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活动”的学生参与能力培养途径探究

2019-11-12 07:43金丹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活动

金丹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其关键还在于促进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参与。文章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参与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教材“活动”提出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初中地理;活动; 参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5-0086-02

名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让人品味参与、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杜威也用“在做中学”的理念告诉我们教育要注重教学主体的参与。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在他的研究中特别指出教学主体要在形式上和实质上同时参与。而还有国外学者更用量化的方式给“学生参与”做出了内涵的界定,认为学生的投入参与是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结合地理学科的学科性质细化的地理核心素养包含四大要素,即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地理能力。而无论是哪个要素的培养,其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能力的水平。能否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提高学习的效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一、学生参与能力的影响因素

初中生的参与能力在地理课堂中受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涉及学习地理的兴趣、个体之间的差异、师生的互动及“活动”的教学方式等。

1.参与兴趣不足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创造性学习。喜欢地理,学生就愿意主动地参与课堂,发挥主观能动性。但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由于初中地理课程的考察性质,学生的学习心态在入学后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刚入学时对学科的兴趣很快会减弱。课堂中“教师讲,學生背”,教师教学“重原理、轻活动”加剧了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兴趣度的降低使得学生参与能力的提升受到了限制。

2.个体存在差异

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个体的差异。部分学生习惯于机械地接受知识,学习自主性差,参与“活动”时更多流于形式,能力得不到提高;部分学生乐于参与,但基础较差,参与能力发展较慢。而还有一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能及时对教学活动做出反馈,甚至要求教师提高活动要求以满足其能力发展的需求。性格、习惯、学习基础等导致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组织方式不当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生本课堂开始建立,教师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材中着重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的“活动”栏目的设计更多流于形式。问题的设计、图文资料的引导往往还是以书讲书,忽略了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而公开课上的“活动”则追求热闹,部分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更多是被动消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的有效程度受到影响。所以,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有效参与的程度,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4.评价主体单一

在课改的过程中,最易被忽略的是对学生的评价。由于初中地理还是以结业考试的分数来评价学生,使得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厌倦情绪,直接影响了参与的内部驱动力,参与的能力受到限制。在平时的教学评价中,教师站在学生评价的主导地位,其单方面的评价往往决定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这也使得学生的参与动机受到影响。要想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教师就要认识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过程会直接影响其能力的发展。多环节、多元化的评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二、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途径

1.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参与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学习小组为基础,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促进学生参与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可利用组间竞争调动学生全面参与,并通过组内成员的互助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能力。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各组学生的参与能力要相似。在分组时,教师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分配问题,要强弱结合,保证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其次,要组内引导互助。组内活动是课堂学生参与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互助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分配任务,明确职责,通过活动记录督促组内成员积极参与。第三,保证活动时间,展示活动成果。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就要给他们充足的发表自己建议和意见的机会,并通过成果的展示,提高学生的成就感,通过组间的竞争,实现参与的全面化,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

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土地资源”教学中的活动题:假如你是一名“土地规划师”,请你针对常规利用土地类型(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类型(沙漠、戈壁、雪山、高寒荒漠、石山),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措施。

活动组织形式:分组活动,全班8个小组,每组6人;职能分配为组长分配任务、记录员记录讨论结果、发言者阐述成果、资料分析员进行资料讨论分析,要求每人都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并做好组内的成果总结。两个小组认领1个土地类型,领取相关图文资料,用10分钟自由讨论总结。

活动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①教师分配任务,提出要分析的问题。②学生自由讨论10分钟,并做好相关归纳记录。③每组总结归纳,情境为“土地规划师”面试现场,由各组代表作现场陈述,其他学生和教师作为评判员发表意见。④对纸质作业和组员陈述进行多元评价。

通过对“活动”的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学生的参与兴趣得以激发,并通过组内的互助和组间的竞争提高了参与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能力在交流意见、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得以不断提升。

2.微型实验操作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核心素养也包括地理实践力。在课堂教学中,微型实验能很好地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提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实验设计微型化,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学生参与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 “黄土高原”部分的活动:水土流失原因——探究植被覆盖率和水土流失状况的关系。

实验准备:一块带较好草皮植被的土壤层,一块细沙覆盖的土壤层,两个大小相等、水流速度相同的喷水壶。

实验过程:要求两位学生同时间、同高度用喷水壶中的水以相似的强度浇灌土壤5分钟,停止后观察不同土壤层的水土流失状况。

实验记录表如下:

实验报告总结:通过各小组实验报告的汇总,得出相应的实践结果。

在微型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升了参与的兴趣,并且类似的实验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的参与兴趣很高。

3.繪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它是利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关键词等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它通过图文结合把单一、枯燥的知识点转变为有联系、有规律、便于记忆的图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地理课堂教学中穿插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做好预习、复习,整合新旧知识。课前的思维导图绘制让学生对基础的知识点有所了解,课后完善思维导图则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得,这对学生个体参与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学习的过程如下:

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工业”一课的思维导图如下:

思维导图让学生的参与成果得以很好地呈现。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生本教育是主流,而要达成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我们就更应关注学生参与能力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硬件条件、课时、学生个体等存在差异,教师要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还有待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颜斌.调控学习动机强度培养学生的地理教学参与意识[J].新课程学习,2010(8):131.

[2]  郑冬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255-25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许金款.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7(5):136-137.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活动
“活动随手拍”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对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探析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