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Ⅱ卷文科数学第20题探究与探源

2019-11-11 14:24刘炳辉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解法源头椭圆

刘炳辉

摘 要:2019年全国Ⅱ卷文科第20题以椭圆的焦点三角形为依托,主要考查了椭圆的定义和几何性质、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考查了方程思想和化归与转化思想,考查了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旨在考查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本文对这道试题进行解法探究、变式探究和源头探究.

关键词:椭圆; 解法; 变式;源头

2019年全国Ⅱ卷文科第20题以椭圆的焦点三角形为依托,主要考查了椭圆的定义和几何性质、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考查了方程思想和化归与转化思想,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旨在考查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这道试题第(1)问较简单,第(2)问难度较大,两问之间具有很好的梯度性,具有很好的选拔功能.

1 试题再现

题目 (2019年全国Ⅱ卷文科第20题)已知F1,F2是椭圆C∶x2a2+y2b2=1(a>b>0)的两个焦点,P为C上的点,O为坐标原点.

(1)若ΔPOF2为等边三角形,求C的离心率;

(2)如果存在点P,使得PF1⊥PF2,且△F1PF2的面积等于16,求b的值和a的取值范围.

2 解法探究

2.1 第(1)问解析

解法1 连接PF1,由ΔPOF2为等边三角形可知在△F1PF2中,∠F1PF2=90°,|PF2|=c,|PF1|=3c.

于是2a=|PF1|+|PF2|=(3+1)c.

故曲线C的离心率e=ca=3-1.

解法2 在ΔPOF2中,|PO|=|PF2|=|OF2|=c.

设P(x0,y0),则|x0|=|OP|cos60°=12c,|y0|=|OP|sin60°=32c.

所以P(±12c,±32c).代入椭圆方程x2a2+y2a2-c2=1,整理可得,

c4-8a2c2+4a4=0.

所以(ca)4-8(ca)2+4=0.

即e4-8e2+4=0.

因为0

所以e=4-2 3=3-1.

评注 解法1根据ΔPOF2为等边三角形,可得在△F1PF2中,∠F1PF2=90°,再根据直角三角形和椭圆定义可得;解法2把点P的坐标根据解三角形的知识表示出来,再代入椭圆方程,根据齐次化法和椭圆离心率公式整理成关于e的方程,由求根公式解出e2,再解出离心率.

2.2 第(2)问解析

解法1 由题意可知,满足条件的点P(x,y)存在当且仅当12|y|·2c=16,yx+c·yx-c=-1,x2a2+y2b2=1.

即c|y|=16.①

x2+y2=c2.②

x2a2+y2b2=1.③

由②③及a2=b2+c2得y2=b4c2.

又由①知y2=162c2,故b=4.

由②③得x2=a2c2(c2-b2),所以c2≥b2.

從而a2=b2+c2≥2b2=32.故a≥42.

当b=4,a≥42时,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

所以b=4,a的取值范围为[42,+∞).

评注 根据三个条件列三个方程,解方程组可得b=4,根据x2=a2c2(c2-b2),所以c2≥b2.从而a2=b2+c2≥2b2=32.故a≥4 2.

解法2 由椭圆的焦点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SΔF1PF2=b2tan∠F1PF22=b2tan45°=b2=16.

所以b=4.

设点P(x0,y0),由焦半径公式可得, |PF1|=a+ex0,|PF2|=a-ex0.

记|F1F2|=2c,由题设可知满足条件的点P(x0,y0)存在当且仅当

(a+ex0)2+(a-ex0)2=4c2,12(a+ex0)(a-ex0)=16.

整理可得a2+e2x20=2c2,a2-e2x20=32. (*)

所以由(*)式可解得a2=16+c2.

所以b2=a2-c2=16.所以b=4.

由(*)式可得,e2x20=c2-16,x20=1e2(c2-16).

所以c2≥16.从而a2=16+c2≥32.

所以a≥42.即a的取值范围为[42,+∞).

评注 本解法运用了圆锥曲线中的二级结论椭圆的焦半径公式,由勾股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可得出b2的值,从而得出b的值,由方程组把x20表示出来,得出c2的范围,从而得出a的范围.

解法3 由椭圆的焦点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SΔF1PF2=b2tan∠F1PF22=b2tan45°=b2=16.

所以b=4.

由题意可知满足条件的点P存在当且仅当|PF1|·|PF2|=32,|PF1|2+|PF2|2=4c2.

由重要不等式可得,|PF1|2+|PF2|2≥2|PF1|·|PF2|.即4c2≥64.所以c2≥16.

所以a2=b2+c2≥32.所以a≥42.

所以a的取值范围为[42,+∞).

评注 由圆锥曲线中的二级结论椭圆的焦点三角形面积容易得b的值,再运用勾股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和重要不等式可得出c2的取值范围,从而得出a的范围.

3 变式探究

变式1 已知F1,F2是椭圆C的两个焦点,P是C上的一点,若PF1⊥F1F2,且∠F1PF2=60°,求C的离心率.

解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PF1|+|PF2|=2a,|F1F2|=2c.

在RtΔPF1F2中,|PF1|=|F1F2|tan60°=2 3c3,|PF2|=|F1F2|sin60°=43c3.

所以2 3c=2a.所以e=ca=3 3.

评注 本变式题主要考查了椭圆的离心率.解答过程中运用了椭圆的定义、椭圆的离心率公式以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变式2 已知点P为椭圆C:x29+y26=1上的一点,且以点P及C的焦点F1,F2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3,求点P的坐标.

解 设点P的坐标P(x0,y0),a2=9,b2=6,所以c=3,|F1F2|=2c=2 3.

所以SΔPF1F2=12|F1F2||y0|=3|y0|=3.

所以y0=±1.代入x209+y206=1,解得x0=±302.

所以P(±302,±1).

评注 本变式主要考查了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方程.先根据面积得出所求点的纵坐标,再代入椭圆方程得到横坐标.

变式3 已知点P为椭圆C:x29+y26=1上的一点,F1,F2分别为C的左右焦点,且∠F1PF2=60°,求ΔPF1F2的面积.

解 由已知可得,|F1F2|=2a2-b2=2 3,

SΔPF1F2=12|PF1||PF2|sin60°=34|PF1||PF2|.

由椭圆的定义可得,|PF1|+|PF2|=6.

所以|PF1|2+|PF2|2+2|PF1|·|PF2|=36.

由余弦定理得,|PF1|2+|PF2|2-|PF1||PF2|=12.

所以|PF1||PF2|=8.

所以SΔPF1F2=2 3.

评注 本变式考查了椭圆焦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运用了椭圆的定义、余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

变式4 设F1,F2分别是椭圆x2a2+y2b2=1(a>b>0)的左、右焦点,椭圆C的离心率为33,P为该椭圆上一点,满足∠F1PF2=90°,若ΔPF1F2的面积为2,求椭圆C的方程.

解 由题设可得,e=ca=33.

所以a2=3c2,b2=a2-c2=2c2.

SΔPF1F2=b2tan∠F1PF22=b2tan45°=b2=2.

所以2c2=2.所以c2=1.

所以a2=3,b2=2.

所以橢圆C的方程为x23+y22=1.

评注 本题运用了椭圆的定义、椭圆的离心率公式以及椭圆的焦点三角形ΔPF1F2的面积公式SΔPF1F2=b2tanθ2(其中θ=∠F1PF2,P为椭圆C的一点).

4 源头探究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本文通过认真审视高考真题,发现人教A版《选修1-1》第41页习题2.1A组第六题就是它的影子:已知点P是椭圆x25+y24=1上的一点,且以点P及焦点F1,F2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1,求点P的坐标.

高考命题专家在命制试题时,也会对历年高考真题密切关注并适当改编作为新的高考试题,此高考真题第(1)问可以看成2018年全国Ⅱ卷文科第11题的翻版:已知F1,F2是椭圆C的两个焦点,P是C上一点,若PF1⊥PF2,且∠PF2F1=60°,则C的离心率为( ).

A.1-32 B.2-3 C.3-12 D.3-1

5 解题启示

罗增儒说:“一旦获解,就立即产生感情上的满足,从而导致心理封闭,恰好错过了提高的机会,无异于入宝山而空返.”本例解题没有停留在题目的求解出上,而是调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一题多解.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通过渗透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求异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打破思维定势和机械的思维模式.本例解题从多角度、多方位对该高考真题进行变式探究,生成一系列与该高考真题相关的题目,使学过的知识进一步精细化,不局限于该真题的解出,而是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考试题凝结了命题专家的心血和智慧,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尝试对高考真题进行多解探究和变式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演绎问题的产生过程,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发展创造思维,同时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系统性、特殊性和广泛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所以我们还要尝试对高考真题进行源头探究,可以防止复习备考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解法源头椭圆
冠状病毒
b=c的椭圆与圆
巧用点在椭圆内解题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
寻找思路源头 发现解题活水
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准确解题
夯实基础,大胆尝试、猜想、反思
冰水混合终态问题的探析
极限思想在椭圆问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