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探究

2019-11-11 11:10邵海柱
考试周刊 2019年73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阅读策略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解题方法上,学生记住了解题的步骤,但阅读的结果还是不理想。其实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核心,阅读结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解水平的高低,学生头脑里没有恰当的阅读方法的内部调控,阅读理解能力也难以提高。本文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提供阅读思维方法,而不只是解题的格式,应该着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学生如何读懂文本的思维方法,以阅读解释能力、阅读归纳能力、阅读推论能力、阅读转化能力这四个方面为抓手训练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阅读;理解能力;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从考纲、考题看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2018年广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共有11道题目考查理解能力,理解类题目占全卷的41%,分值占全卷的24%,其中现代文阅读考查理解能力的占4题,由此看来,理解能力是近年广州市中考重要考查的方面。

(二) 目前现代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与访谈得知,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的阅读速度慢,由于学生不能理解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逻辑联系,头脑获得的信息往往是杂乱的,又不能快速理顺,容易“乱码”,学生又重复读前面的内容,导致阅读的速度缓慢。

(2)学生读不懂文本,学生能基本读懂字词句的表层意思,初步知道叙什么事、写什么景,但不明白这些事情、景物对应表达怎样的情感,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也就是说读不透深层意思。

(3)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不足,知道文本所要传达的涵义,但由于知识储备有限,不能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学生转换阅读结果的能力不足。

2. 老师阅读教学的内容过分强调解题方法,忽略理解思维的疏导

教师在閱读教学时,往往钻研教材、阅读相关资料以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各类题型的答题格式或方法,上课时就讲授这类题目要回答多少得分点,按照怎样的答题方式,传授答题方法固然是必要的,外部的方法支撑解决不了学生理解文本的根本问题,内隐的阅读策略得不到合理运用,学生还是理解不了文本,那么解题方法就会成为空架子。

综上所述,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是读懂文本并正确表达阅读结果的重要保证,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解题方法的讲授,还要关注学生内隐的阅读思维活动。老师需要给学生提供阅读的策略,让学生掌握读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自我阅读时运用认知策略去调控自己的思维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二、 “阅读理解能力”概念的界定

(一) “阅读”的概念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一书认为:“阅读既是对文字信息进行感知和理解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又是对文字信息进行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的复杂的情感活动,还是对文字信息内化吸收并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转化为思维工具和表达工具、形成语言能力的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阅读首先是对文字表层信息的理解,然后借助推论理解表层意思背后隐含的信息以及深刻内涵,阅读过程中理解的思维活动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 “阅读理解能力”概念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认为“理解”是指从口头、书面和图画传播的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把“理解”分为: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说明。阅读理解能力是读者在感知文字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运用内化的语言和思维工具把握文章内容意蕴的能力。根据“理解”的细分类目,阅读理解能力大致可以分为阅读解释能力、阅读归纳能力、阅读推论能力、阅读转化能力。那么老师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可以以这四方面为抓手,设置相关的学习活动考查学生的阅读结果。

三、 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探究

适合的阅读方法或阅读规则和策略的适当运用,能产生较好的理解结果。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侧重地掌握重要的文本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推论出深层次的隐性信息,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一) 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获取重要信息

针对学生阅读速度慢、首次阅读获取信息不佳的问题,老师可以根据阅读文章的经验,给学生提供快速阅读的有效阅读方法,例如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关注阅读的方向:1. 明确文章、段落所写的对象。2. 画出段落中心句(往往在句首或句末)。3. 画出文中概括性、总结性、抒情性的句子,综合分析的句子以及过渡句。4. 概括整合文章的段落结构,明晰全文的结构内容。老师选取一篇例文运用上述快速阅读方法,把阅读一篇文章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首先从阅读标题开始,判断文章写作的对象,猜读文章的内容,提取段落重点语句,便于掌握段意,初步梳理出全文的框架结构,感知文章的主题。

由于不同文体,阅读的重点有差异,那么采取的理解策略也应该有所区别,老师可以按照文体类型区分其阅读的侧重点。例如:阅读议论文,学生可以抓住论述对象的特征,抓住文中各方观点的语句,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又如阅读散文阅读,学生可以概括出表意内容(事情、景物等),以此联想到表情或表理。

学生经过长期的固定阅读方法的阅读训练,这种阅读策略会内化为学生的阅读思维方式,当学生阅读文章时会调动元认知策略来指导其解读文本信息,学生的理解效果会更好。

(二) 运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章理解的实质是在读者头脑中建构一个对文章内容、层次和主体的表征系统。图式是理解的一种表征方式,图式能够把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信息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理解。思维导图作为图式的表现形式之一,运用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建构起各种信息的联系,从而实现对全文的内容理解。

例如在讲授《敬畏自然》时,由于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教学内容要抓住议论性散文的文体特征,可以从议论性与文学性两方面入手,教学生读该类文体的阅读方法策略。根据教学调查结果,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观点方面存在困难,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去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便于找出文中鲜明的观点。老师可以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设置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填写出作者在各段落层次所持的观点,从而解决学生在理解作者观点方面的障碍。

(三) 抓住画面、场景,训练学生的阅读解释能力

理解首先是对文字信息符号的“释码”,用自己的内部语言还原文本的意思。解释能力主要是要求解释文本词句的含义,描述文本的大体意思,阐释文本观点,分析文本情感。对于画面、场景比较鲜明突出的文章,老师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描述画面内容,综合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释能力。例如:学习《丑小鸭》时,老师可以请学生描述丑小鸭的悲惨遭遇。学习《皇帝的新装》时,老师可以请学生复述皇帝买新装,穿新装的过程。学习《背影》时,老师可以请学生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学生解释了文本信息,明白了基本文意,再进一步深究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情感、什么形象,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四) 抓住“主问题”训练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能够正确分类、概括是检验理解水平的重要因素,老师在检验学生理解水平时可以设置一个“主问题”,让学生整合全文的内容,通过学生展示阅读结果来判断学生是否能归纳完整或归纳准确,从而倒推出学生理解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例如:在教《孔乙己》的时候,老师可以设置一个“主问题”来训练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主问题是: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社会造成的;另一种认为是孔乙己个人造成的。请你在文中找出这两种看法各自的理由。学生围绕“社会悲剧”“个人悲剧”这两个要点进行信息的分类和提取,如果学生能够归纳出“社会悲剧”与酒客、掌柜、丁举人、小伙计“我”对孔乙己的态度有关;“个人悲剧”与孔乙己自身的懒惰、偷窃、死要面子的性格相关联,那么老师可以判断出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老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整合成一个社会关系以及孔乙己个性特点的框架图,便于学生检验自己的理解水平。

同样在《变色龙》的教学中,老师也可以设置“主问题”,例如:请概括出奥楚蔑洛夫“变”与“不变”具体内容,从“变”与“不变”看出奥楚蔑洛夫怎样的性格?如果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内容、人物表现,那么就能归纳出与其相应的要点(“变”的是对狗的称呼和判案的前后态度,“不变”的是对百姓欺压的态度、对权贵者的献媚态度、他一贯的性格特点),从而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

(五) 抓住疑问,训练学生的阅读推论能力

推论就是从文本提供的信息得出逻辑结论。推论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首先需要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然后搭建起文本内容与结论对应的逻辑关系。老师抓住文章中的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推论能力。例如教《孔乙己》时,老师可以抓住疑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要解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社會背景等因素去推论出结果。又如《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可以设疑“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学生需要从各人物的表现去推论出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

(六) 强化文本对照,训练学生的阅读转化能力

转化就是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文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在解答阅读题目就是要用自己的话表达原文的内容,要做到转化的准确性,就需要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快速、准确地在文中搜索出相应的文本内容,把文本信息与自身的知识经验,构建出一个系统的因果模型,答题时学生运用这种因果模型来调控文本内容与题意的关系,使答题更加准确到位。例如2016年广州市中考语文《独立宣言》的阅读题目:结合文本分析“(我)还一直认真地在上你和菲利普给我的‘课”的含义。学生要解题首先要搜索出文中有关“课”的内容的段落,理解文中“课”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还一直认真”表现怎样的情感,学生在头脑里构建出文本内容与题意内在联系,学生在转化输出时就要把文中“课”的内容以及“还一直认真”所表达的情感,整合表达出来,从而训练学生由阅读到表达的转化能力。

四、 总结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不仅仅在表面上提供解题的步骤方法,还需要给学生提供如何读懂文章的方法,让学生形成阅读思维,并运用这种认知策略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了,自然学生阅读结果就更好。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导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安德森等编著,皮连生主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3]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4]周婷.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研究——以高中课堂阅读教学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5]孙泽军.说明文形式图式阅读策略训练提高初中二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实验[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6]周艳.试谈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途径——以《秋天的怀念》为例[J].读与写杂志,2015(8).

[7]程素萍,王聪仙.阅读策略和元阅读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训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8]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第19次印刷:148-153.

[9]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第19次印刷:20-27,45-51.

作者简介:

邵海柱,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雅学校。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阅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