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孔疝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

2019-11-12 09:09杨涛曲世华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0期
关键词:外科治疗诊断

杨涛 曲世华

【摘 要】目的:探讨闭孔疝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医院收治的6例闭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例特点。结果: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手术时间(77.5±29.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2.5±30.9)ml,平均住院时间(11.5±2.4)d。1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1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对症处理后均愈合。结论:闭孔疝是临床少见疾病,临床误诊、漏诊率极高,CT检查可早期明确诊断。

【关键词】闭孔疝;疝修补术;诊断;外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0--01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 基本资料: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 医院收治的6例闭孔疝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CT征象和手术结果, 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闭孔疝患者6例, 均为女性, 年龄66~89岁, 平均 (81.3±9.0) 岁, 患者均有多次妊娠 (3~5次) , 体型均消瘦, 体质量36.0~62.0 kg, 平均 (50.7±9.6) kg, 体质量指数为 (20.37±3.86) kg/m2, 发病至手术时间为1~6 d, 平均 (3.2±1.7) d, 6例均为右侧。(2) 临床表现:6例均有急性肠梗阻症状, 其中腹痛以中下腹痛为主, 5例患者患侧腹股沟内侧有包块, 5例伴有患侧大腿内侧放射痛, 3例患者伴有Howship-Romberg征阳性。(3) 术前检查:4例患者入院前急诊腹部X线检查显示整个腹部有小肠梗阻表现。6例患者术前腹部CT检查小肠明显扩张积气、积液, 伴多个气液平, 嵌顿于闭孔外肌和耻骨肌之间的大小不等肿块, 疝囊内容物为嵌顿小肠, 表现为小肠壁水肿增厚, 小肠积气、积液。其中5例于闭孔外肌和耻骨肌显示低密度包块。CT检查提示闭孔疝继发性肠梗阻 (图1, 2)。

2.方法:本组6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 取下腹部正中切口, 术中证实为闭孔疝。疝内容物均为小肠, 术中切开闭孔管内口的筋膜以松解嵌顿, 6例患者嵌顿肠管肠管壁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渗出, 均未发生坏死, 将嵌顿小肠观察10 min, 确定嵌顿肠管血运恢复将其还纳入腹腔, 游离、结扎疝囊, 荷包缝合闭孔内肌及闭孔筋膜, 封闭闭孔缺损。6例均只行单纯修补, 未放置网片。

二、结果

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 (77.5±29.2) 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 (42.5±30.9) ml, 1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1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 对症处理后均愈合。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住院时间9~16 d, 平均 (11.5±2.4) d。6例患者出院后均随访, 随访时间为3~44个月, 平均 (19.5±14.7) 个月, 无疝复发。

三、讨论

术前诊断闭孔疝, 难度较大, 临床上, 患者以腹胀、腹痛、呕吐等为主要表现, 其内容物多位于小肠肠壁。同时, 患者大腿内侧与膝关节内侧伴有局部刺痛、麻木与异常的感觉, 咳嗽情况下, 腹压增加, 以上症状有所加重, 然而, 若髋关节位于屈曲、内收或内旋状态下, 疼痛症状可得到缓解, 甚至消失, Howship-Romberg征 (闭孔神经痛) 阳性提示, 对诊断闭孔疝, 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肛门或阴道检查, 若盆腔伴有触痛, 或者表现为压痛性肿块, 为诊断闭孔疝, 提供可靠依据。如今, 腹部立位平片、超声、疝囊造影和CT等, 均可用于诊断闭孔疝, 其中, 应用较为广泛的是CT。Zhang等学者, 首次报道了CT早期诊断闭孔疝, 目前, 術前行全腹部CT平扫日渐成为诊断闭孔疝的“金标准”, 确诊率高达80%。闭孔疝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肠梗阻, 但既往多无手术史。由于早期表现可不典型, 同时由于老年病人反应迟钝, 对痛觉不敏感, 还可能受基础疾病的干扰, 容易延误诊治。与大多数腹壁疝不同, 由于疝囊被耻骨肌覆盖, 闭孔疝较少有体表触及包块。Howship-Romberg征是因疝囊压迫闭孔神经出现股内侧或膝盖内侧疼痛, 当腹部用力, 大腿内收时可使症状加重。Hannington-Kiff征即大腿内收反射消失, 检查方法为用食指在膝上5CM处越过内收肌, 用锤叩击可见内收肌收缩, 但由于闭孔神经受压, 患侧内收肌反射消失。这2个体征均是闭孔疝较特异的体征, Losanoff等认为后者特异性更高。但阳性率各家报道不一, 低者仅为15%, 但高者则可达80%。此外,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皮肤发现有淤血对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此为肠梗阻血性渗液逐层渗出所致。对于肠梗阻病人体检时除常规检查腹股沟区外, 建议行肛门指诊, 以了解盆壁有无触痛性肿块, 协助诊断闭孔疝。在检查方面CT及磁共振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特别是CT, 操作方便快捷, 目前应用较为普遍, 其表现为在耻骨肌和闭孔外肌之间或闭孔外肌的上、中束之间或闭孔内外肌之间可看到疝影, 且在疝影以上之肠管有肠梗阻征。Zhang等首次报道了CT可用于闭孔疝的早期诊断, 术前全腹部CT平扫已逐渐成为确诊该疾病的“金标准”, 确诊率高达80%以上。故建议对原因不明肠梗阻的高龄老年患者 (尤其女性) , 常规行急诊腹部CT检查, 有利于提高闭孔疝的术前确诊率, 从而降低病死率。

综上所述, 对于老年瘦小体弱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肠梗阻时, 应及早行CT检查以明确有无闭孔疝的发生, 早期确诊, 及时手术, 提高治愈率。针对闭孔疝, 需及时给予临床诊断, 采取切实可行的外科治疗措施, 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减少并发症, 控制死亡率。

参考文献

周仁娣, 许凡勇, 夏进东.MSCT诊断闭孔疝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 26 (9) :1649-1651.

杨小君, 吴建刚.闭孔疝合并肠梗阻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 (2) :112-114.

张红光, 罗庆.闭孔疝6例诊治报告并国内178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5, (95) :81.

猜你喜欢
外科治疗诊断
甲状腺全切除术在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及合理选择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11例肺隔离症手术治疗分析
146例婴幼儿法洛四联症外科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