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新旧动能转换七十年代济宁农田水利大会战

2019-11-12 02:24王如景
山东档案 2019年5期
关键词:水患会战济宁

文·王如景

新旧动能转换是新时代的新思维、新战略,其实历史上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旧动能转换。上世纪七十年代济宁地方进行的农田水利基本工程建设大会战,就是一场历史上的新旧动能大转换,改水、治土、整地,实现了水土有效治理,保障了农业农村发展。

一、历史背景

历史上济宁湖泊纵横,堪比江南水乡。济宁古运河是曾经的 “漕运”必经之地,它从南到北穿境而过,连通着诸多大小湖泊、河流,这些湖泊、河流起着济运之功能与作用,其水涨水落多受控于“漕运”闸门的启闭,水涨水落也会给周边水系产生旱涝方面的影响,关系到农业生产、作物种植和群众利益。水是古代中国“漕运”之命脉,在旧社会,为确保“漕运”而不顾及水患百姓的事情经常发生,特别是雨季更是水患连连,农田受淹,百姓流离失所。甚至一些地方因常年水患,造成上下游群众纠纷不断,也发生过不少械斗和人命之案。旧社会的哪一个朝代也没有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封建统治阶级“上不疏、下不堵,任水自流”的局面长期有害于农业农村农田农民,不顾百姓死活,也不可能真正彻底解决水患问题。

二、时代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真正为老百姓着想,切实解决人民的期盼。建国初期,济宁三韩村农民韩善耀为了“三韩”常年水患问题,在送走3个儿子上朝鲜战场之后,就卖掉自家一窝猪,到了北京向政务院反映水患问题,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山东省农林厅拿出了切实可行的“三韩排水渠工程技术设计”,并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之时,于1953年由政府拨专款当时货币8.668亿元修筑了三韩排水渠,一举解决了南旺湖南岸、彭祖山一带的水患,结束了旧社会长期“上不疏、下不堵,任水自流”的局面,彻底解决了几百年来旧社会遗留的长期历史纠纷,得到当地百姓极大拥护。这条排水渠,虽总长仅有15公里,但它却使80多个自然村,10多万亩良田此免去了水患,结束了百姓的连年水灾之苦,维护了政治稳定,促进了安定团结,增进了社会和谐,保障了生产发展。

1959年京杭大运河开挖,大片湖泊退水还田,曾经水患多发的地区大面积减少,农村也增加了大片可耕种土地,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但在1964年7至8月,境内连连大量降雨,加上客水汇集,湖水倒灌,还没有得到治理的湖底低洼大面积积水,滨湖一带有70多万亩农田受灾,130多个村庄被水围困,房屋倒塌,百姓受难于水患之中,水患又成为必须解决的迫切要务问题。

三、科学治理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水患根源。曾经的湖泊地、洼地是水患重灾区,经不起暴雨和大量降雨,很容易低洼积水,造成水淹、水涝。主要是缺乏水利基础设施,排灌不通。高地水下灌、低洼地难排是根本原因。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排灌设施,治理湖泊坑洼地,实施综合治理工程是当务之急,也成为党和政府必须下决心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因水而治,发展水田,对沿湖地带实施稻改,改旱作物生产为水田水稻生产。另一方面是对湖河、坑洼地进行治理,整平土地、建设水利设施,科学治水、整地,确保旱田、水田都得到发展。

实施稻改工程。早在1958年,济宁县成立滨湖稻改工作委员会,负责滨湖地区旱田转水田的稻改工作。当年就建成了5处现代化机械排灌站,试种水稻4万余亩。1964年水灾后,当地党委政府决定依水发展水田,改旱田为水田,继续扩大稻改,在沿湖5处人民公社270个生产大队实施“稻改”工程,由传统旱作物改种水稻。动员广大群众掘水沟、筑水渠、修桥涵闸、建排灌站,一改“旱田靠天、大水怕淹”的农业生产局面。

1965年稻改地区种植水稻达20余万亩,到1966年增加至32余万亩,水田在这一带的沿湖地区得以大面积形成,农业作物种植结构得到调整。特别是1959年大运河开挖后,受新运河便利的灌溉条件和其他沟、渠、河、坝整治等良好水利设施的影响,一些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的其他地方也开始尝试种植水稻。水田成为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要部分,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1975年至1978年,济宁专署组织邹西农田水利综合治理大会战。济宁县境内有接庄、石桥、南营3个人民公社,每年组织2.5万人,进行土地整平、深翻改土、建排灌站、挖沟修渠、筑路打井及河道治理等工程,取得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辉煌战绩,为发展生产提供了基础性保障。3年时间内,济宁县共深翻整平土地3.2万亩,新建排灌站11处,配套7套,新打机井200眼,配套270眼,修筑路、沟、渠133条,长119公里,新建桥涵闸530座,修灰土渠5条,长2.1公里,治理幸福河10公里,共完成土石方386.7万立方米。

1976年至1980年,济宁专署组织济北三湖(南旺、蜀山、马场)农田水利建设会战。会战以治水改土为中心,旱涝碱综合治理,沟渠田林路井站桥涵闸全面配套。济宁县有4处人民公社,每年组织3.5万人,参加大会战。济宁县共深翻整平土地5.5万亩,建方田16.8万亩。搬平蜀山湖老堤8公里,造田万余亩。疏浚南跃进沟8公里,排灌站更新配套9处,新打机井230眼,配套500眼,修筑沟路渠330条,长220公里,新建桥涵闸653座,完成土石方527.7万立方米,建设了一套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

仅以上工程,就在一定程度上根本改善了当地农田水利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特别是疏浚和开挖的河道、建设的农田路网和整平了的土地、造出的田地,焕发出了新动能,实现农田水利上新旧动能转换,这些工程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四、会战记忆

那么,这些具有当今意义的新旧动能转换会战工程又是怎样组织开展起来的呢?一是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拥护。二是科学的规划决策和符合实际的战略实施。具体来说会战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群众路线是我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依靠群众。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拥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是会战胜利的前提。组织这样的农田水利会战,群众响应是第一位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是确保这样大的人力工程得以实施和完成的重要保证。当时的劳动场面,就是人民群众的大聚集,南乡北村的群众在这里集合,集结号在这里吹响。这就党领导下的人民力量。各方群众一起参加劳动,一起艰苦奋战,彰显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团结力量和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这里人山人海,昼夜奋战,俨然就是一个大的战场。红旗飘飘,颇具排山倒海之势。工地上处处热火朝天,人们个个干劲十足,激昂奋进。肩挑、臂抬、手推、背驮,将一筐筐土进行挖运。会战就是人海战术,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群策群力,并肩战斗,“再难的骨头在党的领导下也能啃下”。

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确保了领导到位,组织有力。进行科学的规划决策和符合实际的战略实施,是确保会战成功的基础。专区和县里都制定翔实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明确了工程任务和工程进度。在组织上都建立了指挥部体制,成立了突出连队,让红旗在工地上高高飘扬,营造了强大的会战声势。每次出夫出工,只要上级下达通知,各级都积极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报名,争先恐后,不乏主动请缨参加会战者。会战指挥部统一进行劳动力调配安排和分工,往往按生产队为单元组成连排班组。会战是根据不同工程组织人员,建立突出击连队,打出鲜红的旗帜,营造出强大的氛围。筑路的、挖渠的、整地的、打井的、建桥的、造涵的等不同项目根据整体规划统一进行作业,往往多项工程并行开工,同步进行,场面宏大,氛围热烈。

生活上配套,埋灶在工地,保障了“前线”无忧,人心稳定。出夫出工是个重体力活儿,年壮力强的往往安排到重体力劳动中。工程实行分片作业,分组开展,埋灶做饭,统一伙食。会战根据劳动力状况实行不同的工分制,由记分员统一记分,作为领取劳动报酬的依据。“劳动壮力,饭量很大,一手抓起七八个馒头有时都吃不饱,体力消耗很大”。“有的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上有老下有小的,还往往不舍得吃,省下来偷偷带回家去”。“为了生活,不少人在工地上很是拼命,还真的有人累过头,得了病的,但还强力坚持在工地上,精神可佳,实在感人”。“但大家都会劝他们这样的休息,或让他们干些轻的,或让他们少分担些体力,充分体现了相互关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工地上不忘抓学习,交流经验,鼓足干劲。会战休息时间,各生产队组分别组织广大社员群众坐在一起进行学习,学国家政策,交流劳动经验。同时,还经常组织说拉演唱等文艺节目,以丰富工地生活,为大家解乏除累,激发拼搏的干劲。工地上休息之余,民兵连还不忘组织民兵进行训练。“其实工地就是战场,工地就是家”,人们都住在工地上,日夜奋战,表现出崇高的劳动热情。

知青在会战中冲锋陷阵,表现突出。这里面进行出工劳动的,还有下放到各村的知青,他们虽然年龄还小,父母不在身边,但同样听从党和政府召唤,主动请缨参战,同那些农村壮劳动力一样,积极参加劳动,不怕磨破臂膀、划破了手、累弯了腰,冲锋在会战一线,与大家同吃同住,为地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会战在群众记忆中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在长沟镇王庄村就有很多的年长老人,他们都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其中的一名出夫工,现在80多岁了,每当他提起往事,话及最多的就是出河工,到过什么地方,挖的哪一条河、开的哪一条渠、整的哪一块地、填的哪一块坑洼、治理的哪一个湖泊、修的哪一条路,他记得很是清晰,话语中充满荣誉感、成就感。特别是对自己的体力大加称赞,说谁谁谁不如他,他一个能顶俩。说着说着,就是爽朗的笑声。而后,还会转到心酸的事上,出夫河工苦啊,也有累的不撑的时候,一躺下就睡过去,谁也别想喊醒。那个腰酸背痛劲儿,不干过的是怎么也感觉不到的。但他更多是说自己行,从不说自己不行,“顶得住,能坚持”是他铿锵的话语。因此,他也常受到表彰,得份奖状,拿份奖励,高兴地拿回家一个印有红色“奖”字的茶缸。

在济宁这片沃土上,留有很多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拼搏故事。往日岁月里的水利建设场景,在他们这一代人中还留有深深的记忆,现在他们的年岁已高,在谈话中不免时常提起出河工的日子,重复着参加了多少次会战、挖了多少条河、去了多少地方、得了多少次奖的回忆。这是他们人生故事,也是他们的骄傲。虽然话语中不免流露出辛苦劳累时的彷徨,但作为人生的回忆也是幸福的、美好的。看到今天的发展,他们有了很多的人生成就感、劳动收获感和生活幸福感。

五、结语

可以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济宁地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是一场深刻的新旧动能转换,为后来的农业农村农民致富发展、走向现代农业之路,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直到现在,当时的一些建设成果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益着农业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造福着一方群众。那些曾经参加过出夫出工的人民群众,也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他们无论在任何年代、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都坚定不移的跟党走,相信党,拥护党,主动抵制和排除会战时期不利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积极参加生产建设事业,促进了发展,保障了供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在党的领导下,迎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猜你喜欢
水患会战济宁
济宁华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不同条件下对济宁地区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山东济宁卷
库尔斯克会战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黄河水患对开封经济影响研究
路过济宁(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