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学策略

2019-11-11 11:10李宏
考试周刊 2019年73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语文教育德育教育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充分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进而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实践证明,对正值青春年少的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塑造其健全人格,使其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只有在语文教育中做到了德育教育,才算真正完成了教书育人的使命。

关键词:语文教育;德育教育;健全人格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中语文教材从教学角度看,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相结合的特征;从学生角度看,教材编排以适应当代学生身心发展为切入点,时代性鲜明、选择性灵活,思想内容健康,或饱含爱国主义精神,或渗透人文关怀,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充分领悟课文的审美内涵,进而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一、 语文教学要立足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中,联系着华夏大地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一直以来,中华民族不知经受了多少次的艰难险阻,但始终保持着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发展势头,这都与我国各民族持续不断的爱国主义传统分不开的。如今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特殊时期,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通过利用教科书中的爱国主义素材来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怀,是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的必由之路。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对课文中现成的爱国主义内容予以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不乏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歌颂革命、忠贞不渝、为人民服务等爱国主义内容。针对教材中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启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比如《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下阕以抒情为主。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到中流击水”实际预示这些年轻人必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巧妙、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也学到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积极乐观、不断进取,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等爱国主义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爱国主义相关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外,教师也可巧妙地利用课本中关于祖国美好山河、风俗人情等内容的讲解,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内心产生对祖国的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以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 语文教学要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语文课堂担负着传道解惑与塑造人性的双重使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明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所有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考虑的情感目标,它要求语文教师通过“听说读写”达到让学生学知识、得能力、塑道德、陶情操的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个德智兼备的有用人才。

(一) 置身情境,缘境明情

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无论从形式到内容,还是从语言到思想全都蕴藏着人性教育的内涵。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情境再现的熏陶。教师根据每一篇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之下激发学生强烈的进取心。

比如,在讲授《夜归鹿门歌》一诗时,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首联写山寺黄昏报时的钟声有何用意?此联可引发你怎样的联想?(2)颔联中的“向”和“归”有何言外之意?(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境?哪些字用得传神,请简要赏析。 (4)谈谈你对“诗如其人”的理解。教學中,我诱导学生从“景”入手,以“境”明情。第一个问题可通过情景再现回答,诗人一边听着山寺黄昏中悠然的钟声,一边看着尘杂的人声,感受到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想到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第二个问题结合第一个问题不难理解,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怡然自得。第三个问题则需置身诗境进行联想与想象,上句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显得格外的宁静、素淡和朦胧。诗人完全被这里的美景陶醉了。“忽”字,传达出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了诗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尘世杂念和欲望,身心得到净化。第四个问题由闻一多在《孟浩然》一文中说“诗如其人”而来,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在这首诗中,景色是宁静、朦胧和清幽的,作者的心境、情思也是宁静、清幽的,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宁静、清幽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的境界和思想的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这一系列问题最后的落脚点是“诗如其人”,而诗如其人也是我要告诉学生的,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塑造一个完美的自己,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 综合分析,因材施教

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观察、记忆、联想、表达和创造等多种要素。鉴于传统语文教学偏向于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而忽视其余类型的学生的情况,语文教师就必须尽可能地多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综合分析每个孩子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活动。孔子就是很好地实行“因材施教”这一主张的人,其成功的原因就是对学生个性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非常重视“知”学生这个环节,他通过仔细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谈何“因材施教”呢?而现代教育的困顿也正在于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实践中很少备学生,不知道学生的个性差异,只能一律千篇地进行满堂灌,至于学生能否接受,接受了多少,则少有教师去思考。

(三) 意志教育,激励与挫折并存

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让学生在面对打击挫折时仍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这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部分。语文学习看似简单,实则是繁复艰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会遭遇挫折,再遇上考试成绩不理想等问题,很多学生的心理难免会打退堂鼓,三心二意之下便放弃了语文学习,殊不知学生放弃的绝非语文学习这么简单,更可怕的是放弃了自己完善人格的通途大道。此时语文教师可直接利用文章中那些具有抗挫品质的人物进行意志教育,让学生通过作文训练表达自己强调的意志力与坚强信心,激发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苏轼《定风波》中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体现词人在人生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三、 语文教学要渗透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既不是思想教育,也不是知识教育,它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情感教育,它按照审美规律,用学生认为美的事物,引导、激发学生的审美功能,树立符合规律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审美教育富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如朱自清先生在看到月色下的荷塘时,情不自禁地忘却了日间的烦恼,“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我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细细品味,具体感受月光与荷塘在此时的清幽、淡雅与朦胧,进而体验作者在月色荷塘下的审美心理,这样学生是何等的赏心悦目,审美过程中的形象、情感、愉悦缺一不可!

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 要让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

美无处不在,关键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佳作连篇,字字珠玑,人物、景物形象可谓鲜活独到、妙不可言,这些都是美的所在。引导学生发现其美便亟待解决。面对诸多未知审美因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于文学作品之情境中感知形之所在,进而从形中感知美的存在,最后将美的感受升华为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让美这一抽象事物在学生的“火眼金睛”之下无所遁形。

(二) 要让学生获得辨识美丑的能力

同时,秋天为何传统文学中却有“悲”与“喜”之分别?同为岳阳楼,为何登临之人会看到阴晴两景进而让其有“迁客骚人”的感慨而产生喜忧不同的心情?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南辕北辙的情感落差?如果学生有了这种疑惑,那么学生的审美阶段已经开始由感性的从“形”上得到愉悦开始进入理性思考,是审美教育过程的一次质的飞跃。

(三) 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创造美的能力

文字、技巧、情感,这是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在前面两个阶段即形象感知与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学生有了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看法的冲动,那教师则应春风化雨般诱发此种情感生根发芽,进而结出最终美的果实。学生是会从文学作品、生活中发现、体验、辨别美的,并最终向别人展示出这种审美果实,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美并将其呈之于众,这便是作文。

高中语文教学的使命就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中学生而言,德育教育是塑造其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做到了德育教育,才算真正完成了教书育人的使命。

作者简介:

李宏,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语文教育德育教育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