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治黄人”的苦与乐

2019-11-12 02:16邢多多
风流一代·青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堤防梁山巡查

邢多多

东平湖分洪工程位于黄河、汶河交汇处,跨山东省东平、梁山、汶上三县,它滞蓄黄河、汶河洪水,确保南市、津浦铁路、胜利油田和黄河下游堤防安全,是黄河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有一家三代人从事着“治黄”工程。

李贵军的爷爷称得上是第一代“治黄人”。1958年,他用一根扁担挑着一床被子和日用品直接去了离家100公里的二道坡管理段,参加了治理黄河的工作。刚到那里时,条件十分艰苦,吃的最好的就是窝窝头。因为从事的是修建河道的工作,整天跟着工程走,刮风下雨连个躲避的地方都没有。

东平湖防浪护坡必须要用干砌石砌成,因为当时没有仪器,这些砌石靠人工肩扛背驮、锨挖镐掘。搬石头磨破手,擦破背,这几乎是李贵军的爷爷每天经历的事。平时的堤防养护也全靠人工,堤防巡查时,只能靠两条腿步行,“稀罕”一些的工具也就是镰刀锄头,填垫浪窝也只能用背篓一趟趟地背土袋来填垫。但是那一代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却是不畏风沙、烈日、暴雨、严寒,心甘情愿地与堤防为伴,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1979年,黄河大招工,李贵军的父亲因為从小就受父辈的影响,毅然决然参加,并通过考试,正式成为了一名“治黄人”。与父辈们不同,此时的黄河治理工作中已经增添了很多机械设备,他们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学习操作这些机器,日常的体力活也减轻了很多。李贵军的父亲特别喜欢研究机器,自主研究并学习了很多操作技能,他还广泛学习文化知识,被称为职工里的“一把好手”,主要操作施工机器。

李贵军从小就随父亲生活在梁山管理局,那里是治理黄河的任庄管理段。在他的记忆里,梁山管理局办公室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尽管房屋小、窗户小、光线暗,屋内的墙皮已经脱落、凹凸不平,但是这几间会议室代表着有一群人,始终守护着黄河。“当时,堤顶的路还是黄泥黏土,父亲雨天巡查回来总是一身泥,不过填垫浪窝时有了石夯和手推车,方便了很多。”李贵军回忆说。

时间一点一点往前走,治理黄河的重担也在一代一代传承。2010年,李贵军退伍后,毫不犹豫地从父亲肩上接下来治理黄河的重担,成为梁山管理局任庄管理段的一名普通职工。非常巧的是,李贵军和爷爷做着一样的工作,是一名河道修防工。不过,2010年的河道修防工作,已经完全变了样。任庄管理段建起了欧式的办公庭院,堤上的路由黏土路变成了柏油路面,堤防巡查简单、干净了很多。

就连堤防打草也引进了打草机,填垫浪窝也有了自卸三轮车。“当时我刚刚上班,谈起当时的工作环境,父亲总是欣慰地念叨着‘好多了,好多了……”说到这里,李贵军的脸上洋溢出“治黄人”独有的幸福和骄傲。

参加工作到现在,李贵军已经干了9年。9年间,李贵军见证了治理黄河的快速发展。2017年全河工作会的召开,吹响了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的战斗号角,明确了“规范管理,加快发展”的实现路径,全河上下砥砺奋进,开启“治黄”新局面。现代化的堤防巡查交通工具,“数字黄河”建设和科技治黄进程不断加快,新一代“治黄人”的工作效率成倍增长,精神面貌和工作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猜你喜欢
堤防梁山巡查
堤防防渗施工技术研究
大梁山
空中看梁山
浅谈水利工程堤防的防渗技术
基于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漏施工技术的分析
水利工程堤防建设与防洪建设浅析
高要创新反腐倡廉巡查方式
铁血尖刀
良心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