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形式”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2019-11-12 04:21王倩
科技资讯 2019年22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校应用

王倩

摘  要: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等“微形式”新媒体社交平台,开始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主要媒介。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借助于微媒体的信息传输优势,对原有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该文主要探讨“微形式”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所面临的机遇或挑战,并提出改革思政教学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微形式  高校  思政教育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8(a)-0236-02

“微形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经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应用,学生往往借助于微博、微信等媒介,进行信息的发布、分享与交流。从当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来看,使用“微形式”传播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讲授与传播,通常存在正面、负面的课程教育效果。在这一思政教育形势下,教师只有恰当使用“微形式”进行课程教学,才能保证思政教学质量的提高。

1  “微形式”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微形式”下高校思政教學面临的机遇

1.1.1 “微形式”思政传播的收发主体大众化

“微形式”通常以微博、微信、QQ等信息媒介,作为思想政治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向广大网民群体发送最新的时政、新闻信息。因此相比于传统电视、广播或报刊等传媒,“微形式”思政传播的主体更加大众化,思想政治内容制作、发布的门槛较低,任何群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智能移动设备、PC等,随时随地发送自身关注的思想政治内容、新闻信息,这有效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特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思政学习中。

1.1.2 “微形式”平台中思政内容的传输效率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通过思政理论、校园思政实践的结合,才能完成思想政治教学规定的任务目标。所以运用微博、微信等“微形式”传播平台,进行思想政治内容的编辑、制作与发送,可以突破课程讲授的时间、空间限制,大大提高思政信息传输的效率,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时政信息,并在网络中发表自身对某一新闻的看法。

1.1.3 “微形式”思政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强

高校教师、学生利用“微形式”信息传输平台,可以搭建起即时交流互动的学习群组,不同主体在“交流群”中相互学习,讨论思政潮流、思想政治观念的时代意义,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理念、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当前微博、微信等“微形式”信息平台,已经在教师、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增强师生之间互动的亲密度,也推动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微形式”下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的挑战

利用“微形式”开展的思政教学活动,一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平台,另一方面也导致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组织更加难以掌控。特别在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的现代社会,“微形式”信息传输存在着一系列的不确定性,而借助于“微形式”媒体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临着以下几方面挑战。

(1)“微形式”使思政教学内容的筛选、组织更加困难。“微形式”作为多种新媒体综合的信息传输平台,其被运用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中,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学信息,包括思政图片、视频或音频等教育内容,但也大大增加教师对不同教学内容筛选的难度。如何利用“微形式”教学平台,选择那些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课程内容,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达面临的主要问题。若教师无法在海量信息资源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优质教学内容,则会导致高校思政教学方向的错误,以及思政教学质量的失败。

(2)“微形式”的思政传播难以控制。“微形式”传播平台的信息传输速度较快,信息发布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已经编辑好的思想政治内容进行发布。而且高校教师或其他管理者,一旦通过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平台发送消息后,很难对已经发布的信息做出修改与解释,这也是“微形式”信息扩散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旦敏感度较高的思政内容,不加审核在网络中传输与扩散,可能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做好“微形式”信息传输的审核与控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关注的重要方向。

2  “微形式”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1 借助“微形式”搭建网络思政教学平台

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紧扣思政教材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微形式”信息传播媒介,搭建网络化的思政教学平台,在网络中开展虚拟思想政治课程、时政热点内容的讲解。首先,高校教师要运用微博、微信、QQ等传播媒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其次,高校也要借助于网络思政教学平台,设置时政信息、思想交流、心理疏导、校园思政活动等模块,为学生了解思政理念、政治新闻提供方便,也促进教师、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

2.2 依托“微形式”做好思政教育内容的筛选

“微形式”平台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不仅能够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提供大量可供使用的课程素材,而且可以有效推动思政教育课程的改革创新。当前微博、微信等“微形式”社交媒体中,存在着大量与时代相关的思政教育信息,高校教师需要根据思政教育的教学要求,选择恰当的思想政治素材进行组织,才能完成对学生的思政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核心思想,结合时代热点进行网络信息的筛选,才能增强思政理论的时代意义,并实现对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利用。其次,“微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在思政教学内容的组织、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实际生活,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组织与设计,以解决学生在思政理念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

2.3 利用“微形式”强化正确思政价值观的传播

高校“微形式”思想政治平台的信息传播,是以思政教学教材为主的价值观教育,也是营造和谐思政校园环境,培育学生正确思想政治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例如:当前多数高校都通过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热门新闻的即时传播,并在网络中与学生展开沟通交流,以引导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另外,部分教师也通过思政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网络辩论赛、思政知识竞赛等,都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思政理念的学习中,转变其固化的思想政治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事实认知与政治领悟力。因此运用“微形式”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形成教师、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增强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最终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

3  结语

在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运用微博、微信等“微形式”信息传输媒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经成为思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由于“微形式”具有信息传播即时性、大众性与互动性的特征,所以高校借助于“微形式”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组织与教育,可以在保证正确思政观念传达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窦全超.从大学生思政教育现实看“微形式”之细致入微[J].法制博览,2017(8):287.

[2] 吴继君.微形式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学新路径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5):4-6.

[3] 甘晓涌.“微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J].高教学刊,2016(5):252-253.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高校应用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