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

2019-11-08 01:15曹金花
求知导刊 2019年27期
关键词:流行德育教育传统文化

摘   要: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指的是对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的技术教育,是以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为目标的教育。其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涵深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基础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找寻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人文底蕴,有利于实现全面提升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传统文化;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7-0073-02

引    言

近年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改革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与信息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融合德育渗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中学会如何明理,如何在浩瀚的网络世界中明辨是非。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一直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无时无刻不在陶冶着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信息技术虽是是一门技术性学科,但如果能在技术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那么信息技术课堂将会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体现技术性,很少关注人文内涵,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科学和人文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良好的人文素养更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如何借助信息技术课堂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再次“流行”起来,是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用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找寻教学的突破口。如果我们能把传统文化运用恰当,必然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让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展示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一、巧用教材,找寻传统文化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信息技术教材中不乏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但是信息技术理论知识部分学习内容很枯燥,如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教材中的“动画基础知识”“网络是把双刃剑”等,平时我们往往通过理论课的形式讲解教材中的内容,相比上机实践课来说,学生从形式上就不易接受,教学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如果我们认真分析教材就会发现,从这些内容中可以找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在,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能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教師每节课都会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打字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打《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名篇,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学生在与计算机打字交互中可以对这些经典篇章进行鉴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再如,在教学“搜索引擎”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布置学生查找“南通历史人物”“南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相关技巧的同时,感受南通本土文化的魅力。又如,在学习“wps文字编辑排版”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古诗、中国名画等,让学生在练习编辑排版的同时,享受传统文学与诗歌的美妙。

当然,诸如此类的方法有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师都要认真分析教材,这样才能找到传统文化的踪迹,进而将其归入技能教学中。这样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术,也能使其不断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巧设环节,展示人文底蕴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发现,要想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对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底蕴,教师就必须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并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例如,在《动画基础知识》这节课的教学中,在技能目标方面,笔者要求学生能够制作简单的动画,因为是上机操作,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但是对于教材内容中动画原理部分理论知识的讲授则显得比较枯燥,教学形式单调,学生不易理解。通过分析教材及教材配套光盘中的动画原理程序,笔者发现,如果以“传统文化”为主线,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这节课的课堂导入部分,笔者选择了以甲骨文的演变作为切入口,让学生随着字体的演变体验甲骨文的神奇魅力,让学生带着猜想和疑问进入课堂的学习,笔者也从甲骨文的演变自然过渡到原理的解释部分。在整个教学流程中,笔者依次以汉字“夏”、中华成语、经典古诗为素材,通过“夏”字的一笔一画逐步揭示动画的原理,让学生体验中华汉字的魅力,感知夏王朝开启的中国上下五千年人文历史。在经典的成语动画再现环节,通过猜测成语让学生感悟一字一词带来的成语智慧及古文底蕴。最后让学生在逐步理解动画原理的基础上尝试“经典古诗”的动画制作,并根据动画联想古诗词。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能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我国的文化内涵。这些环节的巧妙设计,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达成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也让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人文底蕴,进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三、巧用文化,播撒德育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的把握下,能最大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是否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否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成为影响课堂效果的关键。其实信息技术课堂不但可以利用技术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也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素材的巧妙选取,播撒德育教育,增强教学的感染力[1]。

例如,在教学《动画基础知识》这节课时,笔者选择了以传统文化为主线,但如何巧用文化,渗透德育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重点。在反复琢磨素材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可以把感悟中华美德作为课堂的升华部分,通过汉字“夏”,让学生感受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而成语动画环节,“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两个成语能让学生在形象的动画里感受中华民族“诚信”的传统美德;最后通过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巧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传统文化素材,能让德育教育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能让课堂教学主题得到升华,也能让学生在课后实践的过程中,更易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一定的人文特性,教师要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去打动学生的内心。”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探知欲望。信息技术教学不是单一的技术教育,教师要借助传统文化,挖掘人文底蕴,渗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找到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突破口。

结    语

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必须具备前瞻性和引导性;信息技术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深厚孕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技术的更新发展,也要学会找寻信息技术课堂传统文化的经典,给学生以科学的引领、人文的滋养,让传统文化通过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再次“流行”起来。

[参考文献]

田志强.谈信息技术课如何做好人文素养的渗透[J].辽宁教育,2016(04):63.

作者简介:曹金花(1981.5—),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流行德育教育传统文化
“流行”的历史衍变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