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教育的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行动研究

2019-11-11 09:03吴艳霞
教师·中 2019年9期
关键词:创造力培养网络学习空间创造力

吴艳霞

摘 要: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缺少的不是市场需求,而是创造力。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学习环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网络学习空间是信息化背景下的一种虚拟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空间是一种涵盖智能推送学习资源、动态感知学习情景、高效支持深度互动、自动测评学习成果等功能的学习环境,从资源、环境、技术、实践方面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力培养;网络学习空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121-0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能力重于知识,创造决定前景。智慧教育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智慧人才。创造是智慧人才的外在体现,因此基于智慧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是个有益的尝试。

本研究涉及智慧教育、创造力、创造力构成要素、智慧教育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等相关内容,笔者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性分析。

(一) 智慧教育

《辞海》中对智慧的解释是指“对事物能够做出清晰的辨析、正确的认识、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关于智慧教育的界定,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智慧学习环境,强调利用数据和算法来读懂学生、发现学生、服务学生,包括利用全面感知的学习场所和深度交互的网络学习空间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各种挑战的创造力。

(二) 创造力

“创造力”是由美国心理学家Guilford在20世纪50年代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时的就职演讲词《论创造力》中首次提出的。在此基础上,学者对创造力的内涵进行了各种研究。从认知过程来看,Jackson L A认为创造力是一个产生新想法、观点或将已有的观点、概念相互关联的思维过程。Doyle C L将创造力认知过程概括为:准备、孕育、启发、验证四个阶段。从问题解决过程来看,Flinke提出了“生成—探索”模型,生成过程是形成问题解决的初步思想,探索过程是通过实践形成创造性的发现。从创造力的发展条件来看,Treffinger从人格特征、操作过程、环境和创造性产品四个方面来界定创造力。创造力的测量目前比较广泛且信度较好的是Guilford的发散性思维测验(SOI),要求被试在几个方面表现出发散性能力,包括新颖性、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等。

(三) 创造力构成要素

有创造力的人有哪些特点呢?或者说创造力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呢?关于创造力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做了大量相关研究。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指出,创造力包含了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他认为综合意味着产生想法,分析是对这些想法评估权衡,而实践是指建立一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与人交流,并说服别人接受它们的价值。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BLOOM把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六类,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后来,BLOOM的学生Anderson博士和同事一起出版了BLOOM分类法的修订版,他们认为知识只是思维发生的背景,因而把它改变为记忆,同时把综合改变为创造且置于等级的最高位置。由此,修正后的目标由低到高变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大学教学的目标要最终促进创造力的形成。

(四) 智慧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面向“创造”这一高水平认知目标,研究者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智慧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系。在理论基础上,首届智慧教育国际研讨会(2017)宣布智慧教育由“知行合一”向“知行创合一”改变;在目标定位上,陈琳等认为智慧教育定位由培养“知识人”向培养“智慧人”转变,培养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人;在学习方式上,智慧教育更关注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适应性学习;在评价方式上,钟绍春等认为智慧教育以学习过程优劣和学生培养结果为依据。

上述理论和观点给本研究的启示是:创造力既是一种认知过程的升华,又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创造力的培养是教学目标中的高阶目标,创造力形成于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之中。对创造力的测量,通常要求被测量者在几个方面表现出发散性思维,包括新颖性、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他们之间的组合状况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的高低。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有两个:①智慧教育的构成要素;②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行动研究。

(一) 智慧教育的构成要素

智慧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理论基础、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1.理论基础

本课题依据的理论基础有:“知行创合一”的教育观、创造驱动的学习理论和长链智慧学习理论。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点: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学习、协同、研究、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否则易使学习停留在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浅层次水平上,难以培养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2.学习环境

智慧教育需要特定的学习环境。一是全面感知的学习场所和深度交互的网络学习空间。本研究中智慧教育将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优势,形成多样化和立体化的智慧教育环境。二是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智慧教育着眼开展面向真实情境和丰富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智慧教育秉承深度融合与层次通达的原则。

3.教学模式

创造力是一种认知过程的升华,又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所以创造力的培养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本课题所依据的主要教学模式有:知识学习、体验学习、翻转课堂 1.0 、翻转课堂 2.0和创客教育。

4.评价方式

在评价方式上,智慧教育将着眼点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向在基本学习内容基础上的深入研究及进一步的创造转化。在问题学习阶段,评价知识理解与掌握情况,作为过程性鼓励因素;在协作学习阶段,评价问题解决过程中相关表现与创作结果,构成课程成绩核心部分;在项目实践阶段,进行开放式评价,不计入课程成绩。以能力提高和竞赛名次作为深入探索的推动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全面、特色、个性、创新发展。

(二)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行动研究

根据“知行创合一”的教育观,创造驱动的学习理论和长链智慧学习理论可知,知识获得与能力形成需要一个良性循环过程。该模式秉承这一理念,借助智慧教育环境,坚持教师指导和个性化学习相结合与“学—研—创”的能力形成体系,促进创造力的形成。

1.教师指导和个性化学习相结合

该模式更加注重知识的社会性和智慧价值。教师指导将从三方面入手:第一,预设学习活动。第二,常规性地提供支架和模板。第三,提供多元评价。据此,学生将从问题学习、协作学习和项目学习三个方面开展个性化学习。问题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习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协作学习培养学生高级思维作品。项目学习培养学生面对复杂情况问题解决能力。

2.学—研—创发展路径

该模式在教学活动组织方面采用了“学—研—创”理念,即在“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创造”,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基本思路

四、结论

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本研究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以往创造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单门课程——创造力培养课程上。本课题将创造力的培养融入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当中。基于最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教育和信息技术无缝融合,来服务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彭红超.智慧学习生态:培育智慧人才的系统方法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7(4):5-14.

[2]王 慧.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87-93.

[3]曹培杰.智慧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2018(8):121-128.

[4]杨春梅,王艳霞.论硕士研究生创造力培养:教师教学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24-29.

[5]胡小勇,朱 龙.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创造力培养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6):11-16.

[6]陈 琳,陈耀华,李康康,等.智慧教育核心的智慧型課程开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3-40.

猜你喜欢
创造力培养网络学习空间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服务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中职学生发展的考核之研究
浅析幼儿体育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