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会告诉你魔法师的秘密

2019-11-14 10:53
山东文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作家创作

随着年岁增长,深感时间不够用,读书越来越挑剔,经典太多,须重读。就如信赖《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一样,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在枕边读《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想读此书原因有三:一、对话。二、茅奖作家。三、作者舒晋瑜。对话,亲切,不讲套话。茅奖,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奖获奖作家集体亮相,至少在我不算少的阅读经验里,没有。舒晋瑜,我相信爱书的人,不会不读《中华读书报》,不会不知道她是报社的名记者。它们如绽放的花瓣次第诱惑着我细细读完了这部四十多万字的作品,说实话,书很厚,拿得手腕都酸了,但就是放不下。

作家就是魔法师,一篇小说怎么写出来的?他跟常人想的一样吗?他有什么样的创作习惯,喜欢读什么书,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获奖后的感想?作者舒晋瑜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润,把一个个大作家的心里话掏了出来,满足了阅读者的期望值和窥视欲,同时也勾勒出众作家独特的个性,挖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要知道作家个个有怪癖,个个遗世独立,只在纸上建立自由的王国,不深交,很难给你说心里话。作为新闻系毕业的我,对舒晋瑜的采访功底,尤为钦敬。

通读全书,每个作家的创作谈,可以说都倒出了自己的创作法宝。李国文的回答使我明白写作时注意词语的重复出现频率。在作品中,须关注新鲜的,流行的,市面上常挂在人们口头上的词话。也就是说作者要活在当代。而金宇澄说,我们每年出那么多长篇,比如说人人穿衣服都应该不同,应该显眼一些才行。道出了创作的形式美。李佩甫说文学不仅仅是写好一个故事的问题,还需要一种独一无二的表述和认知方式。格非认为在优秀的章回小说中,一个是草蛇灰线,千里设伏。另外一个,是忙中设伏或乱中设伏。忙和乱是高潮,是对悬念的照应和解除,如果在这个时候继续设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层层叠叠,文章就会显得波诡云谲,花团锦簇。刘震云的写作经验是不是要变得复杂和绕,而是要变得特别简单。得对世界有新的发现,说的是不同的话。书中的人物,是自己的知心朋友,说的是知心话。

作为记者,要采访名家,而且是一群大作家,如果没有丰厚的学养,没读过他们大量的文学作品,就无法跟他们对话。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舒晋瑜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细致关注到毕老师笔下“母亲”的裤缝。她以《平原》红粉出嫁时父亲的心理活动的感受,引出了毕飞宇一段形象的妙论:我在使用语言的时候有一个体会,让它从身子骨上过一遍,一看,二慢,三通过,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行驶在正确的道理上,而不会成为一堆废铁。当她指出麦家保持通俗小说的文学性时,引出了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我的人物不是扁平的,而是有强大的内心,细腻的情感,曲折的命运。正因他塑造了新颖别致的中国文学大家族里没有的人物,所以被文学界关注。同样毕飞宇认为真正的宏大是留在人物的内部。王蒙的“我就是把《红楼梦》还原成生活,研究它、分析它,打人是怎么打法,喝酒是怎么喝法,是如何说笑,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像是参与了当时的盛况一样。这种心情,有一种把书本上的东西还原成生活的生动亲切的感觉,又包含着无尽的内蕴。”

她从苏童作品中有比较充分的童年生活,挖出了苏童的创作秘笈:对事物的敏感。

她从柳建伟爱读书,挖出了他的长篇小说结构是从哪学来的:从经典小说的人物关系图谱入手,配上事件和情节流程,才能看出大作品的构成密码。

她通过不少再版修订图书的比较,引出了莫言的心里话:修订的东西总是有点不真实,不如当时的原生态。

让我最感动的是她问徐贵祥是在什么情况下获知小说获奖的,徐贵祥回答:得奖后,他茫然地回到家,母亲问他茅盾文学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是中国文学最高奖,他母亲忐忑不安,嘀咕说,“你也没上过大学,也没有读过多少书,你怎么就获得这么大的奖呢,你可别惹什么乱子啊!”徐贵祥到凤凰山公墓看编辑高贤均,下山的路上泣不成声。这样情真意切的细节,我想如果采访者没有被采访者高度信赖,是不会说出来的。

舒晋瑜不单纯是问被访者的创作问题,还单刀直入,抓住敏感问题,问得巧妙,如说到周大新的长篇小说《预警》和其它的官场小说比较起来还是有些不过瘾,周老师回答,对恶和丑的展示不是他写作的目的,他还想写出让人感觉到温暖和美的东西,让人对我们的未来不生出绝望来。周大新中年失子,不少记者或朋友都要回避,她却巧妙提问他《安魂》获奖那天提前离会,使周大新真实的心理得以表达:我那天心里难受,自己写的书自己不敢再看,别人一提就会勾起我的很多回忆。

她不盲从,直率地指出贾平凹作品中人物多,两张片贴不到一起,这也正是我阅读时疑惑的问题,我想也代表了很多读者的想法,特别是最近他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山本》,对秦岭的大量植物的插入,虽有助于完成麻县长的人物塑造,但仍让人感觉小说有些溢出体外的感觉。而贾平凹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我想引起读者去思考,有所思考了,就不至于觉得突兀。散漫些读,可以思量更多的东西。

评委胡平说,一定要了解中国才能成为大作家。获奖作品大多都有厚重感。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可或缺。人的命运不可或缺。说是评奖标准,莫如说是创作者的点金石。

她问雷达获奖作品是否可以代表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水平时,雷达说综合地看,基本上反映了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水平。好作品首先就要了解它的作品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含和宽广的程度、人性的深度,思想的高度,要看精神资源是否丰厚,折射的文化精神及其人性蕴含,以及文本的创新程度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它不应是在封闭之中的自我认可,而是参照古今中外的文学标准所得出的现实结论。

她问孟繁华,针对公开评委投票的形式好吗?孟繁华回答公开或匿名都各有利弊。公开的好处是没有秘密,评委的趣味、标准一览无余,但同时也得罪人。评委王春林的回答更有趣,并不是所有的参选作品,我们全都进行通读。有些比较差劲的作品,你根本就不需要从头读到尾。对于其中一些作品,评委之间因为认识的不一致,也会产生比较激烈的争议,有时甚至会达到面红耳赤的地步。说的都是大实话,也许正是这些大实话,才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此书访谈兼具预告片与回顾展的双重属性,睿智坦诚、嗅觉灵敏的提问者抓住时机、见缝插针、步步为营,我们透过文字亦辨识出众作家眉飞色舞、侃侃而谈的身影,在唇齿碰撞间,作家即时的创作动向与拟定的书写计划不再是秘而不宣的灰皮书。从这里,读者不仅了解到作家的工作习惯,而且意识到习惯对作家的重要作用:它喻示着作家以何种方式积累自己的写作经验,并慢慢形成他的创造力之井——就是海明威所谓的作家“元气”。我们喜欢作家访谈,某种程度上说,是想窥探作家的隐私、八卦,乃至他们成功的秘诀,想求得一种在他的作品中无法得到的私人信息。纳博科夫曾说,我的小说很少机会给我表达我的私见,所以才偶尔接受那些聪明的来访者的一大堆提问。我们总觉得作家的访谈可以暴露出他们或迷人或好玩的另一面,也许有某种写作或者生活上的怪癖。比如喜欢看动画片的凌力。中风后,生怕再发生意外,就把小说后面该怎么结局写好了的宗璞。爱画画的余小惠。到目前为止,也不会用电脑上网,收发邮件的柳建伟。

读到作者问宗璞老师她理想的生活状态时,宗老师的回答,“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烟一席云,这是我理想的生活时”,书中,这样有趣的细节亦不少。

读到她写迟子建,“在她大气凝重的文字背后,始终暗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就像她灿烂的笑容深处,流淌着隐忍的悲凉”,我眼角酸酸的,好像看到了两个互相欣赏的同性惺惺相惜的哀矜。

全书访谈质量很高,准备工作充分,所拟问题既有调研精神又照顾读者兴趣。受访作家、评论家40名,遍布全国各地,横跨三十多年。采访的主要内容是作家的作息时间、写作方式、生活经历,以及曾经发表和报废的作品,还有对获奖经过的多角度追忆。同时,采访内容有个大致相似的框架,这就使稿件能非常鲜明地揭示作家之间差别,使读者能清晰认识到作家的创造力与其作品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创造力如何影响到他们生活的相关细节。

我认为该书比《巴黎评论》做得还好的是每届茅奖,都附评奖委员会名单、获奖篇目、获奖作家访谈、评委访谈,还有采访手记,采访中作者中肯点石成金的评述……总之全书内容丰厚、信息量大,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足可谓“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文化含量的对话行为之一”。

九届茅奖,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国作家的成长史。

如果你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青年,人生之路茫然失措时,我建议你读读此书,也许你会从作家的创作道路上,去确认你人生的路该怎么走。

如果你是一位研究中国文学史的,我建议你读此书,你会发现三十多年的文学精神基本都在此书中有所体现。

如果你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建议你读此书,你会了解作家与编辑是什么关系,了解他们的亲人朋友是如何走进他们的书里,成为文学人物的。

如果你是一位作家,我隆重向你推荐此书,你会发现所有的创作魔法都在此处。

不说了,打住,好像是给此书拉客,其实,我跟作者舒晋瑜老师不曾谋面,亦无深交,谓书质说话。

猜你喜欢
作家创作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创作谈:没有一个沉默者是真的沉默
Jazz
作家潞潞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消闲(创作谈)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