傅敬民先生曾在《翻译研究的思维视角》一文中说过:“只有寻求差异才能找到翻译的规律并更好地利用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傅敬民,2000)。”本文通过分析和对比英汉词汇语义,总结出英汉词汇之间的四种现象:一英多汉、一汉多英、有英无汉、有汉无英,并提出通过直译法、替代转移法和加注法解决英汉词汇,尤其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汉两种语言,也对翻译中为寻求英汉词汇的语义对等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Nida and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Bill,1982.

[2]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3]傅敬民.翻译研究的思维视角[J].上海科技翻译出版社,2000,(3).

[4]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6]杨德霞.英汉词汇语义对比与翻译[J].山西师大学报,2006.

[7]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语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0,(3).

[8]朱晓丽.英汉翻译中的词汇对比[J].焦作大学学报,2005,(1).

[9]周小琴.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对比与等效翻译技巧[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3).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语义对比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