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杖头木偶戏的形式创新

2019-11-14 03:41
剧影月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木偶戏木偶乐队

中国木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俑进化为傀儡,由“丧家乐”转而为“用之于嘉会”,再从木偶歌舞发展为“偶人以戏”。特别是近代以来,木偶戏在木偶造型、表演艺术以及相关的舞台美术方面不断的创新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戏剧形式中的一朵奇葩。

木偶造型方面的创新。初期的木偶仅仅是用木头雕刻成“木偶头”,然后再画上眉眼、鼻子和嘴巴,用支架穿上衣服扮作人像。后来随着木偶艺术的发展,对木雕偶人头的要求越来越高。1958年,泰兴木偶京剧团第一次改进了杖头木偶的制作工艺,将传统的木雕偶人头改革为泥塑造型,石膏翻模,还为主角木偶装配了活眼、活嘴,既使木偶轻便利于操作,又增强了表现力。在后期的发展中,则形成了完整的木偶造型艺术,包括木偶的发饰、面部形象、服装、手持道具等的设计和制作,并追求独到的“偶味”,成为木偶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木偶戏音乐的创新。1953年,扬州杖头木偶戏从农村转入城镇,直到1957年正式登记,还是搬演京剧剧目,沿用京剧唱腔。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初自创的现代剧目,如《海防前哨》《杨根思》,也还是以京剧唱腔为主。但也有些变化,如配合当时任务的小节目《歌颂河网化》,采用的民间小调作为音乐的基调,就连动作也是采用的挑花篮的动作(其中劳作化生活动作,改变为挑河泥的舞蹈动作)。再后来排练歌舞节目,又采用现代的歌曲来伴奏,如《藏族舞蹈》就是采用的《北京的金山上》歌曲伴奏的。近年来创演的《扇韵》采用的是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伴奏;《长绸舞》则采用的《梁祝协奏曲》的旋律。现代京剧的伴奏仍然是比较简单的“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加打击乐。在移植学演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剧目时,也加进过简单的铜管乐的伴奏,但一直到1970年招收新学员时,才开始注意对乐队演奏人员的培训。剧团上调扬州后的几批次学员中,就更加注意演奏人员的素质。那时乐队中开始有了洋琴、笛子、手风琴和提琴,剧团组建了一个有十几个人的小型乐队,调进一些有一定造诣的音乐人才,并配有正式的乐队指挥,有了长笛、黑管,演奏不光是单声道的齐奏,且有了多声部的配器了。到上世纪80年代初,排练大型木偶剧《嫦娥奔月》,乐队演奏水准有了质的飞跃,作曲是请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沈利群老师,她是参加过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等剧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嫦娥奔月》的音乐创作是在原京剧唱腔的基础上,揉进了苏北民歌小调和一些地方戏曲的音乐元素,使得原京剧的腔调“京歌化”了。这一改变不但得到了老年京剧迷的认可,更受到现代青年观众的欢迎。该剧中由钢片琴演奏的序曲《月儿高》(也是该剧的主题音乐),既抒情又优美,把观众开始就带入到月宫仙境(此乐曲当时被江苏省电视台作为每天早上开启的“晨曲”播放了很久),乐队是聘请上海乐团为之演奏,在1981年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中获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木偶戏演出均逐渐由录音伴奏替代了乐队的现场伴奏这也是在全国范围内木偶戏音乐伴奏的趋势。这样一来,剧团乐队也逐步解体。录音伴奏演出的优点是能提高木偶戏演出时的整体水平,因为在排练新剧目时,可以聘请高水平的乐手和乐队,一次性录制成功,减少了演出队巡回演出时人员和运输方面的压力。但由于是一次性的录音合成,往往会限制演员表演时的现场发挥和新的创造性。但这毕竟是在新形势下,木偶戏音乐伴奏工作上的一大变革,总体来讲,这一举措应该是利大于弊。

表演艺术方面的创新。1995年,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颜育自编自演的《扇子舞》,把扇子融人木偶舞蹈表演,完整地体现一段故事情节,而且由一个人操纵,在木偶界则是第一次。为了准确、传神地体现舞蹈的优美意境,颜育借用了戏曲表演的一些手法,比如提气、云手、整鬓角、反探海等身段动作,体现少女舞姿的轻盈,还借鉴戏曲演员的眼神动作技巧,眨眼睛的表演,体现了少女的妩媚动人。该剧曾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此前她曾获全国木偶精英比赛“表演精英”称号),并参加中央电视台录像播出,深得好评。

戏曲表演的特点在于虚拟性和写意性。《扇韵》虚实结合,“转扇”是高难度的技巧性表演,是实的;而木偶具有“能人之所不能”的特点,可以虚拟夸张。如“扑蝶”一段的蝴蝶就采用虚拟的手法(即无实物表演)。真人转扇,不可能持续性地转得很快,而她则让扇子在木偶手上不间断地快速旋转,虚实相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创造了木偶独舞双扇的技巧。整个舞蹈具有较强的情节性,人物也有复杂的情绪变化。这些,单单靠形似的舞姿优美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木偶的“神似”来传情达意,形成了视觉和动态协调统一。

另外,这是个人偶同台表演的节目,她在形体动作和表情上,都极力靠近人物和舞蹈需要,以自己轻盈的舞姿和娴熟的操纵动作,给木偶带来美感和活力。音乐设计上,选择了典雅的《春江花月夜》,在听觉上营造一种宁静、恬美的艺术氛围,从而使舞蹈呈现出整体美,给人以深深的回味。

自《扇韵》以后,一批独具特色的木偶独舞节目脱颖而出,如《长绸舞》《变脸》《板桥作画》等,广受好评。这些节目撤掉了木偶表演中惯用的遮挡帷幕,开辟了人偶同台表演的新天地,让观众既可以看到惟妙惟肖的木偶表演,又可以欣赏到演员操纵木偶时“人偶合一”的绝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木偶戏舞台美术的发展。早期木偶戏班的活动区域,多以广大农村为主,一般在农村家前屋后的广场搭台演出,既无所谓置景,也没有复杂的灯光配置,基本上属于一桌两椅的简单陈设。

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嫦娥奔月》,在舞美方面摒弃了“百搭布景”的痕迹,以软景、硬景片、天幕幻灯投影变换舞台场景和中国画的线条勾勒与西方画的明暗块面结合,创造了独特新颖的“画幕式”布景装置,形成了木偶舞美构图严谨、注重装饰、色彩和谐的艺术风格。为了在本偶舞台的有限空间里营造无限的幻觉效果,在景片和道具的纵向深度上,处理得十分巧妙。即以平面景片为主,通过精细的绘画加达到视觉上所需要的艺术效果,同时也科学地留出舞台空间,给演员表演提供了方便。

当代木偶戏的舞台更加追求华美,声光电气和特效并用,营造出多姿多彩的舞台空间,以神奇而绚丽的画面给观众以美的享受,用虚实相间的布景方式将观众带入神话般的规定情景,从而大大提高了木偶戏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与此同时,一些短小精干的表演节目,不需要任何舞台设置或布景设计,随时随地可以演出,近距离地与观众接触,方便于送木偶戏进校园、社区和农村。这种演出形式与舞台演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大大地拓宽了扬州木偶戏的演出市场。

当然,扬州杖头木偶戏的创新并不止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的脚步。今天的扬州杖头木偶戏,与古老的傀儡戏相比发生了脱胎换骨、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现出该项艺术形式无穷的活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木偶戏木偶乐队
传统戏剧——木偶戏
花的乐队
木偶戏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小木偶找智慧
木偶的眼泪(一)
乐队指挥
木偶戏
木偶复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