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教育的纵横比较与当代反思

2019-11-14 03:41
剧影月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昆曲戏曲戏剧

中国传统戏曲按照表演形式与内容、地域以及声腔等进行戏种划分可谓种类纷繁,目前仍然存活的剧种约三百种,而剧目则更是数以万计,除去娱乐大众、带给观者以美的享受之外,这些剧目真正的价值与意义还是在于它们身上所荷载的表演、文本、程式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气质。近年来多个剧种与剧目因缺乏市场而深陷后继无人甚至失传的窘境,但也正因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戏曲教育对传统戏曲传承与发扬的意义显得越发重大。

随着国家对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越发重视,各大高校、中小学也纷纷联合地方戏曲团体开展了一系列以“高雅文化进校园”为代表的一系列戏曲教育校园普及工作,但这一类校园戏曲教育活动大多收效甚微,除去较具有代表性的昆曲、京剧等传统戏曲追随者尚有部分之外,许多地方戏曲的生存于发展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生存,并且在技艺传承上后力不足。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戏曲教育”的重要性,但当下普罗大众对于何为“戏曲教育”、“戏曲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何在仍然缺乏认识,对于我国当前“戏曲教育”工作的开展也缺乏结合历史进程的了解,评论界不乏此类评论文章,往往以一种笼统观念认为当前我国的戏曲教育存在着极大的缺失。

但事实上,对“戏曲教育”存在这样的误读往往是由于人们缺乏对中国传统戏曲历史的了解,要谈论当前戏曲教育的现状如何,就必须先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及历史进行了解,将当下戏曲教育与过去我们的传统戏曲教育做一个比照,以及将中国当下的“戏曲教育”工作同国际环境下的戏剧教育情况做参照。对戏曲评论者与教育者而言,武断的对当前戏曲教育加以“缺失”的定义,无疑是在缺乏对传统戏曲过往历史与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对当前戏曲教育工作进行的误断。本文将从古代戏曲教育与国际戏剧教育两个角度,对当代戏曲教育进行参照对比,探讨何为戏曲教育、当前戏曲教育的现状与不足,以及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戏曲教育应当如何寻求突破与发展。

一、戏曲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

谈论“戏曲教育”的现状,就必须先厘清“戏曲教育”的概念,许多学者在文章中一提及“戏曲教育”就必提到其“缺失”,缺乏对“戏曲教育”的基本概念了解,学界对“戏曲教育”仍然缺乏一个相对公允的定义。作为戏曲理论研究者,首要是厘清“戏曲教育”中的教育者是谁,教育对象是谁,教育内容又是什么,究竟何为戏曲教育,才有底气对“戏曲教育”进行研究乃至批评建议。

由于“戏曲”作为“戏剧”大门类中的一个分支,此处借鉴“戏剧教育”的基本概念对“戏曲教育”进行一个基础定义——按照当前的“戏曲教育”的教育对象的不同,大致可以将“戏曲教育”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教育也可以称为同识教育,指的是将戏曲的元素与形式融入教育或社会文化之中,旨在对受教育者普及戏剧知识、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狭义的戏曲教育,也可以称为精英教育,是指以戏曲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和训练戏曲艺术人员人才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就广义的戏曲教育而言,教育受众应该是面向普罗大众,这里要厘清一个观念,也就是戏曲教育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戏曲作为戏剧类别中的一种,我们也应按照戏剧教育的目的来看待戏曲教育,戏曲教育的服务对象到底是“演出”还是“人”,究竟是以戏曲为工具追求人的发展,还是为了人学习戏曲是为了追求戏曲艺术的长足发展?戏剧界将这两种不一样的戏剧教育追求概括为“工具论”与“本质论”。但或许就戏曲教育而言,单纯的以某一种追求为终极目标都容易走向一个极端,或许真正好的戏曲教育应当要做到两者的统一,在追求戏曲艺术发展的同时也追求戏曲学习者人格特质的全方位发展。

二、专业教育:传统戏曲教育的反思与继承

狭义的戏曲教育又可以称为戏曲专科教育,培养专业的戏曲表演以及音乐人才。中国戏曲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8世纪时,唐朝就设立了教坊,专管俗乐的教习、排练乃至演出事物,集教学与演出于一体,这一教学形式沿袭至清晚期。中国古代戏曲教育工作者往往由老一辈的戏曲演员担任,在勾栏瓦舍之间采用口传心授的传授方法进行“手把手式教学”。早在宋代就有着关于教坊中的音乐教学有着严格分工的文字记载,除去教坊中的戏曲教学外,还有一批书会艺人在民间的戏曲活动无意识的传承了一部分戏曲教育的工作。而这种以戏班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在戏曲文化繁荣的时代十分常见,虽然有诸多良家子弟也喜好学习戏曲并“不以为耻”,但实际上真正的戏曲从业人员多为贫苦人家子女,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戏曲的“娱乐”功用促进了传统戏曲教育的发展。

传统戏班教育往往十分注重技巧和基本功的夯实,也容易一味流于技艺传授,缺乏对戏情戏理的分析讲解,忽略了伶人的文化素养与心理健康,学艺者更多的情况下是为了糊口生存,谈不上兴趣爱好。如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中对于晚清时期的传统戏曲教育就有着极为写实的刻画,演员往往由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送入戏班,签下生死状后卖力学艺,任由师父打骂,这一蓄养伶童、棍棒教育的现象早在明代家乐戏班时期就已经出现。

而反观当前的传统戏曲教育,此处我们以昆曲教育的现代发展为例:最早追溯到上世纪由贝晋眉、徐镜清等人在苏州创办的昆曲传习所,到现今中国戏曲高校的科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学生登台演出实践的同时,也开始加入大量的文化教育与戏曲传承观念;在戏曲人才的遴选上,公开面向大众的招生方式,也大大拓宽了戏曲人才的来源。得益于戏曲及戏曲从业人员地位的提高,现今的戏曲教育废弃了古代戏曲教育中棍棒打骂式的教育模式,爱好戏曲者不仅可以在戏曲类院校中追求爱好还能够通过大量的文化课学习戏曲以外的知识、培养相对健全的人格。当前戏曲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也是由于现代社会中戏曲地位的提高,戏曲的主要功用渐渐由“娱乐”转变为“审美”,而戏曲表演者的社会地位也被重新定义,由“下九流”变为“艺术家”,戏曲教育的师生关系也由“人身依附”转变为正常师生,这无疑也树立了戏曲从业人员的自信,戏曲教育开始进入规范化的轨道。

现今的戏曲教育范畴并不像中国古代仅局限于教坊、戏班,现下我国的戏曲教育体系包含以高等教育、中专教育、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非学历进修等多层次的教育平台,目前我国各大院校的戏曲专业教育包含有50多个剧种,此外,还有各种民间戏曲社团、资深戏迷,官方与民间戏曲爱好者共同构成了当下十分丰富的戏曲教育资源。由此可见,当前的戏曲专业教育虽然看似处在极为不乐观的境地下,但在教育者素质、教育内容、资源乃至培养学生等方面,当前戏曲教育其实是远超越于传统戏曲教育的。

中国的戏曲教育历史虽然十分悠久,但当代戏曲教育距离起步也不过短短数十年,这一发展过程中,戏曲专业人才的教育必然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失的,但也应当看到当前的戏曲教育的大致形势是乐观的。对于当前的戏曲教育,艺术工作者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戏曲人才教育工作还能做出哪些突破?

三、社会教育:国际戏剧教育的交流与借鉴

现代人意识到了戏剧教育对于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将这种观念由专业教育推广到了社会教育等终身教育中,南京大学的董健教授对这一教育观念也有所阐述:在所有的戏剧门类中,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的人文素质教育。从中国戏曲教育的社会教育部分来看,从2008年政府推行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始,全国各大中小学校的确逐渐与地方戏曲院团展开了学习教育的合作,比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艺术讲座与演出,甚至在一些学校和地方推广起了“戏曲广播操”。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戏曲社会教育仍在起步阶段,存在着种种不足。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学习传统戏曲的目的并非出于一种登台演出的职业需要,更多的学习者是出于对于戏曲音乐、画面乃至舞台“美”的追求与享受,然后才是开始唱腔、音律的学习,从一段戏到一折戏再到基本的名家名段的演出。传统戏曲的社会教育应当是引导普通观众在锣鼓笛萧、裙袂钗环之中享受戏曲,或许是田间村头远远的吟唱的一出社戏,又或许是高堂楼宇之中粉墨登场的一折京剧,观者在耳濡目染间感受戏曲背后蕴藏的中华文化之美。

正如苏州大学的周秦教授对昆曲发展的一句评价:越优美的东西越是留不住,它必须跟着它生命的过程慢慢的结束,昆曲也是这个样子,我们留不住它,但艺术会传下去,昆曲会永远的美好下去。传统戏曲的势微并非是现代社会的疾病,这不是时代的问题,也并非戏曲本身的问题,而是事物自然有其盛衰的发展规律。政府对于传统戏曲的推广与教育,并不应当只停留在传统戏曲的一些表面形式,比如说以戏曲广播操这种形式对戏曲展开校园教育的推广是否恰当仍然值得商榷;相反,政府及戏曲教育工作者的重心更应该重视戏曲本质——传统戏曲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戏曲或许在某天会因为后继无人而消亡,但文化会流传久远。正如京剧名角王佩瑜所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正是由于她作为戏曲工作者深切理解着戏曲表演以及其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使得她对京剧这样一门传统戏曲有着坚定的自信。

以国际视野看待中国当代戏曲教育,会惊觉戏曲文化中无限的文化底蕴仍发掘尚少,而西方各国乃至相邻的日本等国家,戏剧工作者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在艺术上大胆和各种高科技、流行文化做出的结合也使得戏剧受到更多本国年轻观众的喜爱。比如英国BBC电视台联合英国皇家剧院对于莎士比亚系列剧作不遗余力的推广,邀请英国最当红的演员进行一系列莎翁剧的表演,并制作成影像形式进行发行推广,无疑这一举措吸引了许多青少年的目光,他们从未发现,原来戏剧、文学和莎翁离他们如此之近;再以日本歌舞伎、能剧表演为例,专业人士进行的社会推广更加契合当下日本的时代文化,歌舞伎表演多次与虚拟歌姬表演相结合,能剧与时下最热的动漫如海贼王等相结合,炫动的画面与音乐使得传统戏剧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所看见;以及在美国的校园教育中,“戏剧表演”早已加入了中小学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校园“创造戏剧”的诞生,一方面为戏剧培养了更多的爱好者与输送了更多人才,另一方面也为校园教育加入了知识教育之外的新鲜元素。

反观中国传统戏曲的推广工作,每年来对于创新剧目的诞生并不在少数,与当下流行元素的结合尝试也并非没有,包括和动漫元素、摇滚乐结合的尝试乃至VR技术的运用,但戏曲推广力度仍然不尽如人意。我国戏曲教育推广起步落后于其他国家,仍显的十分气力不足,但可喜的是逐年来国家对戏曲文化教育事业的大力扶持已略见成效。目前教育工作的目的一方面是在于推广,另一方面则旨在保存,尽可能的保存戏曲文化精品,并将这一民族文化传承发扬。

仅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为例,白先勇先生自21世纪初始,依靠自身影响力联合各大昆曲院团打造出了一部青春版《牡丹亭》。尽管戏曲界内多有专业人士对这一版本的《牡丹亭》的演员、唱腔、舞美有所诟病,但事实上白先勇先生带着这部作品在中国两岸三地乃至海外的演出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反响,拯救了处于困顿之中的苏昆,这才有了后来短短十几年间各大昆曲院团的迅速崛起。白先勇对于昆曲教育在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两大领域都做出了崭新的尝试与冒险,青春版《牡丹亭》中美轮美奂的表演以及白先勇在社会各界乃至高校中的讲座宣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青春版《牡丹亭》认识并了解昆曲,这才有了更多昆曲的爱好者、追随者。我们在诟病、批评中国戏曲环境乃至戏曲教育落后糟糕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思考,现代戏曲教育本身就起步较晚,作为批评者的我们,是否真的认真审视过中国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前世今生;是否需要给传统戏曲创造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去摸索与成长;当新的表现形式出现时,作为批评者的我们是否具备相应的鉴赏眼光。

当代戏曲教育中最大的问题仍在于对戏曲文化本质的忽视,在戏曲教育推广中缺乏长远的艺术眼光。然而就社会教育而言,许多新编戏曲只见空洞的艺术形式与现代化的舞美、服装设计;就专业教育而言,一些戏曲院团在最基本的剧目传承保留上都无所用心,更遑论创新。或许戏曲传承的真正意义在于,透过戏曲人们能够对中国的民族气质乃至地方文化有着更为深切的了解与传承:诸如通过昆曲《牡丹亭》透视明代风起云涌的思想流变,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争在这一剧本中的流淌与体现;如京剧《锁麟囊》中贫女与贵女的身份置换,从贫贱者未必卑微、富贵者又未必娇奢中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善”的褒扬。能够让人们摒除对传统戏曲的刻板印象,在戏曲的二桌一椅、手眼身法步之中感受到戏曲背后中国传统文化的气韵,或许才是中国戏曲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戏曲源远流长,相较戏曲从诞生到成熟的数千年的历史尺度看来,当下我国的戏曲发展不过是正在经历着一个极小的转折期;在国际戏剧环境与传统戏曲教育的纵横两向比较之下,中国传统戏曲教育已经走在了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上,然而前路漫漫,仍需要我辈在竭力保存戏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其奋力传承、创新与推广。

猜你喜欢
昆曲戏曲戏剧
《戏曲研究》稿约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剧——木偶戏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