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庐山

2019-11-13 07:05南眉
火花 2019年7期
关键词:朱熹庐山书院

南眉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1917年在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当年返回中国就任北大教授,并参与编辑了《新青年》杂志。在该杂志上,胡适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改革论》等倡导白话文的文章,他自己还创作了白话诗,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诗集《尝试集》,因此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具有很大影响的学者。1919年,胡适因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后与鲁迅发生过争论,之后他先后担任过驻美大使、北大校长等职。胡适一生著作丰富,尤其重视实证研究,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他所倡导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对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8年4月,胡适到了江西庐山,正值江南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时,他游兴甚浓,沿途参观访问、查阅资料,从未停止过实证研究。那次他在庐山一共游玩了三天,回去后立即写下了著名的《庐山游记》一文,该文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充满了实证精神,行文中时见睿智、幽默和风趣。在游览庐山的三天里,在从海会寺到白鹿洞的路上看见了满山遍谷的杜鹃花,胡适心花怒放地吟道:“长松鼓吹寻常事,最喜山花满眼开;嫩紫鲜红都可爱,此行应为杜鹃来。”在进入白鹿洞书院并了解到书院的状况后,他对书院建筑的颓败深为惋惜,仰观古松,俯听清流,过道越桥,观紫藤花,一路上胡适风趣幽默。白鹿洞本来没有洞的,而是王太守后山作洞、后任知府凿下石鹿放于洞中而闻名的,他开怀大笑讥讽这两人都是“大笨伯”。胡适考证白鹿洞书院的态度十分严谨,观点极具真知卓识,他认为白鹿洞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并详细分析了具体原因,介绍了当年朱熹为修建白鹿洞书院上下奔走的艰辛,朱熹上奏朝廷请赐匾额,并亲手制订了书院规条,书院规条成为了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胡适还进一步分析了朱熹创办书院的缘由是为抵制南宋道佛的盛行,这种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对于庐山的建筑文化,胡适见解就更独特了,他认为庐山的三处史迹代表了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了中国的“佛教化”与佛教的“中国化”,白鹿洞代表了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趋势,牯岭则代表了西方文化侵入中国。

参观万杉寺时,胡适探究了寺名,他引用南宋张孝祥的诗证明宋朝景德年间庐山已有万株杉树、后来逐渐成为“禅寺”的历史事实。数百年之后,他对寺外“五爪樟”牌上写的树龄有三四百年表示怀疑,然后走进寺中认真地查阅史料、考证秀峰寺的由来以及演变。当他得知到了民国时期,当年“穷壮极丽”的规模“只剩败屋十几间,其余只是颓垣废址了”以及黄山谷及王阳明的字刻及碑刻未能保护留存时,深感惋惜。

来到柴桑桥附近的温泉,胡适手试泉温,并买来三个鸡蛋放于温泉中亲自测试。在探访陶渊明故居时,他引用了旧志所说的“渊明故居,今不知处”的观点,还引证了南宋周必大《庐山后录》里的“此去有陶公祠,无栗里也”,对陶渊明故里是栗里表示质疑,他觉得宋时尚且如此,七百年后的今人就更难以确证了。这位风度翩翩的学者想起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时,马上心生感叹地吟出了一首诗:“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猜你喜欢
朱熹庐山书院
夏日避暑
春日
避暑胜地 大美庐山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朱熹治足疾
庐山脚下泡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