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奇婚记》舞台美术设计创作谈

2019-11-14 03:41
剧影月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淮剧舞美舞台

在祖国火热的改革发展新时期,在“双百”文艺方针指引下,淮剧艺术展示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表现改革社会生活深度与广度的优秀现代戏作品不断呈现。江苏省淮剧团的淮剧艺术工作者以顽强拼搏的精神,为江苏的“乡村淮剧”努力耕耘,并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我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回顾起江苏省淮剧团在改革开放初期创作的现代淮剧《奇婚记》,舞美创作组历时两年推出五个方案,这段不寻常的曲折创作过程,我们不应该忘却……真可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江苏省淮剧团排演的现代大型淮剧《奇婚记》,剧本是射阳县剧作家贺寿光、徐恒斌、宋泽夫同志,根据郑彦英的小说太阳》改编而来,一九八三年春被市文化局领导选为会演剧目,一炮走红。改编者贴近生活、准确的表现了地方特色,将发生在祖国西部秦川的故事移至苏北的黄海之滨。这出质朴而充满乡情的爱情悲喜剧,叙述了十年动乱期间,一个动人的故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瞎老爹逃荒至海滨田家村,贫困病到,临终前托孤,以银锁片为证,将其孤苦无依的12岁女儿秋萍“托婚”许配给壮年“光棍”农民田大憨。同室八年,竟无半点夫妻之实。随着岁月变迁,大憨和秋萍产生了深厚的“父女之情”,在艰苦岁月里,相依为命。时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发生了巨变,两人终未圆房,各自又与同代人组成“新家”。八年后秋萍长大后与年龄相仿的“侄儿”田雨春相爱,誓结同心,又不忍舍弃恩人大憨,善良的田大憨发现“敌情”后,几经思想斗争,不忍误人青春,田大憨在关键时刻,他顶着田氏族规的非难,同情秋萍的“背叛”,毅然忍痛割爱,成全了秋萍和雨春的婚姻,最后选择与早年相爱的寡妇田二婶成亲……观众被剧中主人公田大憨忠厚善良的传统美德深深感动。江苏省剧协专家这样评价:淮剧《奇婚记》在整体的综合艺术处理方面比较完美,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与较高的艺术品位。

淮剧《奇婚记》于1985年12月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荣获12块奖牌,其中剧本、音乐、主演等七个项目获一等奖,舞美设计荣获二等奖和舞美绘景优秀奖。列为参赛十一台剧目的榜首,被誉为“江苏戏曲新的里程碑”,《奇婚记》设计图翌年,由中戏博士生戴敦四介绍给美国戏剧同行,反映热烈。回顾淮剧《奇婚记》,舞美设计的艺术创作过程,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的总结,“用生活的真反映舞台的美”,这对舞美设计深有启示。在淮剧《奇婚记》舞美创作中,如何用舞美体现乡村生活的爱情悲喜剧,创造什么样的舞美理想样式来更好表达剧情,《奇婚记》舞美经历了艰辛曲折的创作过程。在省文化厅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前后经四位专家:乐民(盐城)、徐克斌(南京)、潘中英(南京)、杨雅典(无锡)同志之手,先后历时两年,共设计了五套布景图,最终以第五稿成熟的舞美设计图定位。

淮剧《奇婚记》舞美第一稿设计风格,用五六十年代的写实绘景手法,舞台上处处是真实的景物,是典型的“样板戏”写实风格。此稿被否定后,便进入第二稿设计,也就是一九八四年的上海现代戏年会演出开始的实验期,第二稿的舞美创作指导思想是在“戏曲化”+“现代化”的前提下,达到“出奇求新”的艺术效果。舞美创作组重新回顾了传统戏剧模式与装置,又参考了现代国外戏剧舞台的布景风格及流派,确定采用抽象无具象布景的装置,将一桌二椅变为假定性积木共用装置。

以抽象的共用的立体几何体组合,来演变剧中的规定情景,借助灯光效果创造环境氛围和人物情趣。

为加快舞台表演节奏,在演出时换景不闭幕,由身着黑西服时尚的青年女子,以舞台工作人员的身份走进舞台。换置道具,使戏曲舞台的表现形式上出了新,很洋气,是对传统演出的闭幕换景的反叛。此举受到部分城市观众的赞许和理解,可是这些新布景在乡镇与农民见面时,反应是相反的,是不理解的,这些条条块块是什么,台上的洋女人又是什么人,淮剧观众不能接受这种布景的“求新出奇”,在同年的江苏省新剧目调演时,舞美没有获奖。看来完全丢弃老祖宗民族戏曲艺术的审美观这个灵魂,完全照搬西方现代派舞美风格都是行不通的,被群众比喻为“身穿洋服,头戴瓜皮帽,不伦不类”的怪物。此后又经过三、四稿的设计,均因诸多原因而放弃。

在经过痛苦的尝试实践后,创作组终于迎来了1985年进京演出制景的成熟收获期……

舞台美术是戏剧艺术的组成部分,它的艺术性突出体现在舞台上。剧情与形式应力求合拍,象这出体现乡村生活的爱情剧,采用这种几何体的造型语言去体现,使人感到格格不入。“出新”不能出格,“求奇”不是猎奇。如果不从剧本内容与生活出发,去寻求舞美艺术形象构思,就会脱离群众,不被观众认同、接受和理解,即使再新奇也是枉费心机!戏剧作为人民大众群体共享的剧场艺术,应当真诚地为广大观众对戏剧审美需要去进行创作和演出,以观众对作品的接受为原则。这样才能使作品有存在的价值,具有强大的舞台艺术生命力!成功的舞美式样是在舞台演出的艺术实践中,进行反复艺术加工形成的。现代淮剧《奇婚记》的舞美创作过程就说明了这一点。

《奇婚记》的二稿三稿布景设计是将话剧丰富的舞台设计经验,广泛应用到淮剧现代戏的戏曲舞台上。话剧中的平台、台阶的出现,娴熟的水粉画绘景技巧,使四季植物“漂亮”地展现在舞台上,鱼棚、房屋等硬景大多绘制在三合板上,用反面钉木条的老办法,满台的房片,多层的网幕树景,使整个舞台布景显得很实,功夫不负有心人,设计中平台的出现与绘景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使舞台上出现了新变化。舞美设计的这一新突破,为《奇婚记》舞美设计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奇婚记》的第四稿舞美设计是采用了每场用白纱绘景,以深兰丝绒幕做基色背景,将天幕分割成国画长轴,画面选择与场景有关的国画图样,作者力求体现舞美风格的“民族化”,以画代景,以景托情,这一稿因手法雷同,缺乏戏曲舞美的形式变化而终止试验。

戏曲舞台美术要形成多元化局面,首先有待于我们创作者改造自身的心理素质,敢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克服“求同”心理,独辟蹊径,努力寻求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四次连续否定后,剧组创作人员总结经验,认真研讨,再制定出新的设计方案。基本指导思想是:在继承戏曲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寻求新形式中努力表现出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一定要考虑到观众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农村观众,尽力打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

《奇婚记》的第五稿设计是无锡市锡剧团的舞美设计师杨雅典同志,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他用心良苦的“芦席”布景,风格独特。引起省厅领导的关注和剧组同志们的好奇、兴趣,此方案很快选中,投入制作程序。

毛主席说: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第四届文艺代表工作会议上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的生命就会枯竭”。法国绘画大师德拉克罗瓦说过,艺术的成就,关键在于对生活的概括和选择。杨雅典同志的设计绝招就在于选择了苏北水乡的土特产“芦苇”,用来编织成布景,并采用现代城市装饰流行材料铝条进行“镶边”,既“土”又“洋”,既是生活的又是艺术的,这是舞美用材上的匠心独创!

苏北水乡芦苇一望无际。编织芦苇是当地农民的家庭副业,生活中的农民过去用芦材当屋面建材,用芦席垫床,用芦席间隔室内空间……杨雅典同志从生活中获得启发。

“天才是对固定思维的否定”。《奇婚记》一剧的舞美创作过程,就是不断对程式化传统舞美模式的否定,是创造出新思维艺术形式的过程,更是一次舞台美术的革新。

舞美主创人杨雅典同志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泛的创作实践,加上无锡人的聪慧过人,本剧设计的奇妙之处就是采用“芦苇+铝合金边条”的舞台“新式样”,达到了以生活的真,体现舞台美。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设计风格,《奇婚记》才能在1985年12月全国现代戏晋京观摩演出中,喜获舞美设计二等奖这样的好成绩。

《奇婚记》的舞美设计形式采用立体构成因素,将苏北水乡的芦苇植物编织成布景的主要材料:室内墙片、池边鱼棚、田头标语牌、农舍灶台,不用平时的绘画方法表现,而采用带有相当“工艺美”的芦苇来体现,用约30公分的绒布做墙边角线,这样显得既洋气又大方,更贴近生活,具有现代感。并用铝条镶边房顶及墙边,这种东西生活中可能没有,但这是美化了的布景,从生活的实用性真实性发展成艺术的欣赏性,拉开了生活形象与艺术形象的距离。

全剧六个场景的基本格局分三个层次:立体近景、条屏中景、幻灯远景在统一贯穿全剧的尼龙纱条屏幕上,用中国画写意手法,熟练地画出翠竹、玉兰、垂柳、芦苇,配以天幕幻灯投影表现欣欣向荣的苏北水乡远景,显得自然朦胧淡雅,以“虚”衬“实”,以“实”代“虚”,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传统绘景手法。绘景师华克赢同志,因此喜获终生难遇的全国优秀绘景奖。

“芦席装置景片+国画写意纱幕+话剧舞台台坡”是构成《奇婚记》舞美设计的组成部分。加上大小不等的积木式平台和平面变形的少量景片,田大憨、田二婶家的两个室内景片的墙壁,挂上一些照片框,再贴上年画剪纸,加上桌凳、锅灶。室外的竹篱和花台里插上了藤蔓花草,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生活情趣,又凸显出了农村简朴的环境。给演员和导演提供了剧情发展的支点。第三场“赔罪”与第八场“割爱”戏采取以虚代实的艺术手法表现这道门,实践证明观众是理解与接受的。第三场大憨醉酒回家,想与秋萍“圆房”的戏中,男女主角“惊噩梦,苦情诉与谁”中一段“门里门外”矛盾心理表现。田大憨与秋萍二人在门内门外各诉苦情,动人心扉,感人至深,被喻为淮剧经典唱段。俩人之间可闭可开的这道门是艺术虚拟的,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联想到这道看不到的门。这段戏是全剧的高潮,剧情是田大憨酒后吹灯想抱秋萍同房被打耳光,引起全场观众极大的震惊和同情!是“夫妻情”与“父女情”的分水岭……第八场割爱“忆旧情去留两断肠”,一个是“走难走”,一个是“留难留”,一个是“不忍撇下恩人”,一个是“不能误人青春”,两颗纯洁、善良、多情的心撞击在一起,两人内心外化的无声表演,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奇婚记》剧中构成各种室外场景(表现土坡、河堤、码头、渔塘、坟地等)抽象的具体景物,在保证音乐节奏和舞台调度上的和谐基础上,采取“简易轻便、灵活多变”的制作原则,既能参加大型汇演,又便于基层巡演,既抽象又现代。形成前后风格协调的总体,使舞台中艺术形象与“芦席”景片相互对应,和谐地体现了现代淮剧舞美的韵味,使舞美形式与剧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同时又设计出一组灵活多变的不具象的小平台。当秋萍与田雨春坐在上面相会时,平台就变成土坡;当雨春从上走下测量水位时,这时平台又变成了鱼塘的台阶;当秋萍在上面洗衣服时,它却变成了码头;最后秋萍跪哭爹爹时,它又成了坟台。这个小平台随着演员的表演,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不同的剧情与地点,使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奇》剧多功能平台的舞美设计,给导演与演员创造了特有的戏曲表演空间,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舞台上无门窗,门内外无具象布景,舞台上室内外景物、地点、环境,都是通过戏曲虚拟表演来完成视觉的想象艺术创造的。《奇婚记》舞美设计的虚实并举、以实为主的创作理念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奇婚记》舞美设计与制作的成功,是选用材料创新的成果,用手工编织的“芦席片”布景,替代用布绘景,以其自然原色出现在舞台上,是设计师来自生活的积累,是在生活的激情中产生的灵感,生活中碰撞出的艺术火花。

《奇婚记》舞美设计的三个亮点:

一、取材芦苇,表现苏北水乡民居建材的简朴自然,用铝条镶边体现了舞台现代化的艺术美。

二、纱条屏幕上的国画写意画,既衬托了背景,又美化了舞台。

三、积木平台,灵活多变地象征再现了河边码头、渔塘等剧中环境。

传统舞台绘景是以“假”造“真”,《奇婚记》的芦席景是以生活的“真”还舞台的“真”与“美”。即简称为“像不像”与“美不美”的要求。设计师奇思妙想的采用农民原始的手编“芦席片”,来自江苏北部水乡的民间“土特产”,来做舞台布景装置,实属舞美艺术形式上的大胆创新,也是舞美史上的奇迹。

手编“芦苇席”纯手工劳动产品的稚拙简朴的形式,突出了材料本身的“质朴美”,排列整齐的千丝万缕的错纵交织的芦席片,具有浓厚的原始感和乡土味,是地地道道的乡土文化产物,体现了典型的地方特色。纵横交织的芦席也隐喻着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心理变化,是自然传承下的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

“最原始的便是最现代的”,舞美设计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上,从民间艺术中发掘原始的力量和稚拙美,并给舞台美术披上了现代的面纱。

《奇婚记》的舞美设计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是舞台美术设计中,最早采用立体构成中肌理美学的材料创新实践。因此,《奇》剧的舞美设计意识是前卫的,以至成为戏剧院校舞美专业教学中的经典范例。

我担任《奇婚记》剧组的舞台美术助理,刚从北京学艺五年,回盐后考到省淮工作,直接参与了《奇婚记》的舞美创作。当年去上海、南京的绘景和展演工作,我至今仍然印象极深,记忆忧新。该剧舞美设计与材料使用风格独特,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在去上海演出途中翻车,但我没有被车祸吓倒,更增添了为淮剧事业拚搏的信念。

《奇婚记》的艺术指导徐企平教授,曾成功执导上海戏剧学院演出的莎士比亚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他的导演理念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体现,导演:夏鹰;副导演:朱品孝;舞美设计:杨雅典、乐民;灯光设计:向天观(研究生)、朱维生;灯光顾问:金昌烈教授,我团首次采用了学院派舞台灯光的强大阵容,在上海添置了布满舞台的各种新灯具,领导派我提货并运至上海闸北区大剧院演出现场。音乐设计:戴玉升、刘华明、王苏军;造型化妆:毛宗良;服装设计:秦忠明教授。主演:刘少锋扮田大憨,梁国英扮秋萍,王书龙、林顺武扮田雨春,许萍扮田二嫂。汇集各路艺术精英,配合舞台表演,夜以继日,精诚合作,发挥出卓越的艺术才智,体现出完整的舞台艺术综合视觉效果。1984年在上海参加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年会演出时,新戏、新风格引人注目,得到专家高度评价。于1985年1月赴南京参加江苏省第三届戏剧“百花奖”调演,荣获“江苏省文艺百花奖”,同年12月进京参加全国现代戏汇演,取得圆满成功。

时过33年,淮剧《奇婚记》田大憨的演员刘少峰团长、舞美主创杨雅典和绘景师华克赢,秋萍的演员梁国英,尊敬的徐企平导演,副导演朱品孝,都已相继离开了大家……主持了当年《奇婚记》创作全程工作的市文化局副局长何亚粤,他虽年已古稀,可还在为全市的艺术创作活动默默奉献!艺术老前辈们的艺德双馨,令人敬仰!

清明时刻,追思前贤……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们要报答前辈对淮剧事业的大爱!报答前辈对团体和同事的深情厚望!我们要感恩艺术前辈们!感恩为淮剧艺术奉献终生的人们!感恩各级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今天,回眸现代淮剧《奇婚记》舞台美术创作成果,其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舞美实践中借鉴与学习。我们要饮水思源,正是因为《奇婚记》的成功,剧团才打了翻身仗,由大集体转成全民事业单位,老一辈艺术家的奉献功不可没!

淮剧《奇婚记》中,第九场奇婚化奇闻,田大憨与秋萍的故事,以田大憨当着全村大众的面,让秋萍和雨春叫他一声“爹”,叫田二婶一声“妈”的喜剧场面为剧终,是成功表现爱情伦理道德观的现代经典淮剧。《奇婚记》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赞美了主人公象太阳一样伟大的父爱情怀,在剧本深层次表现人性情感转变与升华的细微发展过程,用淮剧艺术唱腔抒情表演上都有重大的艺术突破,是中国戏曲艺苑中的一朵“奇花”,著名剧作家杨兰春称赞该剧是我国80年代戏曲作品中的“原子弹”!《奇婚记》是我团老一辈淮剧工作者为中国戏曲舞台奉献的一部杰作。《奇》剧舞美的“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设计理念,既继承了中国戏剧传统,又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既满足了淮剧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又不违背戏剧艺术规律。《奇》剧舞美受到全国观众的认可和称赞,“既真又美”。在“沪、宁、京”演出后,受到观众专家的高度赞赏。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主任赵英勉著文评论:该剧是戏剧舞台上以景诉情的又一成功范例……,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今天,我们江苏省淮剧团又倾力奉献出反腐经典现代淮剧《小镇》,是我团新一代青壮年淮剧工作者为中国戏曲舞台倾力奉献的又一优秀之作!2015年9月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2017年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集体一等功。江苏省淮剧团不愧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全国戏曲界排头兵……如果将八十年代的现代淮剧《奇婚记》比喻为“春华”,那么近年创作的现代淮剧《小镇》则可喻为“秋实”。

回顾淮剧成就,展望淮剧前景,通过盐城市2018年岁末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艺展演活动,我深感到老一辈淮剧艺术工作者创作的艰辛,淮剧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必须增强我们淮剧必胜的信念,集结诸家精华,使舞美传统在革新中延续,舞美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让淮剧艺术在国内外开花结果,生动演绎中国故事,演好淮剧现代戏。为淮剧艺术的舞台美术搞好工作,努力探索舞台艺术科学技术的应用课题。

舞美工作者要在纵向继承、横向借鉴的同时,投身到日新月异的生活洪流之中,去表现我们伟大时代丰富多彩的场景,设计出既有中国气派,又有民族风格,更具地方特色的好作品。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会产生文艺的繁荣兴盛,火热的改革发展实践,必将催生伟大的文艺作品,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扎根生活,表现人民”奋斗、创新、发展!增强文化创新与文化强省意识。中国文艺事业必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反映新时代的戏曲现代戏和舞台美术成果会不断涌现!

猜你喜欢
淮剧舞美舞台
试论淮剧表演程式的传承和创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淮剧还好吧
1.2019世界集邮展览开闭幕式舞美效果图 2.武汉天地世界音乐节效果图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俄国戏剧舞美特点初探
“首届舞美大师论坛——感受视听空间的表现力”在京举办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