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家遭遇偶像

2019-11-12 07:51李靖越
VOGUE服饰与美容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造偶像标签

李靖越

曹斐与蔡徐坤在《人类几乎》拍摄现场。

艺术家曹斐的工作室里至今弥漫着香气,那是她与蔡徐坤第一次见面时被赠与的伴手礼,“我想,他真厉害,用味道来让人记住自己。”曹斐对蔡徐坤的认识始于2018年11月第一次在网络上看到他的演出,而后不时在新闻里看到蔡徐坤的名字。这对大众来说一样具有普遍性——自2018年出道以来,蔡徐坤便以无可企及的惊人流量占据诸多流行榜单。无论主动或被动,流量偶像成了他身上最直接的标签。

人造“冷却”

在出道之时,蔡徐坤曾在微博写下“花花世界,静守己心”。出道一年之际,这场与自我的对话,与标签的直面,来得恰如其分。

《人类几乎》直面审视超级媒体时代里的偶像文化,企图探索流行文化表层下的偶像人设、追星潮流、跨圈层粉丝群体及爱的供养等机制。在艺术家曹斐看来,“偶像”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不论从宗教信仰层面到中西帝皇意识形态,还是原始部落的生殖崇拜到娱乐盛世的当下。而未来,极有可能把“偶像”推向一个奇点——人工智能偶像的出现,人类从崇拜神,到圣人,到人,到人造人,到完全“非人”。

在漩涡和关注焦点之中的蔡徐坤,有着超越他年龄的平和,“这一年里可能很多人因为不同的原因注意到我,大众也对我有各种不同的舆论。但如果我的音乐能得到一些人的认可,我的成长能有人看到,那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就还是有价值的。对于流量这个标签,我想,自己从_无所有到现在有一些人关注我、喜爱我,从一开始就不是因为‘流量,而是因为舞台,因为表演,我还是希望能用作品和舞台来证明自己的空间。”他坦陈,“许多人要耗费一生与偏见做斗争,也许我也一样。这对我非常具有挑战性。”

未来的人造人是冰冷的,是机器和人的完美结合。曹斐让活泼、动作感很强的蔡徐坤“冷却”下来,同时展示另外一面的他——静谧的,力量的,有时又是脆弱的,神秘的。某种程度上“人造人”非常适合蔡徐坤来诠释。

曹斐仍然记得拍摄时的紧张:对从未拍过流量明星的她来说,一想到背后如同千军万马的粉丝,便会感到压力,但冒险的同时也带来了征服感,她也非常愿意接触这样的文化圈层。当天拍摄持续到凌晨3点,蔡徐坤一直非常投入,极力配合,主动发挥。曹斐觉得他虽然外表很酷,但偶然发现他笑起来仍然像个孩子。尽管两人在拍摄当天首次见面,但合作的过程非常顺利。“说老实话,他在镜头里比现实里看更迷人,天生为舞台和镜头而生。”为了让蔡徐坤更好地理解脚本,曹斐也亲自客串剧情里的人来提问,让他更容易进入剧情。

“对于流量这个标签,从一无所有到现在有人关注、喜爱我,是因为舞台,我希望能用作品和舞台来证明自己。许多人要耗费一生与偏见作斗争,也许我也一样。”

从外至内的粉丝观察

艺术家曹斐,如同一个当下社会的观察者。1978年出生于广州艺术世家的她,运用多媒体——电影、录像、虚拟现实和装置,对中国快速增长、高度工业化的经济给日常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做出超现实的处理。在曹斐看来,对当下的“未来”概念探索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而作为首个在巴黎蓬皮杜举办个展的中国艺术家,她在新作《HX》项目中尝试回看。在过去数年曹斐和专家学者们围绕中国早期的电子工业史(计算机史)进行学习探讨,以历史的角度,搭配摄影、采访口述、文献史实、影音材料等组合成为装置,用一部虚构的科幻艺术长片《新星》,重新编织出一个没有坐标的新时空。

曹斐很怕被人问及在做什么艺术,她的作品并非雕塑与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上是一个影像,但在观看背后往往连接着这片土壤的千丝万缕。曹斐说作品媒介的可能性和表现方式无法被简单归类,可以以任何面目和形式出现,甚至是以流量的方式——在《人类几乎》发布的隔天,播放量就达到了7600万,热门话题达到了7.3亿。身为导演的曹斐在拍摄之后成了“亲妈粉”,这让她更了解粉丝行为。仅她了解的iKun们就横跨了多个社会层面,“从小学粉到精英中产粉,到亲妈粉不同年龄层,有爱学习组织读书分享会的,有见义勇为爱反黑的,有搞法律援助的,有爱搞线下活动的,有敢爱敢恨的,有冷静智慧的,如果用社会上大多数对粉丝的标签:粉丝=‘脑残粉去概括这么庞大的群体则是以偏概全的。”

曹斐与蔡徐坤在《人类几乎》拍摄现场。

“我不会,也不可能成为偶像。即便通过这次合作,热度过后,很多人还是会继续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偶像。”

从旁观者到合作者,再到成为粉丝,曹斐对于粉丝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她们因为爱着同一个偶像,才走到一起,那么多女性同胞,能够相对的团结、有序,同住一网络屋檐下,保护偶像之余分享正能量,还真没有见过这样的团体。但凡别人丑化自己的偶像爱人,谁不会自然地奋起反击呢,这是人的本性所致。难免有粉丝行为过激,因此偶像的标杆作用在主流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偶像除了提供被愛的可能和施予爱,因为其携带巨大流量的缘故,要承担社会责任,以明星效应来对社会进行正面教化。”这也印证了蔡徐坤所说,“我与粉丝是共同成长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步一步往前走,我的粉丝也在渐渐长大,也在陪我成长,我们在经历同样的旅程。”

不完美的可能

当被问及如果成为偶像时,曹斐的回应恳切踏实地接近真实本身。“我不会,也不可能成为偶像。即便通过这次和蔡徐坤合作,热度过后,很多人还是会继续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偶像,行业壁垒依然存在,但如果因此能有人开始了解当代艺术,那么我还是会很欣慰的。”

曹斐将对工厂的思考贯穿其中,她喜欢观看制造业生产的过程,喜欢流水线,看工人操作,好奇产品是怎么从无到有,它们要去往哪里,是谁需要它们,又是怎样围绕“生产”这个名目而展开的各种场面,人如何在制造业的升级过程中以肉身、劳动、智慧竭力去适应新的生产生活,而他们自己的真实梦想和情感世界和社会的关系又是如何。而当接入关于人造人与完美偶像的思考之中,“工厂”这一场景本身也指向了制造偶像与个体魅力的悖论。在曹斐作品《谁的乌托邦》里,流水线上的工人把梦想呈现:在工厂车间,穿着芭蕾舞短裙旋转着,手拿一把电吉他轻弹着,练习着嘻哈动作。有趣的是,这些梦想都是关于音乐的。把梦想与音乐紧密相连的,还有蔡徐坤。他坦承一年里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音乐。在挑战不同风格后,近期他想要回归唱跳。“我想把自己要说的想被理解和了解的,用音乐的方式讲述出来。”而这次同样给予了蔡徐坤不少创作灵感。首次与艺术家深度合作的他对于《人类几乎》中未来美学的建构充满兴趣,“科技走到极致也是一种艺术,艺术不是片面的,科技也不是枯燥无味的。”

面对巨大的质疑与关注,蔡徐坤说,“正常人很少会有完美的,我们因为不完美而不同,也因为不完美而充满可能。”

猜你喜欢
人造偶像标签
大众偶像
无中生有人造木
Task 4
会呼吸的人造树叶
疯狂编辑部之人造惊魂夜
人造彩虹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