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与生涯教育有机融合的沉思与言说

2019-11-08 02:54李莉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7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融合核心素养

李莉莉

〔摘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对核心素养进行研究的重点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这两大问题。生涯教育具有培养学生选择能力的重要功能,迎合了当前高考改革的需要,也站在了教育的前沿,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了解基于核心素养观的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的三大融合方向以及学校实践视角下落实生涯教育的五大方向。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涯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7-0004-05

一、核心素养概述及背景

当今,核心素养的培育被世界各国视为教育的重大趋势。核心素养不仅被视为一种课程目标,同时也被视为一种课程观,成为信息时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从长远来看,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升我国整體的教育实力和公民素养,打造人才强国,并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性意义。就当前的课程发展来看,一方面,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并为课程改革与实践提供清晰的发展指引;另一方面,基于核心素养而提炼出的不同类别的学科素养,将为我国学科教育学体系的重建以及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形成提供机遇[1]。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2]。对核心素养进行研究的重点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这两大问题。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推进,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引起了不同学段以及不同学科领域下对核心素养研究的热潮。而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核心素养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长期以来,心理学领域一直致力于关注人的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具体可分为能力视角和整合视角两个层面。

(一)能力视角下的素养观

能力视角下的素养理论主要从个人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这一问题出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指标构成进行思考[3]。在传统的能力视角下,心理学家认为认知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各种活动的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主要从认知能力角度关注素养及其构成。由于对认知能力的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活动中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潜在的“认知假设”,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的认知水平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而把教育的目的或者核心素养界定为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来自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大量研究证实,单纯重视认知因素的培养并不能直接指向良好的发展结果,动机、态度、情绪、性格等非认知因素虽不属于认知活动过程范畴,但却对认知活动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理论发展,传统的能力视角逐渐拓展其内涵,把非认知能力也纳入核心素养的范畴,与认知能力相互补充,从而形成对核心素养内涵和结构的更为全面的理解。例如,“素养研究之父”麦克利兰提出素养不仅包括工作中与优异表现有关的知识和能力,也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和价值取向等非认知因素,并把这些非认知因素比喻为“冰山以下的部分”,认为这些素养不容易观察但相对稳定,对人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4]。

(二)整合视角下的素养观

能力视角下的素养理论主要关注素养发展的结果及其构成,整合视角下的理论则更强调从现实情境中问题解决的需求出发,不仅关注素养的发展结果,同时也强调素养的形成环境或条件,用系统的观点去审视那些对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价值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具体而言,在整合视角下主要有两种思路,其一是从问题解决的角度理解核心素养,强调核心素养的社会功能价值;其二是从个人积极发展的角度对核心素养进行全面的阐释,强调核心素养对儿童青少年自我发展的意义和功能[5]。

二、生涯规划概述及背景

高考改革增加自主选择,要求高中生具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与判断的能力[6],但目前大多数高中生对自我的认知不充分,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无法准确依据自己的人格特质、兴趣特长、能力素质等作出决策。面临发展中存在的自我认识教育缺乏的现实问题,以及高考改革对学生的选择性要求的提升,新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无疑为高中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高中课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忽略了这种自我认识的相关课程与教育,高考改革自主性选择性增强,使得这类课程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7]。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国际和国内都对高中生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基于国际高中课程改革趋势分析,国际领域对高中阶段的特殊性与学生发展的定位的认识与趋势如下:

(1)高中阶段作为青少年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在这期间除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形成关键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自我的规划与发展,学会如何面对未来的选择。

(2)高中教育在内涵上的发展更多元了,要成为未来公民,学生更应该面对多元的选择与探究,发展更扎实的对自我与人生的态度与看法,具有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此外,国内也逐渐开始关注高中生的综合发展,除了关注学业成绩与认知发展外,还特别注重学生认识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国内高中教育变革也朝越来越自主的方向发展[8]。可见,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既作为政策热点,又作为现实需要,在高考改革的驱动下,显得越来越迫切。如何基于理论与实践,从学校实际和学生综合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科学地进行高中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开设怎样的生涯规划课程有效引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实现学业成长和职业成长的双丰收,均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主题。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尽早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业与现实世界以及未来目标之间的联系,使他们能够从学业和职业的层面探索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加深自我认识以及获得更多学业和职业选择的信息,并培养其对未来作出重要决策的技能和素养。即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目标不应只着眼于当下的生涯规划和指导,还要关注高中生面向未来的通用技能和可转移技能的培养与发展。

当下,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1)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涉及与学生生涯规划相关的各方面内容领域,包括生涯意识培养(自我认知与规划意识)、生涯探索(学业规划、职业体验与社会实践)、生涯抉择与行动( 努力方向与能力培养)等。

(2)非常注重学生生涯规划的知识学习与多种途径的实践锻炼,兼顾生涯规划通识性教育与学科生涯渗透的课堂教学,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内外资源平台,让他们走进职场,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提供切实的帮助。

(3)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关注教师引领下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团队合作学习与成长。

然而,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我们反思与完善。

(1)生涯课堂教学在学科生涯渗透方面还有待完善,它不仅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偶尔萌发的对学生生涯意识的引导与培养,而应该贯之以系统性的基于学科与生涯相整合的课程与教学,如此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团体辅导活动、榜样专题讲座、自主体验活动作为充满活力的生涯规划课程形式,应变得更为常规化、持续化,依据年级阶段学生的需求带来更有针对性和逻辑性的课程活动安排。

(3)从整体的角度看生涯规划课程实施,针对性、系统性、整合性均有待提升。一方面,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与课程目标未能明晰地对应,不利于生涯发展目标的具体落实;另一方面,各种实施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实施环境还未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未充分发挥出各方力量而实现联动的效果[9]。

三、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生涯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个体终身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10]。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

中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的课程都是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生涯发展没有直接联系,学生对生涯、职业生涯的认识比较模糊,面临选科和大学的专业选择时往往不知所措。 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是“谁”、要成为“谁”,知道自己在哪里、未来要去哪里。生涯教育使学生在了解社会、自己和职业时,把自己在校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涯发展联系起来,目标更明确,视野更开阔。由此,生涯教育成为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自觉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工具[11]。

高考改革带给学生最直接的变化是解放了学生的选择权。无论是三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选择,还是考试时间的选择,以及大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选择,都是对学生选择能力的挑战。如何针对高中生的特点与需求指导学生做出恰当的选择,让学生能够合理、有效地规划高中三年的学习,应对高考,成了摆在学生、教师和家长面前的迫切问题。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培养学生选择能力的重要功能,迎合了当前高考改革的需要,也因此站在了教育改革的前端。

因此,探讨基于核心素养观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中普遍缺乏生涯规划教育的元素,而现有的生涯规划教育仅停留于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或升学指导,不仅缩小了生涯规划教育的范围,而且忽视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高考改革给普通高中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更是将生涯规划教育提上了议事日程。从国际教育变革趋势来看,核心素养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我国也正基于核心素养重构课程体系。因此,如何将核心素养的理念与我国的现实需求相结合,真正落实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12]。下文将分别探讨基于核心素养观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三大融合方向以及在学校实践视角下落实生涯规划教育的五大思考方向。

第一,基于核心素养观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三大融合方向探索。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全面公布了包括三大领域、六种素养、十八个要点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大领域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落实到生涯规划层面,可作如下方向融合。

1.文化基础领域。可以理解为使学生具备生涯相关知识,全面认识和理解生涯,明晰生涯的核心含义是以不变应万变。从生涯规划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来看,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选择能力与职业规划能力,而是在“对个体的生命历程也有宽广而深远的透视”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使之能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主动、智慧、持久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發展与终身发展[13]。

2.自主发展领域。可以理解为指导学生发展生涯方面的相应能力,有学者提出了“生涯规划素养”,具体包括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与技术能力、自主规划能力、适应能力五方面的能力。

(1)终身发展能力。学生能够认识到终身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在复杂多元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生涯发展的意识,使学生具备终身发展能力。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从而实现持续性发展。

(2)沟通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口头或者书面的交流技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运用适当的语言与不同的人群进行有效沟通与互动,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在不同的团体中也需要个体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工作,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解决人际关系等问题。

(3)信息与技术能力。信息时代的各种信息呈指数式增长,需要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合理、高效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检索工具,根据自己的需要搜集、筛选、分析、使用生涯信息。

(4)自主规划能力。学生能够凭借对自我的认知,使自己专注于教育、职业和生活上的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计划。学生还应该了解影响决策的有利因素,将其应用到生涯计划的制定、应用和评价中,并且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培养有助于学生实现工作、学习和生活成功的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

(5)适应能力。学生需要理解学习、生活和工作会随着经济、社会以及个人决策等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角色,平衡各角色之间的关系,及时适应不同的工作职责、环境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涯发展中的挫折与失败等问题[14]。

3.社会参与领域。可以理解为提升社会参与价值。人是社会的人,因此,人的生涯发展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在学校实践视角下落实生涯规划教育的五大思考方向。

1.明晰定位。学校应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在教育教学中注入生涯规划意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教育,在前瞻性、发展性、迁移性和情境性上下功夫。

2.夯实目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学校教育应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生涯教育能使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有清楚的认识,并且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心与目标。生涯规划课程目标的设计理应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

3.丰富内容。生涯规划内容涵盖了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学业规划的不同领域,涉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及第三课堂等方面,需要融合进一个统一的系统框架或标准中来,纲领和统一性相互配合。

4.拓宽路径。生涯教育也需要更多实践,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课程实施路径和课程资源利用多元化,注重学校、社会、家庭、企业的多主体参与和合作,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借助各方资源来科学组织和实施生涯规划,持续关注和引领学生的动态发展。

5.落实保障。要保证核心素养与生涯教育的有机融合,人力、物力、财力缺一不可,加强对生涯规划教育的政策性引领,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以科研带动研究落实,充分挖掘校外资源,形成社会支持系统[15]。

高中生核心素养内涵的确定,就是要回答“高中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本源问题。高中教育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又要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生活作准备[16]。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教育和社会的课程,课程目标的设计理应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基于此,将核心素养予以选择与提炼,融入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设计中,建立以素养为核心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目标体系,既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明确化和具体化落实,更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系广东省江门市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形势下以心理社团为载体开展高中生涯规划的实践探究”(课题编号:2018JMXLJK22)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郭文娟,刘洁玲.核心素养框架构建:自主学习能力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7(3):16-26.

[2]熊昱可,许祎玮,王泉泉,任萍,刘霞,林崇德.核心素养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路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1-48.

[3]聂洋溢.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基于国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9(2):40-52.

[4]井涛,王鹏,王作华.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G].山东: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卷),2016.

[5]刘龙婷.基于核心素养观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7.

[6]刘静.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5(10):32-38.

[7]申屠永庆,缪仁票.“五力”相成 评育结合:高中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探索[J].中小学管理,2015(9):15-18.

[8]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9]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73.

[10]王丽玲.国内核心素养研究述评[J].课程教学研究,2018(3):52-56.

[1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12]安富海,徐艳霞.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问题与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4):5-9.

[13]刘金明,孟四清.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体系的结构与要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5):40-43.

[14]李偉杰,向立政,雷勇军.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中选择性教育实践与研究[J].教育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3):28-33.

[15]蔡娅丽.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的实践探索[D].烟台:鲁东大学,2012.

[16]杨锡平.面对新高考,我们怎么办[J].新教育(海南),2016(15):19-20.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江门,529100)

编辑/于 洪 终校/梅 婷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融合核心素养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