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分析

2019-11-14 03:41
剧影月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传承着民族的精神。我国幅员辽阔,独特的人文气息、历史氛围造就了丰厚且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工业现代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生态遭到破坏,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险境之中,无疑是民族不能承受之重。因此,我们在充分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促使其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使古老非遗为当代所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各区域除了丰富的物态文化遗产,现存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也是多种。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移,加之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地区的民间传统技艺日渐减少乃至消亡,多数民间文化载体也不断流失。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丰富的物质生活,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使得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尤其一些单纯依靠口头和行为来表达的传统艺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毋庸置疑,人是传承非遗最重要的因素,但由于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冲击,各种现代文化更受年轻人的欢迎,致使古老传统技艺难以得到传承,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再者一些颇有精湛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传艺的能力逐渐减弱,甚至已经丧失传承能力,有的传艺条件比较艰苦,加之,非遗的传承人培养有一定的周期,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传承人感到见效太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出务工经济收入增多,与同龄人相比经济收入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非遗传承人很难静下心来钻研技艺。种种因素从而导致传承人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些地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化适度开发,发展到文化产业行列中,将其文化属性转化为文化产品,有效的进行资本运作,在开发运用中,有的能很好地做到文旅融合,这样不仅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也使非遗得以很好的重视、保护和传承。但有些地区保护非遗同时更看重非遗潜在的商业价值,希望申遗成功后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商业化运作,使非物质文化遗遭到更严重的破坏,呈现出消亡趋势。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消费时,商家、企业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过度改造和包装,看似弘扬了民族文化,实质丢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致使非遗失去原貌。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

1.文化多样性的需要。过去因为传媒技术不发达,各地区都形成地域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但随着科技进步,电视、网络、自媒体的出现,人们娱乐方式、活动内容发生了改变,尤其是网络的共享性非常便捷地将外来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对地域文化的冲击很大。电子媒体让人们的娱乐活动超越了地域的界限,甚至没有了国界,全世界可以同时观看同一部影片,欣赏着同一首曲子,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走向单一,全球化的趋势在增强,文化的多样性逐渐缺失。

2.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需要。

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丰富了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不仅培育了新增长点,而且能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共同发展,将非遗文化艺术与旅游完美融合,切实推进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促进了文化产业新型模式的出现。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随着文化传播途径的增多,公众获取文化知识的方式有多种,不再将目光过多地聚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对此表现出兴趣不甚浓厚且不够持久,久而久之,非遗逐渐被遗忘,面临着消亡的威胁。将非遗产业化,进入消费市场,关联老百姓生活,就会大幅度增强非遗存在的稳定性,政府鼓励在有效保护非遗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并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问题

1.宣传不到位。虽然有关部门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法规的宣传,但由于受众面不广,加上持续性、系统性不够,致使多数人对非遗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2.保护传承较弱。保护体系不健全,缺乏专门性的保护法规和保护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创、传承、传播得不到有效保护。

3.支持力度不足。投入抢救、保护经费不足,有的处于自生自长状态,严重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4.专业人才匮乏。机构不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法推进。

5.开发利用不够。没有抓住“非遗”这块金字招牌,打响自己的名牌“商标”。如一些传统曲目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较少,有些民间艺术由群众自己编创,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在艺术价值和艺术层次上还有较大差距,不少民间手工技艺没有形成上档次、上水平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等。当前,还存在利用上的错误导向,盲目迎合市场,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忽视了非遗所赋予产品的内涵,使得一些非遗过于商品化。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1.完善非遗数据库。各级政府尽快制定普查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查工作的目标、范围、要求,组建专门部门和队伍,深入到村舍中,全覆盖摸底排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文字、图形、影像、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对遗产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通过文字整理、声像合成、光盘绘制等工作,按项目分类进行汇编,建立数据档案,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人及名作名录体系。

2.健全保护机制。各地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已经确立,还在不断完善之中。如何落实到位,根据不同的非遗品种,尽快确立保护方式。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要采取政策倾斜、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提升他们的知名度,让传承人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认同,调动广大传承人的积极性,有效推动非遗工作有序传承。

3.扩大宣传。要想很好的保护非遗,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同非遗的价值所在。因此,要多途径加强宣传,利用展览、培训讲座等展示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展示非遗,让更多的人欣赏非遗,走进非遗。积极探索非遗进校园的模式,普及非遗知识,增强学生保护非遗的意识,通过学生进而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无形扩大对非遗了解的覆盖面。利用集市、庙会、节庆活动,繁荣、活跃民间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4.科学开展传承教育。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一是将一些非遗项目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进行普及式的教育传承,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非遗的发展史,认同本民族的文化,让学生从中汲取到文化的养分,促进其成长。二鼓励相关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做好教学评估工作,对专业院校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教育指导部门要组织专家进行专业论证,给予一些合理化建议,使其步入更为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培训活动。利用社会培训机构,拓展各年龄段人群对非遗的学习兴趣。在各省加强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下,设立专门的艺术基金,基金的资助向非遗培训项目倾斜。多种教育体系的建立,夯实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基础。

5.积极做好非遗的开发和利用工作。抓住“非遗”这块金字招牌,进行旅游景区的开发和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利用独特地域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整合旅游市场、产品、资源,打造非物质文化旅游景点。鼓励社会各界对非物质遗产的利用,从民俗表演到旅游开发,从工艺品销售到文化创意发展,多手段全方位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艺术的同时,也为开发人文旅游景观、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保护非遗,推进文旅融合。

6.做好非遗成果的市场开发。非遗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非遗成果。如对非遗成果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意设计产品,进行市场调研论证,批量生产,拓展营销途径,市场化运作。在做好批量生产的同时也要积极将非遗成果适应网络新媒体发展需要,让非遗成果更具有个性化,更能贴近市场的消费需求,实现文化保护和产业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互动,一定会有效实现非遗保护与利用的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长期且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公众、专家共同参与,从不同角度发挥自己的力量,着力在传承保护形式、开发利用等方面认真研究的一项课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传承保护问题,创造非遗保护和利用的条件,从而切实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利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画与理
Tough Nut to Crack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废物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