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视角下“吉林工匠”培育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2019-11-12 07:30周晶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摘 要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素质的提升、产业要素的重组,还会带来就业结构与规模的调整与变化。新一轮吉林老工业全面振兴背景下,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对“吉林工匠”培养的规格与质量、结构与规模、模式与方略都提出新需求。职业教育是培养“吉林工匠”储备力量的主阵地,应以系统思维解决好“谁来当工匠”“怎样精准培养工匠”“如何留得住并用好工匠”的问题,通过强化认知、创新产教融合路径、构建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工匠地位等举措,推动“吉林工匠”有效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吉林工匠;培育体系;产教融合;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C9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1-0049-08

在经历了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形成阶段(1950-1978)、结构性矛盾逐步积累(1979-1992)、结构被动调整(1993-2000)、结构由资源型向加工型转变(2001-2002)后[1],吉林老工业基地进入调整改造阶段,走向全面振兴之路由此开启。对于吉林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而言,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是其核心任务。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要素的重组与提升,还会带来就业结构、就业规模、就业质量的变化,以及对各类院校人才培养结构、规模、质量的新需求。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对“吉林工匠”人才培养的需求

“吉林工匠”是振兴吉林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对“吉林工匠”人才培养的需求不仅体现在量的调整,更体现在质的要求。

(一)对“吉林工匠”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的需求

当前,吉林省职业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技工,但这些技术技能型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创新创造力和钻研精神、敬业精神,在面临企业出现的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时发挥能力与作用有限,亟需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的定位。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生产力形成及其作用发挥提出一套逻辑,即“生产力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2],“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由“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构成,而无论是“物质生产力”还是“精神生产力”[3],都需要人依靠观念、知识、技能等去推动和创造出来,进而使其发挥社会功能。而这种功能效果对于社会来说是良是害,则取决于人的道德。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道德是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仅就经济发展而言,经济一定是内含道德的经济,道德乃经济发展的特殊力量[4]。由此,道德或者说精神也一定是技术技能创新、发展和应用不可或缺的力量,并且是根本性、方向性的力量。“吉林工匠”是新时期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制造强国战略、人才强省战略产生的特色化称谓,既体现出吉林特色,又体现出人才需求规格与类型的特征,其内含了“道德”作为人才规格的必然性和自恰性。

2016年4月,《吉林日报》推出“吉林制造呼唤工匠精神”系列报道,讲述吉林省杰出工匠代表的成长经历和先进事迹,其目的是弘扬、传承“吉林工匠精神”。2017年4月,吉林省启动首届“吉林工匠”评选活动,要求“参评者不仅须具备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的技能技艺,还要善于带领团队解决生产疑难问题,帮助带动身边职工共同成长进步,为企业在工艺改进、技术革新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截至2019年5月,吉林省已开展三届“吉林工匠”评选活动,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共评选出30名“吉林工匠”,省政府给予他们证书、奖金和省劳模待遇,并鼓励各单位在绩效津贴、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等方面向“吉林工匠”倾斜。与此同时,长春、白城、四平、吉林、敦化、白山、松原等地还开展了“长春工匠”“白城工匠”“四平工匠”“江城工匠”“大德工匠”“白山工匠”“松原工匠”的评比。通过工匠评选和表彰活动,在全省营造出“勤于学习实践、练就过硬本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的文化氛围。

这些工匠身上所体现出的共性品质可概括为“爱岗敬业、技术精湛、专注专一、创新创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奉献传承”,这既是“吉林工匠”评选的核心标准,也是“吉林工匠”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工匠精神是一种崇尚品质的自觉思维,更体现为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信仰和生存方式。以敬业的态度来做事,以心性来引导技能的发挥,最终实现人格与器物的和谐、制造与创造的融合。也就是说,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人的品性和对品性、对技术、对劳动的崇尚与尊重。

除上述“工匠精神”要求外,新生代“吉林工匠”的职业素养还应包括相互作用技能、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体现在生产、制造、服务与管理各个层面)、信息化与数字处理能力等。当前,在吉林省工业转型升级中,“高附加制造”成为一种超越追赶的创新战略,其推进路径是战略创新引领、研发设计驱动、“互联网+”新技术应用、知识管理和整合式创新。其中,知识管理和整合创新体现为一种制造管理模式变革,实现要点是“战略引领、组织设计、资源配置和文化營造”。在这个管理模式变革当中,需要突破传统企业的组织边界,调动创新所需的技术知识(研发、制造、人力和资本等)和非技术知识(组织、流程、制度和文化等),以此打造高效协同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5],而在协同创新和知识生成系统的打造过程中,则需要技术技能人才与研发人员的协调沟通、技术合作或者其直接参与研发。同时,生产技术情境的复杂性也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问题解决能力、思辩能力、信息和数字处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此外,吉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规模迅速增大,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需要从业者提升与人沟通、为人服务、问题解决、灵活变通及信息处理能力等。正如2017年澳洲青年基金会(FYA)发布的《新基础:大数据显示年轻人就业新常态所需技能》中所提到的,3年时间里企业技能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在其他技能方面,金融素养提高7%;在相互作用技能方面,沟通技巧提高12%,关系构建提高15%,团队工作提高19%,表达技能提高25%;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解决问题提高26%,创造能力提高65%,审辩思维提高158%;在数字技能方面,数字素养提高212%[6]。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更加回归到“全面人”“完整人”。随着吉林省产业快速升级,低端岗位单一的操作型技术技能人员将会减少,而高端岗位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将有更大需求,这要求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从过去重视可量化、可视化的操作技能,转向重视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隐性技能,着力解决好“吉林工匠”能力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本研究认为,生师比虽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具体环境或是教学质量,但能反映“教育效率”。师资数量充足,只是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基础条件,但教学质量如何,最终取决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适配性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投入度等。從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看,吉林省中职学校生师比为8.931,为全国最低。这种生师比可以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师资资源配置效益低;二是职业教育规模小。同时,也可挖掘两种优势:一是可探索发展精品化职业教育;二是可充分开发职业培训资源。但从现实看,较低的生师比并未转化为资源优势。

职业院校存在招生困境,是全国的普遍现象,但吉林省招生困境更为突出。其直接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适龄人口持续减少;二是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三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统筹规划不足。从深层原因看,主要在于工匠人才待遇问题和工作环境问题没有解决好,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环境整体不佳;民众对技能人才价值认同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尚未形成;职业教育“天花板”问题尚未解决,工匠人才个人成长和发展空间有限。

(二)培养困境

整体看,吉林省职业院校培养“吉林工匠”的质量水平还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资源上看,职业院校普遍小、散、弱,目前仍有近2/3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虽然生均教学仪器值、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等指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但总体看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春、吉林两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逐步扩大。从师资上看,师资结构失衡,区域间师资水平差异较大,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提升意愿不强,教师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从内容上看,现代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协同度不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专业改造与融合还跟不上岗位技术技能发展要求,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资源配置等也跟不上产业技术更新发展要求,职业院校在如何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内心方面还缺少具体方案。从模式上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度还不高,尤其是企业参与度不高,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岗位难以落实,企业的能工巧匠进入学校任教的通道不畅,现代学徒制实施还不深入且缺乏创新,难以高效培养出工匠人才。

职业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经济发展逻辑的影响。从经济发展情况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建立起一个好的体制[9]。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发展模式僵化、吸引力不强、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人才培养效益与质量不高等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体制尤其是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培养体制问题。目前,吉林省为发展职业教育已构建起许多重要制度条件,近年来发布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已为“吉林工匠”人才培养做好了顶层设计,现在还需要更细致、操作性更强的实施性方案,以更大的决心、智慧和勇气加以落实。

(三)就业困境

培养“吉林工匠”,服务吉林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服务贡献能力是反映职业院校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对2017年全国各高职院校上报的质量报告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将服务贡献能力(衡量指标包括毕业生就业去向、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度、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度、技术交易到款额度、非学历培训到款额度、公益性培训服务等6个维度)作为衡量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省域比较研究显示,吉林省高职院校的服务贡献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10]。

从本地就业率中位数看,吉林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在84.6%,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仅高于西藏,且只有一半的学生留在吉林本地就业[11],而且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非学历培训到款额等指标中位数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说明吉林省高职教育服务本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本地就业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但更多的则是吉林省人才生存与发展环境造成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吉林省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2017)》显示,2015年全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长春市排名第5,前4名依次为大连、太原、贵阳和哈尔滨,这说明东北地区成为中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区域。2016年吉林省净流出人口20.29万,其中包括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者,每年有约300人流往外地。其原因还是由于吉林省不适合人才的生存与发展。劳动力大规模单向流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本地没有足够好足够多的产业可以吸纳这些劳动力。而现有的产业不能提供一定的“就业安全度”,因此又出现了为大多数人所诟病的“一编难求”、挤破头皮考公务员等现象。另一方面,健康的产业体系未形成,导致区域竞争力不足,经济发展落后。对于那些人口净流入地区(如重庆、杭州、武汉等城市),其实也并不是没有体制机制问题,但这些地区采取了大量措施促进产业发展,使人们看得到在当地寻求职业发展的机会[12]。因此,吉林省要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着力解决就业环境问题是重中之重,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就业、社会保障、人才环境建设等各方面统筹推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职业教育视角下“吉林工匠”培育保障体系构建

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全面的创新与振兴,职业教育要为吉林老工业基振兴提供有效、精准的服务,就必须找出问题症结,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以系统思维来解决好“吉林工匠”培育问题,将“谁来当工匠”“怎样精准培养工匠”“如何留得住并用好工匠”作为解决问题的逻辑主线,积极构建“吉林工匠”培育的综合动力和保障系统。

(一)“吉林工匠”培育的认知体系构建

“吉林工匠”培育认知体系的构建,主要用于激发内动力,这一体系内含三个基本的认知问题:一是要使学生正确地认知自己何能、何以能,即自己是否适合做工匠、怎么样才能成长为工匠。因为工匠人才既需要有天赋志向,也需要后天培养。这涉及學生价值观、职业观、成长观建立的问题。二是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职业教育不是“育器”的工具,而是全面育人的学场。这涉及教育者学生观、培养观、教育观建立的问题。三是要正确认识“吉林工匠”的社会价值及人才类型特征,这涉及“吉林工匠”培育的价值立场和社会认同问题。只有这三个认知问题解决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吉林工匠”从无人愿当到众人争当、从被动培养到主动成长的问题。

一是增强学生对自我和职业的认知。在社会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职业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使得人类的先天秉赋和后天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有了发挥作用的土壤。人在专业学习中充分地发展自己,以志趣引导、以毅力坚持、以品行建树,并能在未来职业生活中享受职业乐趣、主动创造职业价值。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充分地认识职业。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能否从事某种职业不仅需要挖掘天赋、涵养志向,也需要后期的系统培养和个体主动成长。由此,在教育早期阶段渗透职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能探寻到符合自身兴趣及性格特征的职业方向,进而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能够主动选择技术教育领域深入学习,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将低分的学生送入职业学校、被动接受职业教育的局面。政府需要改变被动适应性改革的模式,确立职业教育“从娃娃抓起”“抓早抓小抓好抓巧”的治理理念,把技术素养作为重要的核心素养,并通过大中小学一体化机制加以落实[13]。政府只有通过基础而又广泛的劳动教育、技术教育提高全民对劳动、对技术技能的神圣感、认同感,激起他们对劳动及技术技能学习的热情,才可能使他们真正成长为技术强国的推动者和创造者,才能真正建构和厚积工匠文化。

二是增强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知。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功利性、工具性取向加剧了学生的片面式发展,使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明显、学生心理问题增加、学生自我认同感降低,也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大多数教育者对此也缺乏深刻的认知,对课程及其实施过程缺乏人性化、审美化、生动化的设计。因此,无论是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者还是职业教育实施者,都应当树立“人的全面发展是第一要务”“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是使‘人成为全面发展之‘人”的观念 ,以“让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为目标,将职业教育价值嵌入到“类型”“挖潜”“引导”“激励”的核心概念中,从教育本质和价值存在的哲学本意出发,将挖掘人、引导人、培养人、解放人作为职业教育所遵循的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使进到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进来一个,培养好一个,就业好一个”,以此带动民众对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提升。

三是增强对“吉林工匠”的认知。工匠人才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其属于融知识、技能与创新素养于一体的人才类型。“吉林工匠”是产业转型升级之基石,强盛之利器,有吉林人特质,有精湛技艺,有创新本领,有高尚品德。要加大宣传力度,集中力量策划和创作关于“吉林工匠”“吉林青年工匠”“长春工匠”等有影响力、感召力的专题片及其他题材类作品,宣传和弘扬吉林工匠精神;深度挖掘吉林优秀工匠先进事迹,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自媒体讲好吉林劳模和工匠故事,强化社会的认知;利用好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教育活动周等国家平台和吉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教育活动周、校企合作对接会等平台,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吉林工匠人才。要通过立体多维的宣传、奖励和选树活动,使吉林技术技能人才获得更多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增强青年学生争做“吉林工匠”的志向和兴趣。

(二)“吉林工匠”培育的路径体系构建

“吉林工匠”培育路径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三个向度:一是紧密结合吉林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对接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路径,以匠技、匠心、匠魂为核心培养内容,适当采取精英化培养道路,解决“吉林工匠”培养精准化、本土化、特色化的问题;二是构建上下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重点,解决“吉林工匠”培养层次不高、发展空间狭小、上升渠道不畅的问题;三是依托职业院校精准开展职业培训,增强需求互动,解决“吉林工匠”的再提升及学场与工场信息需求割裂的问题。

一是创新产教融合培育路径。在面上,围绕全省振兴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根据“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来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统筹资源配置,以需求为导向,在产业发展或转型规划中同步确立职业院校分工任务和产教融合方案,使区域职业教育及各院校发展有目标、有方向、有抓手。同时,根据吉林省9个工业转型升级方案和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产教融合方向和路线,打造错位有序、包容开放的产教融合平台和职业教育集团,力争做到不落一个企业、不落一个学校。新建职业教育集团与已建职业教育集团要形成错位有序、包容开放的格局。在线上,构建差异化的校企合作形态,尤其是深入实施现代学徒制。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运行方式、工艺过程、生产组织方式、工作形态等方面都各有特征,对人的职业能力也有不同的需求[14],学生在不同企业成长为能手的路径也必然存在差异。因此,要注重创建差异化、灵活化的校企合作路径,深入挖掘不同产业岗位人才成长的自然实践场景,对其中的信息资源、人际资源、物态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挖掘、梳理、提炼和整合,然后转化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学习要素和组织要素。在点上,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都要坚持需求导向,面向服务对象做好服务规划、明确参与内容、制定对接方案、建立执行组织、创建激励制度等,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点上的精细化管理和有效落实。职业院校要做好人才培养的前期基础性工作,着力提升师资水平,发挥生师比较低的优势,采取精英式教育模式,做精专业、课程和教学组织,建立突显工匠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当中,同时创建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从办学定位、校风、学风等多个维度营造尊重教师、尊重技术、崇尚质量、崇尚创新、敬业笃学的文化氛围,涵养学生情操,培育学生工匠情怀。

[4]王小锡.道德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N].光明日报,2018-11-26.

[5]陈劲,尹西明,赵闯.高附加制造:超越追赶的中国制造创新战略[J].技术经济,2018(8):1-10,19.

[6]袁靖宇.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9(2):6-9.

[7]龚震.产业结构如何转型升级[N].人民日报,2011-03-18.

[8]王雪珍.人口红利”变“人才红利”路径初探[N].中国青年报,2014-10-01.

[9]吴敬琏.改革能否落实到位是发展转型成败的关键[J].中国改革,2019(1):1-2.

[10][1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8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8-96.

[12]刘琛琛.吉林省人才流失现状和对策[EB/OL]. (2018-02-20)[2018-12-30].http://fzzx.jl.gov.cn/yjcg/yjcg_2018/201802/t20180211_3724064.html.

[13]顧建军.发掘现代技术教育的多维育人价值[J].中国教育报,2019-01-23

[14]濮海慧,徐国庆.我国产业形态与现代学徒制的互动关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112-118,165.

On Construction of Guarantee System for“Jilin Craftsmen”Cultiv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Zhou Jing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will not only bring about changes in economic structur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quality and restructuring of industrial factors, but also bring about adjustments and changes in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sca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round of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Jilins old industry,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of Jilin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on the specifications and quality, structure and scale, mode and strategy for cultivation of Jilin Craftsme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main position to train the reserve strength of Jilin Craftsmen.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who will be the craftsmen”,“how to accurately train the craftsmen”and“how to retain and make a good use the craftsmen”with systematic thinking. It is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cognition, innovate the path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enhance the status of craftsme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Jilin Craftsme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Jilin Craftsmen; cultiv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raftsmen spirit

Author  Zhou Jing, research associate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52)

作者简介

周晶(1976- ),女,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职业教育(长春,130052)

基金项目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吉林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2016B109);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科项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JKH2019077

25K);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吉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研究”;吉林省高教学会课题“基于课程效能提升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研究”,主持人:周晶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