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女童性教育及其安全问题的研究

2019-11-13 15:07李明娟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女童监护人农村

李明娟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1 农村留守女童性教育安全问题的现状

不可否认,农村留守儿童属于弱势群体。然而,在这一群体中,留守女童却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作为一个更加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女童始终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青春期发育及之前阶段,年轻父母往往将女孩留在户籍所在地,而将男孩带进城伴随身边。加之留守女童缺乏社区、学校及家庭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及性安全知识教育,这些都导致留守女童遭遇侵害的案件频频发生。

1.1 性教育提倡起步晚,宣传普及范围小

相对于美国、瑞典等很早就提倡性教育的国家来说,中国一直在这方面比较滞后甚至很多地区根本没有这个意识。虽然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很多青少年的性观念也日益开放,但是性道德观念对于他们来说严重缺乏或者说非常模糊,做出违背性道德标准甚至触犯法律的事情对于他们一点也不令人意外,此类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的健康发展,对于女童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极大伤害,形成一辈子的心理阴影。湖南某高校的陆福兴、伍慧玲老师通过对农村留守女童性教育和性安全进行研究以后发现,留守女童遭遇性侵犯的事件在农村比较严重。不仅仅是很多地区没有性教育的意识,即使有的家庭有性教育的意识,但是也是在孩子大了之后进行模糊的教育,并不及时。

1.2 性教育意识极淡薄,性知识授讲不专业

我们要怎样去保护农村留守女孩的性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清醒正确地认识到,农村留守女童的性教育状况令人担忧。笔者通过对10余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后发现,其中仅有少数一两所中学表明开设了青春期教育课,印制的《健康教育》读本一般如废纸般堆砌在屋里,学生读不读学校表示不明确,也没有做硬性规定,这让留守女童的性教育和性安全防范意识几乎趋近于零,基本是一个盲区;仅有的开设了性知识课堂的学校,也不是专业老师讲授,老师自己对健康的性也是一知半解,有的老师在讲课时也是羞羞答答,支支吾吾,难以启齿。而孩子的监护人一般是老人,他们一般不会去跟孩子提这种话题,所以,留守女童缺乏性意识,受到侵犯而不自知,是有种种主客观原因的。

1.3 性侵留守女童主体多元化,手段实施多样化

1.3.1 性侵主体多元化

(1)遭受某些亲属的性侵害。农村留守女童通常都被父母寄居在亲属家代养,某些卑劣男性亲戚违背社会伦理道德,性侵毫无防范能力的农村留守女童。(2)遭遇邻居或者同村男性村民的性侵害。未婚、夫妻关系不和或者妻子不在身边、丧偶或者离异等人群,在农村并不少见,这类人群更容易对留守女童进行性侵害。例如,在广西玉林市有一个留守女童,在两年长的时间里长期遭到同村中老年人性侵。至少有18人强奸过这个女童,其中有15个人都是她同村的爷爷辈。在长达2年的时间里,每人平均性侵该女童三四次。其中有一个60岁的陈美光,法院判定达15次,简直是丧心病狂。女童的父亲发现真相并报警,最终因法院确认性侵事实,10人被判刑。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女童和她的家人却因此遭受了来自很多村民的“仇视”,有村民竟然说“都是那个小女孩主动的”。(3)遭受男同学的性侵害。留守女童处于青春发育期敏感阶段时,容易发生早恋,会遭到同龄男生性骚扰或者哄骗其发生性关系。(4)遭受男性教师的性侵害。留守女童身体发育期会出现成熟女性的生理特征,一些素质不良的男老师通常会以各种借口对其进行猥亵或侵害。(5)遭受不良社会男青年的性侵害。留守女童因父母不在身边,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缺乏有效监管,长期沉溺于网吧、KTV等娱乐场所复杂环境,很容易成为失学或者无业不良青年侵犯的对象。

1.3.2 性侵手段多样化

2月21日下午,水利部在北京举行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成立仪式。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无论是在亲属性侵或者邻居性侵的案例中,作案人员通常都是利用玩具、食物或者金钱为诱惑手段,进而借机侵犯留守女童。更离谱的是有亲戚甚至以暖被窝等荒诞借口欺骗留守女童,有些陌生男性以问路、送取信为借口,把留守女童哄骗至荒僻处侵犯;在同龄学生性侵案件中,作案人员一般通过谈恋爱方式诱使留守女童和其发生性关系;在教师性侵学生案例中,很多行为恶劣的男老师以放学为其补课、帮助批改作业或者谈话等手段,对留守女童进行猥亵或侵犯;而在不良青年性侵事件中,无业青年也是以哄骗、威胁方式居多对留守女童实施侵犯,这些对于没有经过性教育的女童来说,毫无防备之心。

1.3.3 农村留守女童性侵意识薄弱,毫无维权意识和防范能力

通过案件分析,我们能分析出性侵主体几乎都是农村留守女童平日里认识或者是其家人接触多的熟人,外加作案人员通过好意的手段诱骗留守女童,女童们又缺乏应有的警惕心和防范意识,犯罪成功率很高。面对性侵,留守女童几乎为零的自我救济能力,因为她们没有经历完整或者专业的性教育,法律维权意识极其淡薄,面临性侵,只要性侵者稍微使用语言或者暴力威胁,留守女童就特容易被吓住,不敢反抗,也不敢叫喊或者声张。留守女童父母为了孩子的名声和未来,也怕受人歧视,不敢报警,大多不得已选择私下了结的心理,让犯罪分子更加嚣张,以身试法。这也是很多案件持续时间特别长,更多女童遭遇性侵的重要原因,很多案件的真相被掩盖。

2 农村留守女童性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农村留守女童本应该同其他青少年一样拥有正常的发育状况,只是因她们缺少某些特定条件,使得农村留守女童的青春期问题更加地明显。这些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细化和系统化,笔者意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对留守女童的性教育及安全问题的研究,希望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关注,能够引起更多对于留守女童性教育的关注,充实性教育的内容,能够找到更多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女童性教育安全问题的对策。相信这些对于留守女童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增强自身防范意识,减少甚至预防性犯罪,引导女童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重大意义。

农村留守女童性教育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2.1 缺乏有效监护和家庭教育,影响青春期正常发展

(1)女童父母以及其临时监护人往往只把眼光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根本没有给孩子讲授性知识以及教育和引导其树立健康性观念的觉悟。

(2)对于农村留守女童来说,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对孩子的性教育几乎为零。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直接教师,他们的性教育知识水平、性观念以及教育孩子的态度都对女童生理和心理上健康成长有很大影响。农村留守女童的父母亲大多均在外经商或者务工, 这些女童几乎都是留在家中让老人亦或是其亲戚朋友照顾代养,老人面临年老或是体弱多病,亲戚朋友很多忙于自己事务或者农活,无法对留守女童进行细心妥善的照管。

(3)多数家长及监护人观念陈旧,不能及时给农村留守儿童讲授生殖健康知识。有的监护人虽然注意到儿童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或者心理变化,因为思想的传统性和觉得不重要等原因,对留守女童的变化,很多监护人视若无睹。村民大多缺乏性安全和防范意识, 这给许多犯罪分子伤害女童提供了可乘之机。

2.2 学校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对性教育知识模糊

(1)农村中小学更加重视应试教育,在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严重缺乏,更没有或者说很少开设针对性强、专业性相关课程,不能满足农村留守青少年正确了解性知识的需求。

(2)有关性知识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而农村留守青少年对于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并不能完全接受,使之良性互动受到很大限制。

(3)农村留守女童中,很大一部分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非常弱,比之同龄人,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性健康风险问题。

2.3 法治观念淡薄,留守女童及监护人维权意识薄弱

(1)农村地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相对更有利于犯罪分子诱骗留守女童至僻静处对其进行侵犯。

(2)留守女童受到性侵之后,监护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通常都采取私了,放弃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这些都是导致同类犯罪问题泛滥的间接原因。

3 关于留守女童性教育问题的对策

华中师范大学彭晓辉教授认为,对留守女童进行性教育来预防性侵害是极其重要的。各方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提供更完善的社会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和补充空间。

3.1 多方合作,共建良好性教育体系

家庭做好关键的亲子教育,发挥学校的整体性和主体性,配合良好的社会环境,共同构建优良的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体系。

3.1.1 学校发挥教育的主渠道宣传讲授功能

(1)青春期教育进驻课堂。家庭虽然在青春期性教育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限于农村家长的自身文化和修养程度、教育理念的差异以及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很难完整肩负起青春期性教育这一重任。学校作为科学知识传授的媒介之一,要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渠道功能,高举科学性教育的旗帜,避免谈性生变,可以开设生物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法律相关专题讲座,为学生汲取性健康方面的知识提供便利,另外,对于性安全教育应正式进驻课堂,学校应该为匹配年龄段儿童配备足够的专业师资对其进行适度的、科学的性安全科普知识教育,提高留守女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2)编制适宜农村环境并易于接受的性教育家庭读本。

3.1.2 家长应积极、切实担负起青春期性教育的责任,做好基础家庭教育

(1)组织监护人进行性教育性安全扫盲学习。留守女童的祖父母或者亲戚等监护人需要进行必要的性安全以及防范知识教育学习。(2)可以开设性教育相关普法讲座,利用广播宣传号召,以提高监护人以及女童性安全方面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另外可播放适宜性教育和性安全相关影片,提醒并提高监护人对此问题关切度和重视。(3)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尽量一方外出务工赚钱,如果双方均出去务工或者经商,也尽量将女童带在身边,做好直接性亲子教育。若女童无法带在身边,父母也应通过电话或视频等方式,实时关注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和成长,适当及时地给孩子传授性教育和性安全相关常识性知识,让孩子学会并拥有正确处理性侵事件的能力。(4)家长子女的家庭关系比较亲近、随意,加之性问题本身的隐秘性,对于不便向老师提及的隐私问题,如自身的生理变化、恋爱问题、与异性交往等问题,家长应和孩子预防沟通可毫无顾忌地向自己倾诉,并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指导,以实际行动担负起孩子青春期性教育的责任。(5)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示范性教育。除了对子女的正确教导,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也影响着孩子对异性的态度,扮演好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性别角色。父母及亲友,邻居异性交往行为应检点。(6)与孩子经常沟通,坦诚相见,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让孩子养成愿意和父母说出心里话的习惯,沟通时应引导并帮助孩子自己分析利弊,调整自己的行为,并让孩子了解青春情怀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要的生理,心理反应,要学会理智地处理感情。

3.1.3 媒体、网络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性教育知识宣传

(1)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传媒适时开展农村青少年有关性健康性安全的教育与宣传。(2)迎合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加大正面积极宣传的力度,为其创造一个良好干净的网络文化环境。(3)创作、编辑、出版适合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相关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的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物等产品。性安全知识教育手册的编印内容要小朋友都可以理解并免费发放,拍摄易于看懂的光碟,定期组织留守女童临时监护人进行观看。

3.1.4 建立健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联动教育防范模式

(1)在学校、保健服务站(室)和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提供有关性教育相关讲座,为农村留守青少年提供科学准确、易于理解接受的性教育知识服务,引导农村留守青少年树立起有关性教育性安全的正确态度、恋爱观、婚育观和人生观。(2)社会也应努力构建严密长期的防范体系,严防各种犯罪分子侵害留守女童,保护女童的健康成长。只要发现有对女童进行性侵犯的迹象,应立即重点加以防范和制止惩处。

3.2 政府配合,提供较完善保护体系

(1)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农村就业或者创业的基地建设,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可以形成产业链,促进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择业,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女童的数量。(2)国家公安部门应大力打击侵犯农村留守女童的不法分子,对此类事件提高警觉和关注度。(3)国家检察院、法院应加大对于此类犯罪事件的惩处力度,震慑犯罪分子并净化改善社会风气。(4)我们应该同时发挥基层妇联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从生理和心理上给予农村留守女童更多关心关注。

教育与保护农村留守儿童责任重大,性侵社会问题形势严峻,必须加以重视并行动起来,才能减少和杜绝发生此类问题。不能忽略掉儿童期这个性教育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开展儿童性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因所处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更高。笔者希望集家庭、学校、政府等多方之力,关爱留守女童,为其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猜你喜欢
女童监护人农村
为养老如何自行选定日后监护人
选择意定监护人,为养老未雨绸缪
用爱守护,宝山二中心开发女童保护课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School Admission择校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