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与社会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

2019-11-08 02:47侯江华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社会学问题意识人才培养

【摘 要】 构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社会学本科教育教学模式,是扎实推进社会学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社会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路径包括: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在文献阅读中培养学生产生问题的意识、在社会调查中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要求教师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永争一流”的学习品质以及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关键词】 问题意识;社会学;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意义;路径

问题和问题意识的缺乏,是制约当前社会学本科教育教学效果和社会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家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背景下,把问题意识与社会学本科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以及探索构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社会学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成为不断深化社会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社会学一流本科教育、培养社会学一流本科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问题意识及其对于社会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意义

1、什么是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一种主动地发现问题、捕捉问题的心理意向,[1]是人们以质疑索解的态度审视主客观世界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2]美国学者杜威认为,问题的产生是一个思维的展开过程,其主要包括疑难的情景、确定疑难的所在、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验证以及修改假设这五个步骤。[3]简言之,问题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主动探究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得以培养和强化的。具有“问题意识”的人,通常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4]

2、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的学者关于问题意识重要性的观点高度一致。如著名哲学家波普尔曾说,“科学从问题开始,也终于问题。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不亚于解决一个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逻辑或实验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新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5]我国明代的哲学家、教育家陈献章曾提出,“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法无定法,道有常道,围绕问题展开教育教学,也是中外思想家、教育家共同认同和推崇的教育教学方法。[6] 孔子、柏拉图是提问式教学的杰出践行者,雅斯贝尔斯、怀特海等教育家从学理上对问题式教学进行过论证。

3、问题意识对于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特别是在国家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本科人才,推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革命”,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问题意识是想象力、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总是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发展而来。因此,培育和增强本科生的问题意识,是增强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不断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的必然要求。

4、问题意识对于社会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意义

社会学是一门带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属性的学科。问题意识对于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具有重要的专业价值体现。从问题出发、以问题为本位、由问题构成学科的基本框架、强调具体问题的解决,是社会学的重要意识和鲜明特点。[7]著名的哲学家、学术理论家波普尔曾提出一种“社会学的技术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提出理论和假设,通过批判检验和消除错误,最终达到社会改革和改良的目的。可以说,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发现社会问题、解释社会问题以及试图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社会学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构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社会学本科教育教学模式,能够使社会学本科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重大理论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实现高度契合,对于社会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而言,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实施问题意识导向下的社会学本科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培育和增强本科生的问题意识,应当也必当成为社会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起点和新的生长点。

二、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社会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路径

1、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发现问题的逻辑起点,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然而,提出问题不是简单的提问过程,而是如何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进行汇总、提炼和解答[8]。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专业课教学中要以问题导向为抓手,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积极探索专题式讲授、启发式授课、探究式讨论、互动式交流、参与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系统教学方法,实施和优化“预设性提问”和“生成性提问”的课堂提问方式,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塑造“敢于提问”、平等对话、共同探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拥有更多思考、质疑和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好问、勤问、善问、深思的良好思维品质,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你说我听,你问我答”的僵化局面,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文献阅读中培养学生产生问题的意识

“问题意识”的形成依赖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理论知识结构。没有理论,就不可能有科学的、理性的怀疑。[9]文献阅读和文献梳理是研究者了解理论动态、产生理论问题、进行理论对话的前提。因此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研究工作不是空中楼阁的“空想”,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前提下开展研究工作,以避免出现研究的陈词滥调或“想当然”现象。[10]要注重对学生文献阅读习惯和文献综述能力的灌输和培养,培育其学术规范意识,增强其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引导学生在扎实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尝试“顺着说”(即顺着既有研究的观点向前延伸或追问)、“接着说”(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行推进新的观点)、“反着说”(即反其道而行之,从反方面来获取问题),与既有研究进行对话、补充、发挥或颠覆,产生学术研究的“真问题”和“好问题”,避免提出“假问题”和“伪问题”。

3、在社会调查中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社会学是一門特别注重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学科,社会学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在于社会调查能力,而这需要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得以培育和增强。可以根据社会学的这一特点,为社会学本科生创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可以通过在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调查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等,使学生真正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百姓诉求、发现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在调查中关注理论与现实的差异、政策与实践的差异以及在同类事物比较中的差异所形成的问题意识。[11]指导学生从调查中产生的问题意识出发,设置研究课题,并为其在问题意识的凝练、研究方案的设计、调查对象的选取、调查提纲的拟定、抽样方法的巩固、调查资料的分析、理论总结的提升等环节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产出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符合学术规范、具有“社会学味道”的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或社会学学术论文,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三、结语

一流本科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求有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这“四个一流”外,关键还要有一流教师。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问题”并非一成不变,特别是学术前沿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永争一流”的学习品质,时刻关注和及时发掘热点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从而使教学始终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要求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不断回顾教学过程、记录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善于、勤于、乐于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促使教学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汶成.现实关怀与问题意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出路[J].山东社会科学,2008(1)46- 52.

[2] 陈明华.问题意识与方法意识——对洪子诚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一种解读[J]. 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9)97- 101.

[3] 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8.

[4] 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4.

[5] 爱因斯坦,L 英费尔德.物理学的金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66.

[6] 李淑文.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与实践[J].学理论,2017(2)231-232.

[7] 劳凯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15.

[8] 忻平,谢宝婷,林自强.从问题出发:六个“为什么”教学实践与解决大学生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97-100.

[9] 仇立平.社会研究和问题意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1)70-75.

[10] 当代思想学术的问题意识七人谈[N].中华读书报,2003-01-22.

[11] 曹锦清.问题意识与调查研究[J].社会学评论,2014(5)3-9.

【作者简介】

侯江华(1985—)男,湖南郴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方法、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

猜你喜欢
社会学问题意识人才培养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