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群英会》中丑角蒋干的人物分析

2019-11-12 10:41
鸭绿江 2019年20期
关键词:蒋干谋士周瑜

吴 迪

蒋干是本剧中唯一个由丑行应工的角色。他是曹操手下的一名谋士,同时也是周瑜昔日的同窗。他在曹操面前请令作为说客说服周瑜投降。结果误中周瑜的反间计,使曹操错斩了水军头领蔡瑁张允。笔者将结合本剧的剧情和唱念,对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在剧中的表现进行分析,为日后自己或他人的饰演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上的蒋干是东汉末年一位十分有名望的名士、辩论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被周瑜捉弄的小丑形象。《群英会·借东风》中的蒋干,属于“方巾丑”,因为他本身是一个文人而且在剧中的身份是曹操的谋士。人物基本延续了《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作为文人(与“武将”对应)的迂腐、自负、胆小,作为谋士的自以为是,同时还有些愚钝——毕竟他只是曹操的众多谋士之一,智谋赶不上周瑜和孔明,所以才多次被周瑜玩弄于股掌之上。

一、群英会·大帐

《群英会》中蒋干一出场,就是带着目的来的——他要劝降周瑜。因此一上场跟周瑜的对话,蒋干是特别热情地跟周瑜寒暄。“贤弟别来无恙”虽说是客套话,但是在此处,应该更热情一些,因为蒋干有自己的目的。周瑜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蒋干的目的,把蒋干弄得只能矢口否认,但是又不肯就此罢休,因此提出“足下待故人如此,我便告辞”。嘴上说着“告辞”可不是真的要走,这是以退为进的计策,为了消除周瑜对自己的怀疑。因此念得需要重一些。周瑜向众将引荐蒋干,蒋干向众将还礼,应该也是一个比较热情的、讨好的心态,因为刚刚一个周瑜就差点跟自己翻脸,这么多武将,那肯定得讨好!众将一个“呔”把蒋干吓得坐回了椅子上,一个谋士哪见过这阵势?这里的害怕也是发自内心的。周瑜稳住了蒋干,随后摆下了“群英会”宴请蒋干。在席间,周瑜让太史慈拿着佩剑站在门口,如果有人妄谈军情,格杀勿论!这其实就是说给蒋干听的。因此周瑜跟太史慈说话时,蒋干应该表现出着急的神态——因为不“妄谈军情”就没办法劝降周瑜。太史慈接过佩剑走到席间,一阵耀武扬威,这实际上就是给蒋干看的——都督不让谈论军情,你这个说客要是敢谈的话,那就不客气了。周瑜在旁边掏翎子,实际是观察蒋干的反应,看看自己的计策有没有奏效。结果蒋干真的如周瑜所愿——成功地被吓住以至于慌了神。此时的蒋干除了刚才的着急还多了些害怕——毕竟是文人,看见武将在面前针对自己耀武扬威,难免有些惊慌。这是蒋干胆小的一面。

酒席结束之后,周瑜向蒋干谈起东吴的兵精粮足,这是向蒋干示威。对于蒋干来说,这是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还必须虚与委蛇。因此,此处蒋干的“嘿嘿、哈哈哈”是既无奈而又谄媚的笑:周瑜说的事情跟自己要办的事情完全没有关系,而且也不给自己说话的机会所以无奈;谄媚是周瑜正在夸耀自己的军队,为了附和周瑜而且必须确保不能得罪周瑜,所以谄媚。对于周瑜,这个笑要笑的真,但是对于观众,则必须要显得“假”,让观众听出来的假。

二、群英会·盗书

宴会结束后,蒋干其实没有醉,但是装作醉了由两个士兵搀扶回帐。这里是假醉,但不能表现出来,必须让身边的士兵感觉到是真醉。等他们走了之后,蒋干马上起来,从帐幔之中探出头来,并且从中走了出来。这一系列的动作即向观众宣布:台上的蒋干没有真醉。同时也必须做得小心翼翼。

周瑜进去之后,蒋干一个人出来,这时蒋干身边没有人,于是抒发出了内心的感受。经历了前面一系列的碰壁之后,蒋干发现自己很难完成任务了,所以很懊悔。“悔不该在曹营夸口太过”一段“摇板”应该唱出懊悔的感觉。随后,蒋干发现了周瑜书案上的一些兵书战册,在《水战》中发现了“秘密”,这让蒋干很兴奋。为了看得更清楚,蒋干拿起桌上的蜡烛往前走,这一系列的动作应该做的谨慎和小心,因为蒋干害怕惊醒了周瑜。

回到曹营之后,蒋干向曹操复命。跟曹操的态度跟前面对周瑜的态度不同。因为蒋干觉得自己立了一功:虽然没劝降周瑜,但是却救了丞相你一命。所以蒋干向曹操汇报时应该是既洋洋得意又口若悬河的语气。曹操知道自己错杀了蔡瑁张允之后,曹操指责蒋干“你就是他二人要命的阎王”,可是蒋干却还没懂,自己还以为“因为周郎没有归降”。这是蒋干既自负又愚钝的一面。

结语

京剧《群英会》中,蒋干是唯一的丑行。因此,只有把这个人物的心理和形象加以分析,才能更好地完成他在剧中的任务,也能为其他角色提供更好地发挥空间。这出京剧传统剧目多年来以其齐全的行当、紧张的戏剧矛盾冲突、强大的阵容以及鲜明的人物性格成为了京剧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猜你喜欢
蒋干谋士周瑜
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谋士贾诩:“跳槽”是个技术活儿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扣子里的智慧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人物描写艺术
高枕无忧
蒋干中了谁的计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