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航 巨人前行

2019-11-11 02:12王燕青
南方人物周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战略金融科技

王燕青

刘悦 邱寒 陈心颖 肖京 喻宁 顾青山 

过去十年,平安在科技创新及科技强化主营业务上投入巨大,成功实践了“金融+科技”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全新的“金融+生态”。这在中国金融创新领域及中国商业变革中,都属于从0到1的智慧型创造。这也是我们深入探究平安“金融+生态”战略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的原因。

2013年,马明哲明确提出了科技引领金融的理念,平安由此进入“超进化加速”发展阶段。一群能人志士在平安文化的感召下加入平安,不断创新科技赋能的模式、路径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平安也逐步形成了互通互融的生态圈发展态势。2018年,在平安30周年之际,马明哲为平安定下未来10年的战略基调——“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与此同时,平安将完成五个生态圈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2019年,是平安战略的关键一年,“科技”将夯实平安生态圈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平安持续奔跑的基因式增长动力。由此,我们从几个横切面展开对平安科技战略的观察和思考,还原一个“奔跑的巨人”。

陈心颖

9月30日,新中国70周年大庆前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被授予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成为平安集团历史上第五个获得友谊奖的外籍高管。在她之前,前平安集团总精算师斯蒂芬·迈尔、前平安银行行长理查德·杰克逊、时任平安集团首席创新官计葵生和现任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李源祥,也曾获得这一至高荣誉。

功勋墙上的每一位高管,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2013年,陈心颖加入平安集团。在马明哲主导的公司战略牵引下,负责平安科技战略的制定和落地,让平安从一家传统的综合金融公司转型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蜕变成一个具有强健骨架和肌肉的巨人。

陈心颖主导平安科技战略落地的这六年,正是平安战略生态联盟逐步扩大、成熟的黄金期,更是人工智能、AI在中国商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试验期。作为面向未来的实践者,平安集团走在了前列。其所拥有的自研能力、场景数据、金融核心,成为科技时代的独特优势。在陈心颖的带领下,各条科技战线不断开拓、创新、试错,让我们看到了平安集团随时归零、重新出发的商业果敢,还有常变常新、激发活力的组织生长能力。

近六年,平安的科技研发人员由3000人增加到3.2万人,互联网客户量从4000万人增长到5.7亿人,科技申请专利18050项,其中多项核心科技斩获国际大奖。同时成功孵化出了11家科技子公司,其中有2家上市公司,3家独角兽公司。目前,科技板块整体已经实现盈利,并且为平安集团贡献了6%的利润,达到10亿美元。金融壹账通区块链技术已经被东南亚和中国香港等地区的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使用。

平安的科技自创之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商业力量的科技生态样板,以及由此带来的想象空间。我们试图寻找平安科技背后的生态密码和精神动因。对于中国商业实践来说,平安在科技领域的探索或许难以复制,但它的价值,一定会随着科技力量转化而逐渐显现、增强。

寻找突破口

善谋者行远。早在21世纪初,马明哲就开始推动平安的科技布局。

2001年,顾青山加入平安,就职于平安集团总部信息管理中心,成为平安开发工程师中的一员。入职平安时,顾青山内心有过疑惑,“平安是保险公司,怎么还需要做IT开发的人?”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作为最早尝试通过互联网实现自我变革的保险公司,平安尝试打造互联网保险商城,试水保险电商化。

当时,互联网大环境还不成熟,客户习惯也没有形成,保险电商项目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这次创新为平安带来了一批最早的互联网科技人才,平安人的互联网意识也开始觉醒。大家意识到,互联网将对各行业带来颠覆性改变,内部系统应向全面互联网化变革——这也是顾青山看好的方向。

从2001年到2013年,顾青山见证了平安在科技领域的探索。2003年,平安开始实现后援集中化,打造中后台高度集中、复杂业务高度流程化和自动化的保险业务核心系统,为客户高速增长与维护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平安建立了国内首个电销系统;2008年,平安IT部门开始實现公司化运作,平安科技成立;2012年,在集中化后援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移动化的趋势,开始建立平安产险新一代业务核心系统,为后来的“智能闪赔”、“510极速查勘”、“信任赔”等理赔服务奠定了基础;2013年,平安好车主APP面世,成为业界首个提供一站式车服务的平台;2015起,平安产险全面向数据化经营转型。

顾青山

18年里,顾青山也逐渐从程序员成长为平安产险总经理助理兼CTO。在他看来,平安众多CTO有一套相似的科技方法论:学技术,懂技术,站在业务的角度思考技术。这样的机制和文化,造就了一个时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团队。它们为平安后期的科技发力,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长达18年的初步科技探索后,2013年,移动互联网兴起,马明哲意识到,未来平安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传统金融企业,而是现代科技互联网企业。同期,马明哲提出了“科技引领金融”的理念。陈心颖回忆,当时,外界对科技的认知还停留在“科技+现有业务”的层面,马明哲的“科技引领论”体现出强烈的未来意识。受此感召,陈心颖决定加入平安。此后,平安开始大量吸纳科技领军人才,并全面提升移动互联、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能力。平安科技2.0时代就此开启。

穿越无人区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平安探索科技引领金融时,已经在保险金融领域根植了25年。要在一个已经成长为“巨人”的企业中,重新植入科技基因,必须找到业务与科技的融合机制。这是一片无人区,没有参考案例,过程中不乏阵痛、磨合与试错。

一开始,整个平安只有三千多个科技人员,服务不了旗下三十多家公司,急缺科技人才。2015年,肖京加入平安,后担任首席科学家。此前,他在爱普生和微软探索人工智能的落地路径。在肖京看来,人工智能本身不能形成一个产业,它的价值在于赋能其他产业,提质增效,降低风险成本,从而产生附加价值。

陈心颖的观点更进一步,她认为,先进科技不只可以提质增效,更是一种核心竞争能力,让公司经营更加数字化。

肖京判断,金融行业的数字化程度最高,将会是人工智能率先赋能的行业。基于此,肖京相信平安有能力率先实现人工智能的落地和商业化。

但科技赋能有个前提:业务和技术必须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两者要怎么结合?被难住的不仅是肖京等科学家,还有刚到平安的陈心颖。

陈心颖回忆,每个季度,高管们都要进行一次头脑风暴。会上,科技团队和业务团队各有意见,各有需求。马明哲形容两个团队“一个是外星人,一个是地球人”,出现矛盾并不奇怪。陈心颖认为,最终能推动方案落地,在于平安特殊的组织文化——开放、包容、结果导向。

肖京对此深有体会。在推进智能化的过程中,“一开始很困难,你得在真实的小场景里做出效果来,才会获得业务的信任。一是信任你确实有能力,二是信任你有合作的意愿,慢慢去加大投入。”为此,马明哲、陈心颖等高管在集团层面亲自着手,对科技智能化进行规划、立项、跟踪进度,要求业务公司一把手或主要领导参与项目,逐步形成“科技+业务”的合作机制。

在新的机制下,肖京开始带队做图像定损,两年后便在全国上线。“(产品成型后)很快影响力就变大了,集团也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成绩,鼓励大家都去学习。”慢慢地,各个业务部门都开始主动找到肖京团队,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他的团队规模也随之扩大。

除了横向层面的团队合作机制,纵向层面,“用科技解决问题”的思维也得到深入贯彻。许多业务部门开始自主思考,要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什么科技解决问题?

以产险为例,集团建立了世界领先的区块链技术平台,顾青山团队在研究农险市场时,发现食品领域是应用区块链的最佳场景,为此打造出了平安智慧农业产销溯源平台,克服了区块链在接入农业生态时缺少数据采集路径、介入场景的困难,能够对各环节进行记录和检测,提供一整套“科技农险”解决方案。

喻宁

一些科技应用场景,可以说颇为有趣。比如,平安不仅有人脸识别,还有猪脸识别和奶牛花纹识别。运用平安产险与平安科技人工智能团队联合研发的AI识别技术,农户为母猪、奶牛投保后,根据猪的脸部、奶牛的花纹等特征,通过手机实现精准识别和“闪赔”。

另一些科技成果切实提升了重点业务效率。陈心颖认为,平安在销售、产品、风控、运营、客服等各个环节,都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以风控为例,平安实现了全行业最低的30天逾期率。而大数据风控系统叠加AI客服,平安普惠信贷业务最终可以实现全面线上化。

从技术成果来看,平安正在向科技巨头迈进。去年,这家企业拿下了全球金融科技发明专利排行榜第一,超过阿里巴巴和IBM。截至目前,平安的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8万项。

偶尔,肖京会想起初到平安时的艰辛。加入平安时,肖京已经是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他很清楚平安的优势:业务场景丰富,科技成果有充足的应用空间,资源和机制完善。但这三点难以量化和转述。当时,外界对平安的认知还停留在金融企业上,很少有人了解平安开拓科技的实力和决心。2015年,肖京到平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美国校招,广纳AI人才——结果只来了一个人,还是来实习的。

“那时候招人非常难。你在科技领域没有名气,又没做出什么成绩,人家有疑虑是正常的。”

四年过去了。平安坚持将每年收入的1%,即一百多亿用于科技研发。“慢慢地,我们做出了新的成绩,在很多国际比賽中得到了第一名,跟斯坦福、清华等顶级高校合作。这是一个整体过程,影响力总会被外界看见。”肖京表示,如今,他所在的团队吸纳了许多行业顶尖人才,其中包括多名“千人计划”专家,科技研发人员规模也增加至3.2万。平安方面表示,将进一步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未来,科技人员在平安的占比将提升至40%。

科技开放论

2018年,在平安30周年之际,马明哲为未来10年定下“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的战略基调。

“平安的战略不是想出来的,是从真刀真枪的实践、从每一项实际业务场景中拼出来的。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仍然一往无前地冲刺,这是我们最现实的解决方案。”平安集团科技创新部首席战略总监喻宁说。

2018年2月,喻宁从麦肯锡加入平安,协助陈心颖制定战略方向并贯彻执行科技战略。在他看来,“三个赋能”战略是一个动态概念,内涵不断变化。平安的科技应用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技术等科技应用。随后,在战略落地的过程中,平安加大了智慧城市、医疗科技、生物医药等核心技术方向的创新。在战略不变的前提下,平安逐步形成了“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等五大生态圈。喻宁认为,平安新战略的核心,是打造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把整个生态圈跟平安核心金融消费者结合起来,嵌入到消费者的生活场景里,用科技构建一个生态闭环,从而获取刚性流量入口。

该如何理解平安生态圈的意义?陈心颖认为,一方面,要用科技和互联网的力量,去解决垂直领域里没有被满足的痛点。比如,医疗资源紧张,但人们只信赖大医院的医生,遇到伤风感冒也要跑到三甲医院去看病。这就是平安建立线上好医生平台的出发点。目前,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量突破2.89亿人。BigData-Research数据显示,按月活跃用户计算,平安好医生仍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移动医疗应用程序。而彭博社预测,中国远程医疗市场每年或增长约70%,这将极大推动平安好医生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向外界开放科技成果。五年前,马明哲提议把智能客服、智能理赔技术向外推广。当时,平安内部产生了很大的争议。陈心颖回忆:“有人反对,我们的成果,怎么能给别人?但是马总认为,科技本身应该是开放的。市场这么大,平安耗费几千人、几年完成的科技成果,只在内部应用是一种资源浪费。”

邱寒

作为一线科技研发人员,肖京赞同把平安的科技成果向外界推广。“完全限制在内部就做不成生态。建立生态一定要引入第三方,让人家来用你的科技、进入你的场景。或者把我们的生态推向外部,这样才能实现能力互补。”

金融壹账通,是平安内部科技向外部赋能的典型案例。

“要走向外部其实是最难的,我们愿意把成果共享给别人,但别人为什么愿意信任你?为什么要掏出真金白银买单?这是极大的考验。”金融壹账通联席总经理邱寒说。

金融壹账通是平安内部成功孵化出的企业。邱寒表示,集团层面为金融壹账通提供了很大的资源支持,但这从来不是一种庇护式的支持。在平安没有退路,必须要有从0到1的起步心态,迫使平安生态战略下的创业公司主动或被动地走向市场,“直接把你扔到外面去竞争,这是最快速的成长。”

此前,邱寒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技术派,先后从业于GE、麦肯锡、淡马锡。2014年,邱寒加入平安担任集团首任大数据负责人,随后兼任前海征信公司总经理。2016年,邱寒作为核心初创成员正式加入金融壹账通,专注为银行提供金融科技服务。从技术到管理,从服务平安内部到外部市场,邱寒逐渐意识到,让人掏钱买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反向要求产品一定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导向,“你必须深入理解人家到底要什么,想干什么,怎么让他更快地做出决策。”

邱寒回忆,金融壹账通曾经开发过一款很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是做风险管理的决策引擎,可以简化银行信贷产品的上线周期。由于每个银行信贷产品的审批流程和标准都不一样,过去,银行通常选择自主研发,或外包给传统技术服务商进行定制化开发,上线周期长且成本高。为此,金融壹账通提出了一个模块化创新理念,“你做这件事要造一个房子,做那件事又要造一个房子。但房子有80%是差不多的,我们就可以搭建一个80%的标准化的房子,再把20%的区别提炼出来,变成一个可配置化的平台,任何产品上线,都可以复用。”

这个理念很受欢迎和认可,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遇到了瓶颈。

第一版产品,把灵活配置做到了极致——结果没有一个业务人员能看懂。邱寒要求团队进行改造,但第二版依然不符合市场要求。几次下來,团队有情绪了。大家都认为,这在技术上已经是一款完美的产品,没有改进的空间和必要。

平安产险携最新AI技术亮相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区

邱寒什么都没说,让技术、产品团队跟着商务,尝试把产品卖给客户。三个月后,团队最终交出了这款产品的极简版。

“这就是一个所谓接地气的过程。单纯从产品来说,最终版产品从技术上就一定强过第一代产品吗?未必。可是你要适应市场。”

一次次探索市场、走向市场的过程,无形中把平安的核心技术从内部输出到了外部,邱寒也深刻理解了平安“科技开放”的意义。邱寒坦言,投资人也曾提出疑问,企业一般把技术看成秘密武器,为什么要把枪炮交给竞争对手?“商业逻辑其实很简单。平安在金融业里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所占的份额也只是市场的一小部分。我们如果只看自己,通过技术提升占有份额,只能带来有限的增长。如果我开放一点,把这个技术拿出来赋能整个行业,哪怕只提升1个点,都能带来巨量的增长。这是双赢,我们为什么不去开放呢?

生态为“巨人”续航

开放的心态,让平安生态圈实现了双向连接。如果说,金融壹账通是从平安内部走向外部,那么,汽车之家就是从外部市场走进平安生态圈的典型案例。

刘悦

2016年6月,平安入股汽车之家,融入保险和金融业务,搭建看车、买车、用车的全生态圈。

汽车之家的转型,深刻体现了平安的经营思路。汽车之家副总裁刘悦认为,平安为汽车之家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改变:

第一,自上而下的战略制定,推动汽车之家从2.0的平台化进入到3.0智能化时代;

第二,变革经营模式、拥抱产业互联网,新管理团队提出了“连接赋能共赢”的理念。不仅要在C端建造垂直领域,更要在B端用科技赋能厂商,把C端和B端连接起来,实现三方共赢。目前,汽车之家的盈利结构已经从广告+线索,转变为广告、会员、数据、金融、在线交易,这是商业模式上的巨大变化;

第三,引入平安特色PMO制度,这是保证战略能够落地执行的抓手,重塑了汽车之家的组织协同能力。每个项目都要提前明确短期、中期、长期目标,设有惩处性的“亮灯机制”。在PMO制度下,项目进度能够实时反馈到整体战略中,以便及时进行方向调整,

通过这三个核心层面的努力,汽车之家顺利搭建了生态闭环,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平安收购汽车之家时,其市值为22亿美金,如今,汽车之家市值已超百亿美金。

汽车之家是平安实施生态化战略后的成果缩影。从2013年至今,平安科技业务势如破竹。金融壹账通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保持领先,服务600多家银行、80多家保险机构;平安好医生提供广泛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73亿元,同比增长102.4%;平安医保科技为超过200个城市的医保管理机构提供医保精细化管理和参保人服务;平安智能诊疗助手应用于1200多家医疗机构,为医生节省近30%的诊疗时间。平安智慧交通一体化平台为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实现交通事故率下降10%,缩短重点路段拥堵时间30%……

科技基因,已成功植入平安体内,成为巨人向前奔跑的动力核心。

是什么驱动着平安人践行科技创新、科技赋能?顾青山说,平安改变了他。在平安的生态圈里,他更加关注怎么带来实际的变化,这些改变又能带来怎样的价值。这成为他的成就感之源,也是平安科技之路衍生的价值体系——让每个人的内在自驱力得以充分展示,科技向善,使命必达。

猜你喜欢
战略金融科技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战略
科技助我来看云
战略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P2P金融解读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