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水中水外两面观

2019-11-11 13:04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35期
关键词:工房蜂房红砖

[入乎其内]

结合时代、文本语境读“包身工”

木心在评价《红楼梦》诗词时,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转引自《文学回忆录》梁文道序言)这句话当然可以视作阅读不能离开语境的最生动的譬喻,几成定论。但时隔近百年,我们读夏衍先生的《包身工》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包身工》若如水草,不管是把它放在时代语境和文本语境的水中,还是取出水,放在当代语境下,都能感受到其强劲的艺术感染力,尽管这两种感染力并不一样。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于1935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这篇冒着生命危险获取素材而写成的报告文学作品,和着血,带着泪,裹着火,震撼了一代人,点燃了一代人。

作为入选教材的经典课文,《包身工》的教学点是很多的,该文通过点面结合的写法,用一天浓缩一类人一生的艺术匠心,感性的场景描绘和理性的分析揭露相结合的结构手段,联想和类比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教学的好切口。《包身工》成为名篇,这些固然是原因,但绝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包身工》的最大教育点在哪里?在于它以知识分子最为可贵的直面现实的勇敢和极富感染力的悲悯情怀,掀开了旧中国最黑暗、最丑陋的一角,让世人洞见了一个非人的世界。它让我们惊呼:包身工太悲惨了!带工老板太残酷了!包身工制度太血腥了!

要想了解包身工的非人遭遇就要细读课文所描写的三个场景,在这里,我只拣取其中几组比喻,略作分析。

一、蜂房、鸽子笼、红砖罐头

这三个比喻是说包身工的生活环境。

以蜂房比作工房,突出其拥挤、槽闹。“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包身工。这样的工房,用“蜂房”来形容不算夸张。

鸽子笼,比喻包身工的住所,形容其狭小。要形容狭小,现存的词语有很多,作者恰恰选择了鸽子笼,应该还有另一层意思,指住在这样狭小空间里的人——作者据带工老板的心思称之为“生物”——像鸽子一样温顺,她们不会反抗,使用起来十分“安全”。“早晨五点钟由打杂的或者老板自己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回来,她们就永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

红砖罐头,指包身工的工作场所,形容包身工与外界的完全隔绝。“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二、芦柴棒、猪猡、“机器”

芦柴棒,比喻包身工的消瘦的身体。有一个成语叫“骨瘦如柴”,瘦到失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不过成语多少有些夸张的意味,而包身工之如芦柴棒,却让人毫不怀疑它的真实性。佐证的例子当然首推搜身婆不敢觸碰她的身体,因为“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

猪猡,是带工老板催促包身工凌晨起床时骂她们的话,原意是说她们懒惰。如果这个比喻代表着一种语言侮辱的话,那么她们被殴打时“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的比喻就是身体的摧残了,再加上超过人体承受极限的劳动强度,包身工身心被扭曲就不难理解了,难怪乎她们竟然麻木到“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机器”与此刚好形成了对照。“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但“有引号的机器,终究还是血肉之躯”,“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这两组比喻,不管是说生活环境的,还是说人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者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包身工在罪恶的带工老板眼里不是人,她们过着“非人”的生活!

猜你喜欢
工房蜂房红砖
蜂房的建造
蜂房的秘密
蜂房历险记
红砖楼
砖雕说到底是一种以红砖为媒介的创作, 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格特质。
新动工房
红砖色
蜜蜂找路
小巷明灯
花纸小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