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础知识

2019-11-13 08:35赵秀敏
对联 2019年5期
关键词:仄仄平仄上联

文|赵秀敏

世界上最讲究“对称”的恐怕就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追求着造物里的对称美,在许许多多国粹艺术中,都大量存在着对称元素,这里就包括我们所讲的楹联!楹联是一种高度讲究对称、对等的艺术。

什么是对联?对联又称楹联、对子,最常见的就是我们过年家家门口贴的春联。

楹联: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上下联必须相关联,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的独立运用的两行文字的文学。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基本要求如下:

一、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二、内容相关(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这一条本来在最后,我为什么要第二个来讲呢?是因为很多初写联的人最容易忽略这一点,把对联当作对句来进行写作,那么他们写出来的对联就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最大的一个就是没有主题,或者主题分散。对联一定是上下联统一在一个中心思想内进行的创作,大家在创作时候不能写个上联,然后换个思路去对下联。

对联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是表达某种主题的工具和载体。首先,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的“对举”。相对举出,互相衬托。这种对举包括对应字词的类别一致及平仄的对立。其次,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相关联,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否则,只是原始的、普通的对偶,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对联。

无锡范文正公祠联:

万笏朝天,开百世子孙支派;

九龙匝地,拱千秋丞相祠堂。

以写祠堂联来说,首存敬畏之心,上下联从地理位置说起,赞颂范仲淹的功绩,令来者顿生崇敬。整联形象生动,庄严肃穆。

这不禁让我想到陆游,我们南宋的著名爱国诗人。

白国城题陆游:

平生那得从军乐;

老死不知报国难。

这一联从陆游爱国、盼望报国的角度写起,对于热心报国的人来说,真正到前线的抗击敌人,从军是一种自豪和快乐。而陆游仅有八个月的从军生涯,对于他自己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上联写这份遗憾,不能投身抗敌,生命中少了从军的快乐。下联则是万分无奈从老年的悲叹写,让人一下感受到现实的无情。这种上下联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包括“生/死”这对反义词,在短短七字联中的成功运用,它们所造成的反差,让人更加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你可能会说:平生——指人的一生,老死——直到老去将死、离世,这里怎么可以相对呢?这就是借对,借用“生/死”这一对反义词,“生”字实际是名词意为:一生,这里借对是借用“生”字动词的意义,来和“死”相对,这样来完成非常工整的对仗。

三、词性对品(词性相当)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蒋士铨题榜蕉庐:

临水看云去;

钩帘待月来。

先看名词,水/帘,云/月,处处相对,再看上下联的动词,也是一样的处处相对,而且这副联,动词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到位,所以读起来感觉整联玲珑生动。

1.名词要对好,抓名词,名词是句子结构的骨架,名词一定要争取对好。这样这个句子才能工稳,立得住。

翁方纲题陶然亭联:

烟笼古寺无人到;

树倚深堂有月来。

烟、寺、人/树、堂、月,这三个名词相对都是十分严谨。

2.动词,形容词可以互对,主要是因为我们古汉语中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的活用(使……变绿),一直都是诗中的经典。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劳、饿:使……受苦、受累、受到饥饿……)。

四、结构对应(结构相同)

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蒋士铨题扬州史可法祠墓:

心痛鼎湖龙,一寸江山双血泪;

魂归华表鹤,二分明月万梅花。

这个联的前分句,是标准的主谓宾结构,从“心痛/魂归”看是主谓结构,“鼎湖龙/华表鹤”后三字是名词,其实不用再细化前分句的结构,这样看处处结构相同。

要注意的是:很少再细化到:定语、状语、补语,这样来分析对联的句子结构,一般到词组已是足够。后分句很特别,“一寸江山/双血泪”;这是并列的,下联也是相同“二分明月/万梅花”也是并列,同时又上下联相对应,“一寸江山/二分明月”是偏正名词组,“一寸”用来形容和限定江山的范围,同样“二分”也是来形容“明月”的多少。

关于“结构对应”这一基本规则,必须说明的是,古人在诗文的对仗实践中,只是立足于字的相对,几乎没有涉及词和词组的概念,更没有涉及短语及句子的概念。句式结构对应的上下联一定可以构成对仗,但已经构成对仗的上下联不一定都句式结构对应。王力先生在谈到“对仗上的语法问题”时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

陶澍题上海豫园南亦舫:

以船为室何妨小;

与石订交不碍奇。

注意这个“交”字的对仗方法,订交:结交朋友,为室:当作房屋。这里是这样来完成这个对仗的。细化到上下联中的每个字、词,都可以相对。这种拆分可以按照需要进行,并不是每个句子都是这样,所以它可以让对联的对法更自由。

五、节奏相应(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言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散句,非律句)。

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例如“于无/声处/听惊/雷”,而按语意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二者是不一致的。按语意节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

划出节拍后,就可以根据节拍来安排平仄。我们之所以强调节拍、节律,是因为对联的平仄是以此来安排的。

六、平仄对立(平仄相谐)

1.一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但是马蹄韵不是惟一联律标准。

对联一定是仄起平收,就是上联最后一字仄,下联最后一字是平声字。这里其实是:横向、纵向两种方式的平仄交替排列。

律句(就是严格按照两字一节)在上下联平仄格律相对中,律诗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依然是基本规则。就是说上下联平仄在一三五这几个字上,可以平仄不论;而在二四六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一定要相反。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上联节奏点上的字:如、草、芟、尽,平仄平仄,正好是平仄交替开的。下联节奏点上的字:似、冰、积、高,仄平仄平,同时和上联相反,要注意的是积字古仄)

在按照两字一节拍的划分时,我们来看除去所说节奏点上的字,其他字的平仄是不论的。就是所说的一三五字可以平仄放宽,而二四六七字要论,因为七是最后一个字,要仄起平收。

2.句脚有很多变化,灵活多变,是可以根据读时的节奏、表达的需要来自由安排的。

长联各短句落脚之声调,应该富于变化,而又不违反两边平仄相反的原则。分句句脚一般有以下几种格式:

1)马蹄格,分句脚之间,按照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样的排列。句脚按平平仄仄交替变换的联律,其句脚节奏规律和联内音节点规律状如马蹄行进之规律。

俞樾题沈兰舫五十寿联:

共学/东湖,同客/西湖,坐对/腊灯/怀旧雨;

五年/迟我,一日/先我,互斟/春酒/祝长生。

共学东湖、同客西湖;五年迟我、一日先我;——这两组是句中自对;上联句脚:平平仄,下联句脚:仄仄平。

2)龙形格(朱氏规则·朱恂叔):其特征是上联各句之句脚,除尾句收于仄声外,其余都是平声。那对应的下联就是各分句之句脚都是仄声,只有尾句是平声收尾。

俞曲园为张少渠五十寿贺联:

不福星,真福星,即此一言,可为君寿;

已五十,又五十,请至百岁,再征余文。

看这个联的句脚就是非常典型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十”古仄)

3)鹤步格(李氏规则·李开先):上下联各分句句脚平仄交替,如三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仄平仄、平仄平;四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平仄平仄、仄平仄平等。

从总结楹联创作规律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马蹄格、龙形格、鹤步格,均坚持“每句句脚之平仄形成音步有规律递换”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共识的。

最后强调一点,我们创作三分句联在句脚平仄安排的时候,上联多会选用平平仄,或者变格仄平仄,而一般不会选用平仄仄。这就像是一个惯例一样,被沿用了下来。

俞樾题杭州西湖俞楼:

湖山恋我,我恋湖山,然老夫耄矣;

科第重人,人重科第,愿吾孙勉之。

(上下联句脚:仄平仄/平仄平)

说到对联作品的格律,一个联合乎格律是基础,不以此来评价联的优劣。

说到好联,我想到一位诗人杨逸明先生所说到评价好诗的标准,第一眼前一亮;第二心中一颤;第三喉头一热。说得多么好啊,让人看到亮点,打动人心,真正能够感动人的,才是好的作品。于诗于对联,于其他文学体裁都可适用。

格律、对仗仅仅是对联的门槛,而要写好联还在于思想感情的成功表达,语言的组织运用等等方面,所以这个功夫是要下足,它是多方面的,而不能仅仅用格律来评联看联。

对联的这些规则开始你会觉得是束缚,但是当你可以熟练把握后,就会驾轻就熟。开始为格律、平仄所束缚的阶段是谁都会经历的。坚持对句就可以将这些规则了然于心,从而创作出好的对联作品。

猜你喜欢
仄仄平仄上联
孙 宝
牛年春联集锦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偶感
学诗
小试身手
春天的马蹄声
羊年春联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