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体验、合作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展练实践

2019-11-13 21:46梁利成泸县瓦子小学646106
新生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电能乐器证据

梁利成 泸县瓦子小学 646106

一、何谓“展览式”科学活动

“展览式”科学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像参观展览馆一样,根据任务,去一个一个去寻找、观察、体验的实践活动。

二、展览式活动的意义分析

1.直观具体,让探究更有热度

案例聚焦:六年级上册《电能从哪里来》采用“展览式”科学体验、探究式活动开展教学。

师:动能转化成电能,除了动能转化电能,之前我们学过的这么多能量,他们能转化成电能吗?学生先进行预测。学生预测完后,教师出示温馨提示和注意事项。接着,学生带上记录单,跟着小组长去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展开活动。活动中,学生体验了12种发电装置的发电方法。一节课后,学生还利用课间,和中午的时间来继续探究,足以看出他们的兴趣有多高。

分析:实验可视、可操作、可实践,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后,通过一些老师精心准备的12种发电装置,学生们可以实实在在地观察、触碰、感受和动手操作这些装置,孩子们亲眼所见、亲身实践,“声能、光能、热能、化学能、磁能、声能等等都能转化为电能”。通过轮流体验、探究的“展览式”活动,学生对活动都是充满好奇的,参与度较高,学生就不容易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样的探究热度就不会减。

2.有序实验,让探究更有广度

案例聚焦:在2014年温州市优质课评比中,郭老师上的《声音的变化》,这节课中,该教师通过“乐器品析会”,专门设立了乐器研究区,先选与组号对应的乐器研究,记录实测结果,再自选两种继续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安静倾听、认真观察、乐于思考,操作探究。

分析:分区进行实验后,实验材料位置固定、分类清楚,保证材料有序。用该老师的“品析会”,类似“展览式”的活动去组织教学,课前把不同的乐器分组摆放在教室的一周,每个组去对应的位置去弹、敲、打乐器,充分的体验后,假如有多余的时间,还可以走到其他组去看看。材料位置固定、分类清楚,活动就能有序开展,才可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也给了学生的更多自主发展的弹性,让探究有广度。

3.真实体验,让探究更有深度

案例聚焦:2015年在浙派名师上杨老师展示的四年级-《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学生按组轮流观察大肠研究所、胃研究所、食道研究所、小肠研究所,去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猪的胃、大肠和小肠,学生去发现各种消化器官的特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去推理各种器官的作用。

分析:(1)用有结构的材料,让每组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找到最直接的证据。《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指出器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要突出探究活动的重点和本质,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要注重证据,突出科学本质,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运用证据得当。小学科学课的证据大部分来源于探究活动,亲眼看到的才是最为深刻的。(2)用实物代替模型,引发视觉冲突,找到最真的证据。在《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节课中,学生们观察和人类相类似的杂食类动物——猪的消化器官,通过摸一摸感受到胃具有弹性、看一看发现小肠里有绒毛而且很长等,这些学生们做着最真实的研究、获得了最真的证据。

4.巧用提示卡,让探究更有厚度

案例聚焦:在笔者执教《电能从哪里来》时,学生经历的“展览式”活动中,利用了提示卡、说明书,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先自行阅读提示卡和说明书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保证活动有序进行。活动后,根据“我看到了什么,我是怎么做的,说明了电能是由什么转化而来的?”进行汇报。在汇报完自己的小组发现后,学生根据提示卡,自然地提问:你们有什么疑问或者补充。在台下的同学也就很自然地进行补充。

分析:(1)提示卡、说明书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活动得以继续推进。(2)提示卡、问题卡等帮助学生组织研讨,让研讨更深入。在经历了热热闹闹的“展览式”体验探究活动后,学生的动手欲望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很多丰富的体验,研讨活动可以提升学生思维、增加活动“厚度”。

综上所述,“展览式”活动让课堂不再是“光说不练假把式”,也不是“光练不说傻把式”,而是给了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给了更多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寻找真实证据的机会。让学生“又练又说”,真正做到从证据出发、从现象出发,这样一来,是有利于学生的实证意识和勇于探究精神的培养的。

猜你喜欢
电能乐器证据
学乐器
乐器
澎湃电能 助力“四大攻坚”
闪电潮汐转化仪
可输出电能的椅子
第11讲 电能与电功率专题复习
手上的证据
家庭暴力证据搜集指南
手上的证据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