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唱指挥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2019-11-11 02:19池莲芬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拍子音乐作品动作

池莲芬

音乐领域中指挥艺术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指挥是集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表演技能于一身的职业。

指挥者能通过自己的手势、面部的表情,各种体态语言传递出音乐作品在演绎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如音乐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大小、音色的对比、声部的进出与转换、情绪的高潮与低落、旋律线条的连与断、节奏的变化、节拍的韵律等诸多的音乐要素,将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准确地加以诠释,从而使听众、观众在聆听音乐作品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内涵,达到较好的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目的。

中小学生音乐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像个“导演”,更像一名“指挥”,有序地引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和学生们一起欢呼、雀跃,一起感受音樂的美。

《新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了各学段音乐学习目标,我们不难看出,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已由课外兴趣活动变课内教学内容了。对此,笔者认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更好地掌握合唱指挥技术,努力提高运用水平于音乐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合唱指挥这项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重要业务能力的学习已是刻不容缓了。

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合唱指挥技术在音乐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淡淡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清晰、准确的“预备拍”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歌曲教唱,还是声势体态律动,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要做到像一个人一样的张口就唱,或是动作整齐划一,都是件不容易的事。个体到全班,从个性到共性,没有清晰、准确的“预备拍”是很难达到一致的。

所谓的“预备拍”通常是指歌唱发音或演奏之前的具有“预示”意义的击拍。一般说来,指挥艺术整体上体现为一种“预示”的艺术。合唱、合奏中的的起拍、收拍,声部进出、句读、分句、分段、力度、速度、表情等等,都离不开预备拍的“预示”。

而“预备拍”可以说是指挥技术中一个比较复杂且较难掌握的技术,但只要细心和刻苦地练习,也是能够掌握的。其要点是:

1.采用“提前一拍”做预备拍

歌曲演唱中无论是强拍起唱还是弱拍起唱,都应提前抓好前一拍,指挥者心中必须要有数,动作上给出清晰明了的提示。(如《唱脸谱》中第一音“外”字在弱拍起唱,那么指挥者应在前一拍做出明确的提示。)

如何做好“预备拍”呢?笔者认为不外乎有这么几种情况: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歌曲,如是弱拍发音,预备拍均应放在第一拍,即强拍作预备拍;三拍子歌曲,如果第三拍发音,预备拍应放在第二拍,可以打成二拍子的“弱起”;四拍子歌曲如第三拍发音,即可打成二拍子中的“强起”,如第四拍发音,则可以打成二拍子的“弱起”。

2.设计的作品中的关键预备拍位置

如歌曲起拍时的“预备”;歌曲结束收拍时的“预备”;领唱或声部进入时的“预备”;以及明确的音乐对比时的“预备”等。

课改之后的音乐课堂,老师们充分关注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参与、体验,时常将具有典型特征的音乐要素提炼出来,并据此设计音乐活动,恰到好处地展示给学生,活动的成功实施同样需要老师准确无误的提示,那么“提前一拍”做预备,并设计活动中关键的提示位置,以及合理地运用指挥技术,亦显得犹为重要。

必须说明的是,预备拍切勿“慌”“乱”“急”,只有清晰、准确的提示才能“起”得整齐、“收”得干净,才能保证音乐教学中歌曲演唱或声势律动变化有效的和谐与统一。

二、“拍点”的重要性

拍点在合唱艺术中的表现作用十分的重要,没有明确的拍点,就不可能整齐地发声,更不可能控制演唱者统一的速度、力度和表情的变化。何谓“拍点”?通常指挥者手心应有个假想点,这个“点”的感觉就好像“拍皮球”时我们手心的那个着力点。音乐教学课堂中的运用通常表现为两点:一是强调拍点。当作品的音乐形象较为雄壮、坚定、辉煌和跳跃时,必须强调拍点,打“主动拍”或“分拍”。教师此时的指挥动作应简洁有力,如鼓点般清晰明了。二是弱化拍点。当音乐作品的旋律舒展、柔美、流畅时,弱化拍点,打“被动拍”或“合拍”。音乐教师此时的指挥动作则应柔和、优美,动作线条应注意美观、大方,充满音乐感觉(比如《渴望春天》《西风的话》等等艺术歌曲)。

三、指挥手势要把握一个“度”字

无论是音乐课堂简单的二部合唱还是学校合唱团较有深度的合唱排练,演唱过程即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音乐教师必须对作品先进行细致和恰到好处的处理,才能使作品富于艺术感染力。如果老师按指挥图式一板一眼地划拍,从头到尾规规矩矩一成不变划拍,虽达到基本要求但显得呆板、机械,毫无美感可言。一个好的指挥者除了应具有准确清晰的指令性手势外,其手上一定有富于美感、富于艺术性的“旋律线”。这就要求指挥手势上要把握一个“度”字,笔者认为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不能长时间停留在较高或较低位置

如果课堂上歌曲教学中教师指挥时手臂伸得太高、太长,歌唱的学生们会有不必要的“紧张感”,会造成气息上浮不利歌唱。指挥动作的双手运动应控制在头顶到腰间。而长时间停留于腰部以下较低的位置,则可能造成学生状态上的“泄”,不利于积极的演唱状态。

2.动作手势不能过于夸张

指挥动作的手势运用应该结合教师自己内心的情感以及对音乐作品真正的投入来驾驭课堂,感染学生用心去歌唱,去律动,从而使课堂自然、真诚感人。反之,为了达到加强“节拍”的重音感,有些老师指挥常常会习惯于振臂、弯腰,或者手势幅度过大,摇头晃脑,跺脚,指挥线条花哨、凌乱,这样的指挥动作是不足取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音乐教师基本功中的重要的合唱指挥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实际的音乐教学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候,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溪流来滋养。”笔者认为,合唱指挥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让音乐教师轻松而愉快带领学生一起,共同实现了对音乐作品“美”的创造和“美”的表达。它是训练学生合唱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更是解决音乐课堂艺术实践活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拍子音乐作品动作
如此感伤
妈妈的竹拍子
下一个动作
“四分之三拍”读法没错吗?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从叛逆到妥协的音乐巨人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浅谈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光明正大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