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承载了一家三代的情与爱

2019-11-12 02:16邢多多
风流一代·青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建桥围堰中铁

邢多多

父亲参建的桥,为儿子指引了路

爷爷建南京长江大桥,父亲、女儿建南京长江四桥。在中铁大桥局四公司流传着一个“建桥世家”的故事。

“我父亲是中铁大桥局的一名老工人,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中,担任装吊工。当时,我只有四五岁,跟着母亲从四川老家来看父亲。我们坐在船上,看到大桥飞架南北,激动得整晚睡不着觉。”回忆起父亲当时建桥的场景,庞孝均至今都觉得无比自豪。

南京素有“长江锁钥,南北枢纽”之称,而长江被视为天然屏障,在长江天堑上建一座大桥一直是无数人的梦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实现长江两岸铁路、公路的直接通达,1956年,国务院批准铁道部对南京长江大桥进行勘测设计,从而拉开了建设南京长江大桥伟大工程的序幕。

195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1960年1月18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建设。这项历史性的工程,从开工到通车,经历了10年,大桥的建设者前前后后加起来有10万人之多,在中国建桥史上,也是参与建桥人数最多的一次。庞孝均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位。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除经济紧张外,现代化的工具比较少,大多是肩挑人扛。大桥当时有9个桥墩,其中4号墩和5号墩遇到了洪水,经历了沉井抢险。6号墩位于江心,作业深度最深,枯水季深井内水深可达66米。这一深度超过了当时的国际潜水极限,于是向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求援,用空气潜水减压法完成了任务……”庞孝均第一次听到父亲讲述建桥经历时,内心很受震撼,更是从内心敬佩像父亲一样的建桥人。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决定要走父亲走过的路。”庞孝均说。

把一生奉献给大桥

庞孝均1963年出生,今年56岁。他1987年进入中铁大桥局,从事的工作也是桥梁吊装作业,现在是中铁大桥局四公司福平项目部工区副经理,他是一名桥梁装吊特级技师,每天在一线和工友们一起吊装。

“现在的吊装与我父亲建大桥时的吊装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庞孝均说,他父亲当时吊装的机械化水平极低,很多时候都采取“人力吊装”,“吊装机”就是“一根木棒加一个滑轮,再加一卷钢丝绳,靠一群人来拉”;而现在,情况已完全不一样。

1995年,庞孝均参加孙口黄河特大桥建设时,吊装机可以一次吊装15吨,机械动力是柴油机;1997年至2000年,他参加芜湖长江大桥建设时,吊装机可以一次吊装50吨,机械动力是电动式和液压式;2004年,他参加苏通长江大桥建设,用的塔吊来自南京长江三桥建设工地,可以轻松吊起1100吨钢围堰……建桥技术可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事桥梁装吊工作32年来,庞孝均排除安全隐患上百次,安全吊装16800多次,拼装各种打桩锤、吊机30余台,革新技术20多项,解决了上百个技术难题,工作上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对他竖大拇指。

2015年1月,福建平潭桥主墩S03号墩钻孔平台施工期间正是海峡天气最冷的时候,月平均风力在8级以上,浪高达5米,施工条件极其恶劣,钻孔平台钢管桩插打施工难度大,有时打好的钢管桩,第二天早上一看,都被冲歪了。这才刚开始施工,就面临了大难题。庞孝均提议通过连接系把桩与桩连接起来,加大受力范围。最后,项目部提前顺利完成了主墩S03号墩钻孔平台的施工。

像这样的情况,在庞孝均的生活里时常出现。2016年6月,平潭桥S03号墩钢围堰吊装对位,哑铃形围堰重3600吨,在工厂分两个单元拼装。用2000吨浮吊吊装到驳船上运输到墩位处,再吊装到墩位拼装支架上进行整体拼装对接。对讲机里传来现场指挥的声音:“起、起、起、停、放。”这是庞孝均在S03号墩位处指挥吊机拼接钢围堰。准备下放时,钢围堰却不动了,原来由于平潭橋海域水流速度快,围堰下放时受水流的冲击,下放导向卡住了。庞孝均在第一时间安排人员在导向的限位处增加了8台100吨手动千斤顶控制水流对围堰的冲击。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奋战,围堰终于顺利下放到位。

每年春节,庞孝均的父亲都会给他打电话,他回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回家了,要架钢梁。”工地上有人问过庞孝均:“老庞,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拼,为了什么?”他总是笑着说:“我在单位一天,就要把工作干好!”又有人问:“老庞,你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回答说:“把这一批徒弟带出来能独当一面,我就可以放心地退休了。”

庞孝均利用空余时间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1995年获得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2008年获得大桥局“金牌技术工人”称号, 2010年获得南京市“情满金陵·感动南京城建人”金奖和“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7年获得“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

加入这个团队才真正“读懂”父亲和建桥人

庞春燕,1986年出生,在大学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2009年,科班出身的她来中铁大桥局实习,后被正式录用,任中铁大桥局四公司南京长江四桥项目部资料员,吃住在工地,成为庞家第三代建桥人。

“加入这个团队后,才真正‘读懂了父亲和建桥人。”在庞春燕的记忆里,父亲庞孝均严肃、古板、不苟言笑,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她3岁时,应当像所有孩子一样享受父爱的时候,父亲就背上行囊背井离乡,把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桥梁事业。有很长一段时间,庞春燕的脑海中一直有一个疑问不停在闪现:爸爸为什么不能陪在我身边?直到长大,当她也成为一名建桥工人的时候,才渐渐理解。

走上工作岗位后,庞春燕听到了父亲的很多故事。2008年,在哈大高铁普南店大桥施工现场,冬天最低气温零下15℃左右,傍晚,天空下着雨夹雪,庞孝均穿了件雨衣爬上了拼装平台。为了解决吊装问题,他在上面一干就是两个小时。回到值班室,庞孝均才发现全身已经被雪水淋透,脱下手套,两只手肿得跟包子似的,连筷子都拿不起。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庞春燕开始理解父亲。

虽然从事的不是吊装工作,庞春燕却和父亲一起参建了南京长江第四大桥。它是中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上海到成都高速公路的枢纽工程和南京绕越高速公路的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首座三跨吊悬索桥,在同类桥型中居当时世界第三,被誉为“中国的金门大桥”。提到这,庞春燕感觉非常自豪。

工作到现在,庞春燕体会到了建桥工人的不容易,也找到了爷爷和父亲一路坚持的初心。她说:“桥里有大爱,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一座桥就能涵盖70年的巨变,桥里也有我们一家三代的小爱,那些更新、更漂亮、更健康的桥梁,是一代一代建桥人共同的梦想。”

猜你喜欢
建桥围堰中铁
农业废弃物的好氧堆肥研究进展
下雨天,读书天
“建桥”课程点亮当下照亮未来
磺基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槽液中铁含量
探析水利工程围堰施工技术的要点
中铁置业·中铁城启幕盛典举行
中铁·银座尚筑 迭代公寓 国匠品质
中铁置业投资开发的中铁·西安中心顺利交付使用大楼高达238米,西安商务办公从此进入“摩天时代”
某水电站扩建工程尾水围堰设计
板桩围堰施工计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