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师师德素质浅谈

2019-11-11 11:10刘德科
考试周刊 2019年73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摘 要:尊师重道,以德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我国历朝历代贤明的统治者倡导的都是“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师德作为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更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石根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政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师德素质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甚至改变学生德育的素质。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正向激励。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政治教师;师德素质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初中思想品德课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思想教育的必修课程,也是对初中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成长引导的主要渠道,对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东汉扬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也者,人之模范也。”古语亦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政治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以其自身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对学生人格的培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 政治教师师德素质必要性分析

所谓素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教师素质指的是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以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它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师德正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师德素质主要内隐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格特征、日常教学行为中,是教师在教育生活中人格的自我展现。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历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师德在教学中的作用。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强调“以德服人”,教育不仅仅是言传,更注重身教。通过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也从侧面反映了师德在“教书”方面的中心作用。这里的“做”就是师德的外在显现,教师要以身作则,政治教师更应如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教师的师德素质比其文化品味知识修养更为重要。

二、 初中政治教师师德素质现状

近年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教师的师德素质也逐渐引起全社会广泛的讨论。无论是从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政治教师素质与以前有比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政治教师队伍师德素质在很多方面仍旧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师德教育活动形式化

在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业务教学、轻政治教育的应试倾向。师德教育活动没有做到制度化、普及化、日常化,导致部分政治教师忽视思想政治的日常教育引导作用,对当前国家大政方针、舆论热点漠不关心,对在身边发生的大情小事习以为常,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和辩证的分析判断。不注重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对一些重要的政治理论问题更是敬而远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视而不见,也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主观地认为政治理论学习是浪费时间,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政治教育,极少数政治教师甚至产生了信仰危机。据调查,仅有9.6%的教师认为“制度完善,定期学习教育,效果好”,有27.2%的教師“没有定期的(参加)学习教育活动”,有10%的教师“几乎没有(参加过)学习教育活动”。这表明学校师德教育活动的成效不大,定期的师德教育学习活动制度未能有效执行。

(二) 职业道德素质淡化

叶澜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缺乏事业心;缺乏进取心;缺乏热情与爱心;物欲熏心;师表意识淡薄。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教师强调利益至上,功利主义倾向严重。信念不坚定,事业心不强、进取意识缺乏、敬业精神不足等现象不一而足。课外有偿辅导和假期办班培训等违规行为也屡禁不止。国家统计局受中央文明办的委托,在全国选择了12个有代表性的省(市)随机抽选1.2万名成年人和60名未成年人进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在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力方面,思想品德政治教师排在第二位,但56.3%的家长认为当前中小学思想品德政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一般”;12.5% 的家长认为“比较差”。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既需要解决思想问题,又需要解决实际的生活困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政治教师坚持政治大方向的正确,在教学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 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忠于自己选择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教师的职业理想。对崇高职业理想的追求,既符合社会与教育本身对政治教师的要求,也应是政治教师个体坚持的信念。据资料显示,政治教师中真正把政治课教学作为有意义的事业看待的只占 12.3%,对教师职业基本满意的占57.3%。20%的教师为了教育事业而工作,70%的教师凭良心教书,10%的教师对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众多的政治教师仅仅是把教学当作谋生的手段而非一项需要投入一生的热情与精力去完成的事业来看待,将本应是创造性的教学工作单调地重复着,这是对自己的未来和学生的未来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因为只有拥有崇高职业理想的政治教师,才能展现作为一名教师的全部价值。

(四) 心理失衡,行为失范

当前,有不少中小学的政治教师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的不良状态之中,存在着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现象。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全国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发现有52.23%的教师(包括政治教师)存在着心理问题。可以说,教师是产生职业倦怠感的高危职业,政治教师更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政治教师职业倦怠是在长时期工作或者生活压力之下产生情感态度和教学行为上的一种不良情绪状态。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会产生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学生态度冷漠,不愿意和他人交往,讽刺贬损同事,在讲台上肆意发泄不满情绪,把一些个人成见、意气怨气带进课堂,不注意自己的言论导向,容易影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

三、 初中政治教师师德素质建设的思考

(一) 加强学校在师德教育活动中的主阵地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在教师的素质提升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师德素质的提升必须立足学校,着眼于校长。学校既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场所,又是促进教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校长则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一面旗帜。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办学理念、道德素质及人格魅力决定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引领者,校长应身先垂范,以身作则,广泛开展良好师德师风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活动,要把师德学风的教育学习活动制度化、普及化、日常化。

(二) 强化职业道德的自律与他律

作为一名政治教育工作者,政治教师应该具有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慎独”的能力,能够自觉地加强职业道德的自律性。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能够激发政治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政治教师认识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使其在教育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克服个人在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弱点,提高教学水平和师德素质。师德建设不仅需要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的自律,也需完善相应的制度法规来规范引导。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的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的机制。

(三) 促进形成“尊师重德”的良好风气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崇高的职业理想是人的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马斯洛认为“必须创造特殊的条件,把一个人需要什么以及他到底是什么样的能力表现出来,并具有满足的可能性。”政治教师像其他职业的人一样,需要生活在现实当中。保障政治教师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坚定职业理想的基础条件。具体而言,就是要尊重政治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减少来自行政部门和媒体社会的权力和舆论的干扰,保障政治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合法权益。使其在奉献自己,成就学生的同时,体会到拥有职业尊严的快乐,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与此同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师德彰显的教师加大表彰奖励力度。重点奖励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政治教师。鼓励各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教师表彰奖励工作,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四) 提升政治教師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的身心健康主要是指教师的心理健康。“健康的人格品质、健全的心理素质是高素质政治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佐斌等人的研究表明:在20种传统职业中,民众对教育工作者的评价是收入低(第18位)、最劳累(第19位)、最不自由(第10位)。可见,教师在民众心目中的实际地位仍很低。经济分配的不平衡、过高的社会期望以及职业幸福感不强等因素影响到政治教师内在需求的满足,制约着政治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政治教师要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学会对自我进行评价,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从而达到提升职业幸福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玉宣.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内容的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3).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月第1版,第61页.

[3]王向阳.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搞好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2).

[4]李柏武.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M].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7.

[5]陈国军,陆军编.管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5+105.

[6]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201+378.

[7]徐富明,申继亮.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及其提高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1(9).

作者简介:

刘德科,江苏省扬州市,方巷中心中学。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中小学教师教学理念的几个基本问题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相融合的措施探讨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沧州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教师师德状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