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超级用户”,推进传统气象节目转型创新

2019-11-11 12:46孙凡迪王新竹
记者摇篮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媒体

孙凡迪 王新竹

【摘 要】新媒体变革已经由之前的“泛流量”向“精准流量”转型,精准流量就是要建立“超级用户”。传播格局的变化,要求我们气象节目尽快在新的传播赛道中,确立新的传播规则,适应新的传播态势。气象节目主持人需要形成新的价值观:气象服务社会化,最终是专业性和品牌性的社会化,内容定位和意识提升的社会化,服务理念和转型创新的社会化。要尽快适应新媒体气象传播理念和方式,培养更多的气象“超级用户”,推进传统气象节目向新媒体平台的转型、融合、创新。

【关键词】超级用户   传统气象节目   气象节目主持人   新媒体   转型创新

一、我国传统气象节目的发展历程

1956年6月1日,是新中国公众气象服务开始的日子,1980年7月7日,电视天气预报正式在19时的《新闻联播》里与观众见面,到2019年气象节目在传统媒体走过了39年。天气预报节目在传统媒体中,形成了固有、成熟、完善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具备足够的权威性和不可撼动的影响力。

近40年的时间,我国气象节目服务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改革创新;秉承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发布、着力提高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服务能力;不断扩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努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普宣传;不断拓宽气象服务领域,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公众满意度,使得气象影视节目成为公众预知风云变化、阴晴冷暖及获取气象信息的首选渠道。

二、传统气象节目发展的不足和面对的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气象传媒行业经历了70多年的历史积淀,而我国气象传媒行业仍处在气象传媒发展的“初级阶段”,媒体融合的时代会暴露很多问题,也会遇到更多挑战。我们要善于把握时代进程中的每个“拐点”,正视挑战,发展创新。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不小,具体到气象节目中主要体现在:

1.受众流失

天气服务变得越来越全球化,动动手指就可以查阅全球各个纬度、不同时段的天气。因此传统气象节目受众在极大地被分流,多渠道的信源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使得传统的气象节目样态亟待改进和提升。怎样才能使气象节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气象影视业在新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

2.广告流失

从2014年开始,网络广告收益首次超过电视广告。到今天,人们对智能手机、5G、万物互联的关注和依赖逐渐超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在进行内容变现模式的探索中,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广告形式,也对整个广告行业形成了冲击。根据今日头条数据显示,平均每个用户每天在头条平台消费近40条短视频广告,这在长视频平台是无法想象的。广告大量流失,没有足够的广告支撑,传统气象节目的整个制播流程都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3.节目缺乏创新,时效性较差

我国气象节目总体的形态较为单一、形式相对陈旧,制作周期较长,在各个平台播出的气象节目形式比较雷同,创新力度不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模式只是简单的叠加,尚达不到真正的融合。

当前的天气预报节目形式还是以录制播出为主,虽然国家级媒体有些可以达到“准直播”的时效,但是较之新媒体的即时性仍然有很大差距。而能提供针对性强的气象服务互动性的直播节目占比仍然较低:参与调查的29家省(区、市)气象媒体中,有直播类节目的12个,占比31%;没有直播类节目的17个,占比59%;有3家计划增加直播类节目,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4.主持人标准构建不完善,综合能力水平有欠缺

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一支综合水平强的气象节目主持人团队,对推进节目向新媒体平台转型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7年、2018年全球“国际天气与气候论坛”上的调查表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建立成熟的气象主持从业资质认证能力标准体系;而我国气象节目主持人的标准构建尚不完善,在对包括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主持人共计173人的调查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年限短、职称低、更换速度快、气象专业背景比例偏低。

三、气象节目借力新媒体培养“气象超级用户”

1.世界气象组织(WMO)对全球气象工作者提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近些年随着传媒格局的变化,世界气象组织多次要求我们从“气象要素预报”逐渐转向“气象影响预报”。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传播格局,2014年7月,世界气象组织出台《天气节目主持人和交流人員能力要求》。《要求》中提到,“以三项顶层设计、23条具体意见为核心,全方位对世界各国气象主持人及交流人员能力提出指导意见”。这也是气象节目主持人行业近年来发布的重要行业标准。结合我国国情,主要解读为以下三个顶层的资质要求:一是在气象传播中有效的图文互动交流、高效的信息加工解读;二是使用恰当的工具和系统,向终端用户传递气象信息;三是在媒体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适应新媒介格局下的发展,气象节目主持人要逐渐向全方位、专业性、综合型的“气象信息传播者”转型。

2.新形势下传统气象节目的重新定位和主持人核心能力的提升

现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越来越体现受众的导向意识。首先,传播空间要大尺度拓展;其次,传播层面要满足“分众化”时代下的“内容为王”,提升气象节目制作门槛;最后就是传播形式要更灵活新颖便捷。

①气象节目:利用新媒体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内容要素和传播样态。气象信息服务,是每个人都有的刚性需求,只不过现在刚性需求又衍生出更多的软性情绪:我们不仅需要知道当下的天气,还需要知道这种天气会对个人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这种天气下活得更好。而新媒体却为这种气象多元化提供了必要的传播样态:新媒体传播方式灵活便捷,满足大家碎片化的时间需求;可以针对个性的内容需求提供更具体的精细化、定制化服务;通过自身高质量的气象产品输出和权威的气象服务分析,来引领和净化新媒体繁杂的市场,逐步构建培养更多的优质用户群体。这些用户不仅会持续关注购买气象产品,还会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影响力,会成为气象服务的义工和宣传员,免费传播气象产品。

②气象节目主持人:利用新媒体提升核心能力,打造“气象+”专才。全新媒介格局下,是平台借助“人”的影响力来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此时的气象节目主持人的个人素质魅力,就成为节目质量提升的核心因素。作为核心专业的气象团队,应该围绕主持人,在节目的纵深度和专业性、权威感上有所提升,打造新媒体领域的“气象+”专才,提升核心能力,实现气象主持人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升级。

3.新媒体时代的“气象超级用户”

①“超级用户”的界定。超级用户是指黏度更高,并且愿意为你的产品买单并主动宣传,进一步提升产品影响力的高质量用户群体。

②新媒体转型创新有助于培养打造“气象超级用户”。新媒体平台的超级用户,主要体现在“内容付费”的玩家。新媒体平台积累的客户群体已经有很大的规模,而且针对高质量内容输出的付费用户数量也在大幅度提升。

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往往优先于传播内容。“气象先生”宋英杰老师在2017年10月8日发了一条微博:“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一轮大风降温。”就是因为使用了鹿晗的表白体,7小时的阅读量在2600万。因此在相同传播内容的基础上,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往往更有效力。所以在基于气象内容特质的基础上,寻找符合新媒体传播格局的发展路径就是我们当下需要完成的重要命题。

我们应该把“气象节目社会化”的理念重新整合,择其不同传播方式的优点,融合新媒体传播方式,提高整合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气象节目形态的转型融合创新。气象服务社会化,最终是专业性和品牌服务的社会化、理念创新的社会化,要培育建立一套适用于当下媒体环境的气象传播理念和方式,培养更多的“气象超级用户”。

四、传统气象节目向新媒体平台转型创新的关键

1.传播形态的转变

利用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打造优质的气象节目单体,进而形成有冲击力和黏合性的气象节目品牌。利用专业的制播团队和新媒体营销理念,提供针对性、专业化、周期性的服务,适时打造有明确目标群体的时效性强、社会服务影响大的高质量气象视频内容。

2.传播内容的转变

提供气象+各个领域行业的分众服务。将气象深入到不同领域,精确地提供指向性气象细节服务。不仅仅是天气+体育,而是细化到天气+体育赛事、天气+大众体育运动;不仅仅是天气+出行,而是天气+穿衣、天气+美妆。气象主播用短视频的形式给大家示范指导,一方面增强节目本身的公信力,亲和直观;另一方面,气象有效信息的输出和生活服务的结合,增加了实用性、趣味性和受众的参与度。

3.传播核心的转变

①團队协作,集中发力。主持人作为气象节目的核心驱动力,需有强有力的配合团队,有经验传承和协同分工。这也是世界气象组织对气象传播者的指导性意见。一方面,团队完成自动批量化的流水线产品;另一方面,主持人完成特定受众群需求的定制化产品,即实现生产方式的“聚合化生产、分众化传播”。

②打造主持人品牌影响力,实现节目转型升级。气象节目主持人发挥自身品牌价值影响力,从简单的气象播报转变为有区分度、精细化、权威感的气象模块产品制造者和传播者。以气象数据融合为资源链条,以新媒体为外延渠道,以多元平台为包装模式,为受众提供创新性、细分化的气象节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转型和升级:从“要素预报”到“影响预报”;从“气象核心信息”到“气象延伸信息”;从“预报服务”到“解决方案”。

③提升主持人权威度和公信力,净化、规范、引领新媒体气象节目发展创新。现在的新媒体平台,视频质量参差不齐,主播鱼龙混杂,作为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气象主持人,如果能利用好自身的品牌价值优势,再结合新媒体的节目传播规律,不仅可以打破“一味迎合”受众的理念,还可以达到“规范引领”受众的目的,逐步拓展建立新的气象传播标准,引领新的气象传播风向,搭建新的气象传播格局。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译林出版社,2011.7;[2]帕拉格·康纳.超级版图: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崛起.中信出版社;[3]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商务印书馆;[4]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15.6;[5]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2017;[6]胡占凡.数字十年.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2.11;[7]WMO.COMPETENCY REQUIREMENTS FOR WEATHER BROADCASTERS AND COMMUNICATORS. 2014.7;[8]约翰·纳斯比特.掌控大趋势.中信出版社,2018.1;[9]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中信出版社,2017.12;[10]胡智锋.电视传播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11](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2]气象影视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17年版.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