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园散文的“理性化”倾向

2019-11-14 15:54孙淑芹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理性化底层散文

■侯 悦 孙淑芹 /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在中国浩如星海的文学长河之中,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从殷商时期便开始萌芽。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汉大赋,从唐宋八大家散文到元明清各流派大家散文,从二三十年代的杂文、小品文再到九十年代的学者散文,中国散文的发展可谓千古不衰,灿烂辉煌。九十年代的学者散文,以其学者的睿智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赵园就是一位学者型作家,她身兼学者与散文作家双重身份,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同时,也从事着一定的文学创作。知名学者孙郁曾说过:“赵园的吸引读者,首先是她的那种理性直觉,那种冷峻、沉郁的精神个性。读其文章,可以分享到一种诗化哲学的快感。”赵园的散文沉静淑婉,落墨有情,寄予着一位学者与文人的思考,如同一颗璀璨的辰星照亮在学者散文的上空。本文将从人文胜迹中的生命关怀、浮华尘世中的理性思索、凄廖暮年中的温情关照,来探究赵园散文创作的“理性化”倾向。

一、人文胜迹中的生命关怀

赵园畅游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写下了《三进湘西》《黄河悠久之旅》《走过赣南》《雨中过居庸关》《重游日月潭》《访岱》等经典散文。她所看到的不只是简单的自然风景、历史遗迹,而是在自然风光与历史建筑中,激起生命的回响,反观底层人物的历史命运,饱含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在《雨中过居庸关》中,作者看到了古长城的断壁残垣,触动了她深沉的思绪。作者没有单纯地将历史悠久的古长城当做诗意的审美对象,而是透过斑驳的历史遗痕联想到古人修筑长城之艰难。对古代底层劳动人民的命运,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在《访岱》一文中,作者虽是记录攀登泰山的见闻,但也寄予了她对当今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她写道:“看那批挑伕精瘦的身板,肩上的肉垫,你自然相信,他们才是这山上真正古老、不徒几十年且历几千年未变的东西。我却不能如沈从文似的庄严地想到‘历史’,只感得一种残忍意味。”挑山工劳动艰苦,却收入微薄,还要遭受商业团体的挤压和盘剥,并无力抗争延续千年的历史命运。深切而又质朴的文字中,渗透着作者对改变底层劳动人民悲苦命运的无力与无奈,略带悲怆苍凉的忧患意识,体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与民间立场,充盈着浓郁的人道主义情怀。作者在《黄河悠久之旅》中写道嘶哑喊唱的卖艺农民,“粗糙的手与脚,并无悲戚之色,只在伸直了脖子努力地唱。我宁愿相信这些农民如今已在‘富起来’。他们为历史负载太多,却无所知觉。这有点残酷。”这些小人物为时代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却在时代的洪流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依旧过着最贫瘠的生活,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赵园在这里为弱势群体发出同情之声,蕴含着她关怀众生的博大情怀。

一位作家的真正使命,是以敏锐的目光和悲悯的情怀,去发现社会发展进程中暗藏的问题,从而使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赵园的游记散文就蕴含着作者对“以生命为抵押的苦役犯”、“身板精瘦的挑伕”和“嘶哑喊唱的卖艺农民”等许许多多底层人物生存困境的关注。这些散文大多写于九十年代末,此时正处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这些小人物占据着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在这一时代大潮中,他们无法依靠知识改变命运,又不受主流关注,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过着精神与物质双重贫瘠的底层生活。作者由人文胜迹来怀人忆旧,并不热衷于歌颂少数的时代精英,而是透过底层民众的生存挣扎,挖掘社会发展背后的隐忧,以批判和反思的心态审视时代和人性。作者面对底层人物的生存挣扎,没有用一种戏谑的心态去赏玩他们的生存苦难,而是以理解和平等的姿态,发自内心地同情与悲悯,希望唤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作者对底层人物的悲悯意识,体现出作者对中国社会底层人物坦诚而深切的人文关怀。

二、浮华尘世中的理性思索

赵园不同于男性作家在散文中追求大叙事,大主题,而是充分利用女性作家的细腻,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写下独特感悟。赵园的散文大多是以“独语”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命感悟与灵魂挣扎,她不取悦于“他者”,也无需听众,更不希望被打扰。在她的散文中,随处可见作者对苦乐交加的人生富有哲理的思索。赵园散文的题目就是一个个深邃的哲学命题:《代价》《遇合》《经验》《示众》《另类》《内外》……这些富于哲理气息的题目,有一种智性的挥洒。在赵园的散文里,随处可见的是对生命、智慧、人生感悟的达观思辨。

比如作者对于“自杀”的体认,她在《夜话(之二)》一文中谈到:“人对于自身生命的支配的权利,最完全的,正是死的权利。”“自杀”这一概念,一直受到信仰、政治、世俗力量的一致否认。在我国,就连遭受病痛折磨、生不如死的患者,也没有选择死的权利。“自杀”成为千百年来一种生命的禁忌。作者对于“自杀”的认识不同于世俗的感性观念,而是发之于心,顺之于理,认为个体生命的自主选择应不受世俗观念的掣肘。对于名利,作者同样有着独到的认识,她在《十年回首》一文中写到:“这实在是一个制造‘名人’也易得虚名的时期……你有机会在各种场合,看出诸种‘名人病’。而兢兢于对‘名’的保有,则使得人生虚伪,且不说这是件何等累人的事!”赵园通过对追逐名利的现实否定,透露出知足淡泊的人生态度。对于名利,作者见解精辟,纯朴雅致的文字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辉。世事若棋,人生莫测。苦与乐只在人的一念之间,选择一种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也是一种善待自己的方式。她在《邂逅“学术”》中谈到人在面对得失时应该秉持的态度,她说:“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你只能满足于你所尽力获取了的。”在历经了无数的磨难与挫折之后, 作者已经能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洗礼。总之,作者在散文中的情感流露,真挚而深邃,从容而理智。无论是对生死的态度,还是对浮华尘世的思索。无论是对社会丑态的反思,还是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字里行间蕴涵着深沉博大的哲学意蕴。

赵园的散文创作,较之于“新学人散文”有其独到之处,她没有过分关注宏大叙事,而是在普通的生活琐事或者历史遗痕上提取平凡的诗意,充满着对人性、人情的思考,尽显沉着睿智、闲适淡雅的“名士风范”。作为一个凡俗人生中的过客,她活得充盈而理性,忆往昔,评今朝,说人谈事,信笔成书,营构出一种恬淡自然,闲适深邃的诗意境界。其境界之辽阔,之宏伟,之精深,与她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者在她的讲述中,可以学到她阅尽千帆之后的处世智慧,使心灵进行一次舒缓从容的诗意漫步,让人醉其中不知归路。

三、凄寥暮年中的温情关照

赵园对老年人生存境遇的温情眷顾,常常体现在她的散文创作之中,写下了《邻翁》《老人》《关于“老年”的笔记》《梦入天国》等经典散文。当作者看到这些老人惨遭子女的“冷遇”,或是重病之时被遗弃在医院的墙外,亦或是沦为都市街头的乞丐之时,感慨于人至暮年,无处依托的凄苦境遇,发出了“救救老人”的呐喊。同时,作者透过这些子女对老人的“冷遇”、“抛弃”与“利用”的现实呈现,激发出读者对人性中的“冷漠”与“自私”的审视与叩问,体现了作者的温情而理性的人文关怀和身为作家的社会使命。

在《邻翁》一文中,作者记录了一位孤独可怜的老人,他的子女将他丢弃在一间简陋的小房里,除了每天提供给他粗恶的饭食,几乎忘记他的存在。在生命的最后几日,老人重病咳血,他的子女并没有为其医治,也没有给他额外的关怀,最终凄廖而孤寂地死去。在《老人》一文中,作者记录了乡村老人流落在都市街头行乞的现象。那些皱纹纵横的脸上,写满了凄苦、惊惧与畏怯。作者在文中说:“我猜想其中的有些,是被其子女遗弃,另有些则是由其亲人弄进都市的,为了让他们以其老衰,为家庭作最后的‘贡献’。”赵园在《关于“老年”的笔记》一文中谈到“寿则多辱”,她认为这“辱”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让老人流落在都市的街头行乞。她在这篇散文中谈到:“正是有关家庭伦理的诗意描述,使社会轻松地放弃了应为老人承担的义务,于是老人成为供奉在‘发展’祭坛上的头一批牺牲。”作者笔下呈现的老人,进入暮年之时,没有得到来自社会与子女的物质保障与精神关怀,经营一生的尊严却要遭遇无情地践踏,激发出读者对于“人性”与“孝道”的理性自审。子女的“薄情寡恩”与养老制度的有待完善,共同促使这些老年人陷入“暮年危机”。

这些散文大多写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全力复苏的关键时期,社会养老制度还不健全,个体素质有待提高。在这一百废待兴的历史进程中,作者发现了隐藏在社会深层的现实问题。新世纪以来,社会养老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完善,个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虽然,社会保障与个体素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赵园的散文依旧具有绵韧的历史穿透力。时至今日,现代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赵园在散文中呈现出对“暮年危机”的关注,给她的散文赋予了宝贵的时代价值。同时,也为社会与个体敲响警钟。敬亲爱民,莫善于孝。身为子女应该以一颗仁爱之心奉养父母,给予父母物质保障的同时,更要给予父母心灵上的关怀,使父母享受到天伦之乐。社会也应该加强完善养老制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优良品德,使社会与个人共同承担起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共同建立起“老有所养”的美好家园。

四、结语

赵园的散文,蕴藏着深厚的古典哲学,尤其与道家思想在精神上达到了高度契合。她寄情自然,独抒性灵,在山川与历史中,游目骋怀,自在而行。她坦诚、率真,而又节制,看透生死、看破功名,不为形役,不为物累,努力寻求一种远离尘世纷扰的生命情调。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受道家思想濡染之后的典型表现。赵园的处世哲学对其散文文风产生了深刻影响。纵观赵园的创作,沉郁克制,冷静从容。她以敏锐关注着现实,以理性梳理着情感,以一支妙笔和一颗诚心,用诗化的语言将古典情怀与现代体悟完美融合,正如著名学者孙郁在《近代三十年的散文》中说所说:“赵园的文字就有五四气与明人小品味儿。她的清纯与悲悯交织着一个远远的苦梦,唱的是知识群落的夜曲。”这些跳跃在纸间的文字,启发读者对底层命运、自我价值、暮年危机进行哲学反思,滋润养护着每一个阅读者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赵园的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猜你喜欢
理性化底层散文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转型期农村人际交往理性化探析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能否迎来“春天”?
论人事管理程序化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
略论“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