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什么也是爱”

2019-11-07 12:46端家丽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主动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现象

端家丽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探寻多年的科学教学足迹,细细观察一些常见的教学细节,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已经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干扰者,而不是促进者。笔者以课堂上常见的一些学生“被打扰”的现象加以阐述与分析,产生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诸多实践,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思维,不断学习再反思,渐渐走向主动探究,充分落实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被打扰”现象 主动探究

我们常常说“一切为了孩子”,恨不得为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这样才是爱孩子。但很多时候,“不做什么也是爱”。也许学生经历那个过程会累点,会经历犯错与挫折,但我们仍需慢慢来。只要在旁边陪伴、守护,就足够了。

小学科学课堂上,也会出现教师包办代替、过度控制等现象,这些会干扰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一、不做“课堂上的话袋”,还学生思考的空间

“被打扰”现象: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课《空气的性质》,当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也需要占据空间,此时教师顺势质疑:那它会不会像其他物质那样有质量呢?学生产生了争议,自然而然就想办法进行研究。

但这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很多同学愁眉苦脸,低着头躲避着教师的目光,嘴里不住地唠叨:怎么做呢?此时教师“得意”起来,好像故意为难大家似的,开始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喋喋不休起来: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或画在记录本上,看谁最聪明。

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教师继续大声说:注意独立思考!不要互相干扰!然后开始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可学生仍是窃窃私语,举棋不定,咬着笔头思索着……

看到学生们的方法没有接近自己的意图,教师心中有点恼意,不耐烦地说:快点思考,不要浪费时间了!走到一位她自认为非常优秀的学生身边看了一下,说:不对,再想想。沉默了几秒钟,教师还是对全班同学提示说:想要知道物体有没有质量,可以采取比轻重的方法,比轻重又该怎么做呢?背着手在教室里绕了几圈,教师又表扬了几个思考认真的同学。绕着教室走了好多圈,终于有一位同学写出来了!她两眼放光,激动地说:文轩同学想法非常棒啊!其他同学要沉心静气思考……大家要快点了……这些话语之后,很多学生开始不思考了,等着听别人的想法,教室也不安静了,嘀嘀咕咕讲起话来。有个学生呆坐在那儿,摇着身子把笔扔在一边,叫起来:烦死了!教师依旧在说个不停……

聚焦热点:

阿莫纳什维利把教师在学生思考时随时随地说一些提示语,比喻成“课堂上的话袋”,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教学中的废话。这些废话干扰了学生的思想,打断了学生的思路,甚至让学生觉得思考也不是愉悦的,产生一种烦躁的情绪,从而不再想思考下去……

应对策略:谨言慎行,慧心生静。

有的教师往往这样说:“课上的时间不够……我来不及教完!”寻找这些借口的同时,又是否思考过:他的“话袋”吞没了多少分钟时间!其实,其祸害更在于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干扰了学生思维的完整性,侵占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二、不做“交流卫道士”,还学生缜密的思维

“被打扰”现象:

科学课堂中,教师经常要和学生们交流想法,特别是在实验方案的引导上,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此时,教师的想法会牵引着学生正确地思考,但有时教师也会完全沉迷于自己的想法,不讲出预设的答案,誓不罢休,这就出现了下面的现象:

教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时,讨论:为什么热空气向上升?怎么才能证明热空气是上升的呢?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想法差距很大,教师就一直在追问:还有没有补充或纠正的?终于有一只小手畏畏縮缩地举起来了,教师赶紧把他叫了起来,可是那学生站起来断断续续,结结巴巴还是没说清楚。教师大失所望,淡淡地说:“请坐,等想好后再说!”又一个学生举起手来,教师眼前一亮,像抓到救命稻草似的请他说,这个学生站起来结结巴巴回答道:“这是……这是……”还没等他说完,教师就急忙打断:“这个观点刚才那名同学说过了,请坐!”全班哄堂大笑,学生的脸涨得通红,不好意思地低头坐了下来。然后,教师又请一个女生来回答。这个学生似乎有些胆小,声音细若游丝。教师见状,果断地说:“好,坐下,以后声音要响亮一点。再请一名同学来说!”若干次的回答中,教师只要发现与自己的理想答案不相同,就会打断学生的发言;或者刚说没几个字,教师迫不及待一股脑儿地把答案和盘托出……

聚焦热点:

像这样的现象在科学课堂上很常见,替学生们说实验现象的,说实验结论的……

其实,在教学中,一道题的答案并不能对学生产生长远的影响,而教师对学生答案的态度则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科学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千万不能简化成知识传递过程,只看到答案的重要性,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打断学生课堂发言的行为会让他们永远也不想在课堂上发言了,那我们还怎么知道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还怎么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进步呢?对学生的持久关注与耐心倾听,才能保护学生思维的纯真。

应对策略:以退为进,甘于“懒惰”。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的一个学生深夜还在做实验,他看到了,就问他上午在做什么?学生答:做实验。卢瑟福又问:下午在做什么?回答:做实验。卢瑟福于是发出那著名的一问:那你什么时候思考呢?

看到这“三问”,我们不难发现:卢瑟福并不看好学生只做实验不思考,实验可以懒点,思考却不能懒。同样,我们的课堂上教师也不能只要答案不要过程。教师不能只顾自己说,不让学生思考,教师言语上的霸道,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把舞台留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看上去“懒惰”了,实际上却“前进”了。

三、不做“无米之炊”,还学生本真的实验方案

“被打扰”现象:

科学教师每节课都会带着学生们做探究实验,实验方案从何而来?书上的?教师思考创新的?学生们想出来的?也许你会说兼而有之,但在科学课上也不乏出现教师思虑不周,硬性规定课堂上就做这个实验,就用这个方法做实验的情形,这个次数还不会少。

《光的行进》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研究“光在空气中是按照怎样的路线行进的”这个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经过讨论设计了实验方案:光是否能在三张纸板上的小洞里通行。教师以为自己大功告成,没想到这个时候,有个学生嚷嚷起来:“老师,我有更简单的方法。想要知道光在空气中是不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只要准备一根弯头吸管,让光通过直线和弯曲两种情况,就可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

这种想法一说出来,全班同学都被说服了,教师内心里也觉得办法真心不错。可是课前没想到啊,没有准备实验材料,即使再简单,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得说:想法很好,自己课后试试,紧接着就带着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

聚焦热点:

科学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教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起点,很多实验需要学生课后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去进行观察,去记录,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事实、科学数据说话,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如果长期时间学生都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去实验,自己就会懒于思考,拿不定主意,也就不再动手实验。

应对策略:“用教材教”,挖掘“生成力”。

作為教师,应遵循以生为本、合理指导的原则,我们应该首先了解实验计划的结构和内容,根据儿童认知特点、实验难易程度、学生已有水平,引导学生注重实验的严谨和规范,保证实验验证数据的准确和正确,而不是干扰学生,逼迫他们一定要按照书上的和教师的想法去做,剥夺学生探究的乐趣。

传统教学中,只注重了教材,实际上是在“教教材”,缺乏对学习资源的整合,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教材中的实验,其实验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师课前应深入理解教材,充分预设认知主线,挖掘具有“生成力”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实现个体超越,走向成功。

四、不越俎代庖,还学生细致灵巧的双手

“被打扰”现象:

你或许有这样的听课体验:教室里有七八组学生,他们都在做相同的实验,教师在巡视指导,在两组呆了几分钟。要下课了,大部分小组还没有做好。怎么办呢?就见那个教师让学生们停下来了,“没做完的小组不做了,课后再做,听这两组同学来汇报”,噼里啪啦,没一会儿工夫,结论出来了。可是,还有几个小组没做完呢!他们心底里真的相信这个结论吗?他们课后还会动手做吗?

……

聚焦热点:

实验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半途而废、数据错误、教师代替操作甚至在多媒体视频上做实验……数量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学生分组实验,在这些外来因素的干扰下,更是“岌岌可危”。有些教师说:学生学会了,弄懂了,做不做实验都一样。但真的是这样吗?

应对策略:勇于削权,将自己“推”出课堂。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一言堂”,学生都得听他的,恨不得掌控学生所有的行为与思想,这样才能体现他至高无上的权力。作为教师,我们反省过自己的行为吗?是不是很多时候都打着“我是为了学生好”的旗号,干着对学生不好的事情呢?

站在课堂上的我们,更应把学生放在中心,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先,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才能施以援手,主动削弱自己在课堂上的所谓“权力”,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猜你喜欢
主动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现象
构建高效复习课堂的教学研究
让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
探究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第四章光现象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创新之路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