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立主脑”词意辨析之我见

2019-11-13 15:56王恰恰
艺海 2019年9期
关键词:认知辨析

王恰恰

〔摘 要〕解析《闲情偶寄》“立主脑”之概念;阐述对其概念的认知和在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

〔关键词〕《闲情偶寄》;立主脑;辨析;认知;理论贡献

李渔强调戏剧要“立主脑”。“立主脑”究竟是何意?对此众说纷纭。因之,本文对“立主脑”的多种诠释试图作一爬梳,提出粗浅看法,以期就正于方家。

一、关于“立主脑”的几种诠释及分析

《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在“立主脑”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①如何理解诠释“主脑”一词,成为研究者们争鸣的一大焦点。其中以下几种解释最广为人知:

1.“主脑”指结构主线

“即此一人之身,……,即作传奇之主脑也。”从李渔原话来看,“立主脑”指结构,至少包涵结构。因之,有学者多主张“主脑”即结构。这是通常比较切合其文字意思的一种解释。②“立主脑”即结构的诠释,也确有道理。因为李渔在提出“立主脑”的同时,还强调要“减头绪”,剧本必须“一人一事”一线到底,即印证“立主脑”是指结构。只有做到“一人一事”“始终无二事,贯串只一人”,才“可使三尺童子观演此剧”,乃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显然,这种结构上的“立主脑”乃是强调作品要适应观众欣赏习惯和接受程度。

如此,主要人物需尽早出场,以免观众分不清主次。李渔的“出角色”即是对“戏剧角色”何时出场的安排,文中提到“不一定在一出二出,但也不能在四五折之后”,这也是为“立主脑”安排的。因而,李渔的“立主脑”结构理论是成立的并有理论上的突破。笔者认为按照这种诠释,“主脑”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替换,即“主线”。

2.“主脑”指创作动机

李渔又说:“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与汤显祖的“词以立意为宗”的“意”“情生诗歌”的“情”一样,李渔所说的“初心”是剧作家创作的“动机”。“主脑”是引起作家最初创作的人和事。当然,这种人和事也正是作者强调“一人一事”的用意所在。所以“主脑”必须单一且为最初的创作冲动,要具有新奇性。它既是剧本的立意点,又是推动剧中人物命运发展的动力。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解释说:“主脑”是剧作家的创作冲动和欲望,从事件中发掘主旨,且其他次要人物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事件。③按照这种诠释,笔者认为“主脑”即为“创作动机”。

3.“主脑”指主要人物与事件即谋篇布局

“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如一部《琵琶》,止为蔡伯喈一人,……是“重婚牛府”四字,即作《琵琶记》之主脑也。一部《西厢》,止为张君瑞一人,……是“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

这段话让人觉得所谓“主脑”是指剧中主要人物和事件。明传奇往往只从文学性角度恣意敷衍,关目好看,头绪繁多,反而使观者目不暇接。倘于案头尚能目诵,然于场上,必失主线。比之看来,李渔强调无主脑、头绪繁乃是弊病,提出要剧作者刻刻关心,思路分明,文情专一。如此虽不能保其必传,但如孤桐劲竹,直上无枝,已具荆刘拜杀之势。因之,有人认为李渔的“主脑”,乃指一人一事的谋篇布局。④

4.“主脑”指对戏剧矛盾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情节

李渔解释“主脑”时只举了《琵琶记》蔡伯喈和《西厢记》张君瑞两个例子。二者中心事件分别是《重婚牛府》和《白马解围》,皆“一人一事”组成主脑。可见“一人一事”正是关键情节,而李渔结构理论多讲情节。在“减头绪”中李渔也提到“一人一事”,就是为凸现主要情节。李渔在“脱窠臼”中说传奇能传,是因其事奇,可见也是指一种故事情节,在“戒荒唐”中也强调要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故,李渔继承王骥德的“主脑”中心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把主脑概括为主要情节。我们在李渔的结构论里可以发现大量关于故事情节方面的论述。因之有学者认为“主脑”就是对戏剧矛盾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关键情节。

5.“主脑”指突出主要矛盾

研究者都不否认:“立主脑”与“减头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而“密针线”是对这两者的重要补充。可见李渔的“立主脑”,实际上就是要突出主要矛盾,表现剧作者立言之本意。头绪不减,旁枝太多,冲突不能一线到底,就不能做到“立主脑”。戏剧要在有限的时空内,表现无限的生活,要求必须把握住主要矛盾,对素材取舍剪裁。因之,有学者认为“主脑”就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矛盾。⑤

6.“主脑”即思想立意——主题

还有一种解释,将“主脑”解释成主题:“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若说以上五點是有关艺术创作和艺术形式的层面,那么这种解释则上升到思想层面。李渔在文中所强调的“主脑”,是通过一个戏剧人物的中心事件来体现作品的中心立意和中心思想。所谓主要人物以及中心事件,要“戒荒唐”“审虚实”说的就是戏剧的艺术真实问题,因而有人认为“主脑”就是主题。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西厢记》的每套只是一个头脑,……,无不可入。”⑥又说:“不关风化,纵好徒然,此琵琶持大头脑处。”这里的“头脑”前者指中心思想后者指创作宗旨。

二、“主脑”是一种创作思维方式

1.“立主脑”涵盖戏剧创作的各个方面

分析以上关于“立主脑”的不同解释,笔者得出结论:“立主脑”包括上述各种解释,但不仅限于此。“主脑”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方法、是一把创作钥匙、是一种思维方式,其用于构思则指立意,用于结构则指主线,用于创作则指动机和创作冲动,用于情节则指关键的点睛之笔……但归根到底,是戏剧处处都应体现的灵魂以及把这种灵魂渗透于戏剧创作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从思想到艺术,从形而上到具体结构、谋篇布局、人物设置等。“立主脑”就像哲学上的指导方法,指导人怎样创作。

2.“立主脑”各个方面相互关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立主脑”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种戏剧创作的方法论,它与其他观点如“减头绪”“戒讽刺”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创作实践证明,很多优秀剧目都是主脑突出,头绪简单,如《荆》《刘》《拜》《杀》等。

“戒讽刺”“戒荒唐”“审虚实”都是在帮助立主脑。“立主脑”的意思是作剧要正,所谓“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要“存忠厚之心”。但如果一味讽刺,创作取材荒诞不经,又不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那么“立主脑”就无从谈起,戏剧也就丧失了高台教化的功能。

“立主脑”也包括思想和艺术上的创新,需“脱窠臼”,作品使才能耳目一新,如《琵琶记》。

这些都证明“主脑”是李渔完整的一个创作系统体系,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制约性、完备性。“立主脑”与李渔提出的其他几个创作原则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概念具有一致性。

3.“立主脑”就是要抓住剧作的主要关键和重点。

“主脑”即是在戏剧创作中抓住最主要矛盾,使戏剧无论是主题、结构、人物还是情节,都把最核心的关键点摆在第一位,情节中突出主要情节,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结构中突出主线结构,思想立意方面突出主要的有价值的立意,似新闻术语中的“传播价值和价值传播”。

三、“立主脑”在戏曲理论批评史上的意义

“立主脑”理论为戏剧创作设立了一个规范,为戏剧评价设立了一个标准。不管是戏剧创作还是评价,都必然涉及戏剧的功用、真实性、创新性、情节人物塑造、布局等因素。因此,李渔强调“立主脑”,是有其特殊的意义和贡献的。

众所周知,李渔之前多数戏剧理论著述都以音律、词彩研究论述为主,注意到戏剧结构的理论家不多,论述更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李渔前的戏剧理论,多研究曲,不研究戏,因那时传奇多文人案头之作。即便是研究曲,也只将之视为“词之余”,那些曲論家们重视推考词采音律、案头文学,忽视了舞台艺术。虽然汤显祖,胡祗遹等人也曾将传奇视为舞台艺术,做过有益的探索,不乏精彩的见解,惜多简略。直到李渔,才系统地从舞台表演角度阐述戏剧,因为是从舞台实践的角度,故而“立主脑”理论,就被提升到重要的高度上来。

纵观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由李渔从戏剧舞台创作的角度,提出“立主脑”的概念,这是戏剧理论史上的一次转折。可以说,李渔的“立主脑”理论,为后世的戏剧创作和评论,设立了一个标尺,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责任编辑:翁婷皓)

注 释:

①中国古典戏论著集成·闲情偶记.[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②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③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④王磊.论李渔戏剧结构理论.[J].大理学院学报,2008(9):56-60.

⑤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⑥中国古典戏论著集成·曲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猜你喜欢
认知辨析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怎样辨析近义词
“美丽”与“漂亮”辨析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