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研究

2019-11-14 15:54崔秀明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华文华侨华人

■崔秀明/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主题,中国飞速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同各个国家的联系愈加紧密,多方面的交流日渐深入,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文,并形成一种热衷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新局面。中国的不断强大,也使得海外华人对祖籍国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华文教育则肩负着传承发扬中华文化及华夏价值观的重任。因此,重视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也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如何高效利用文化教学以达到促进语言教学及增强海外华人民族认同感,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华文教育及其文化教学定位

(一)华文教育的定位

华文教育生存环境比较特殊,存在于海外的多元文化环境,多方位和多角度的定位使得其在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受到阻碍或者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处于早期时代的华文教育实则为华侨教育,是专门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为其子女及其后代方便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华语交际语所创设的。在二战结束以后,海外华人社会受到诸多来自国际、国内的影响,其性质发生改变,这一重要改变也直接影响着华文教育的性质,并非以往单一的华侨教育。诸多学者对华文教育的定位都有所阐释。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华文教育既是一项关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它涉及政府与教育部门以及变化无常的国际关系,同时也是一门日益受到重视的独立学科,其科学定位日益清晰。

作为海外华侨华人进行汉民族语言文化传授方式的华文教育。人们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在海外生存发展的华人数量高达几千万,所以,有华人在的地方自然就会有华文教育的存在,早期的华文教育属于家庭式教育,一种原生态的教育形式。经历长期发展演变之后,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华侨华人大多不会说甚至听不懂华文。长此以往,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逐渐降低,直到今天,很多的海外华裔青少年普遍存在着“民族认同疲惫”,对于“华人”的身份抱有抵触心理,这也导致其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归根结底,还是缺少对其进行汉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因此,华文教育也肩负起了培养海外华侨华人学生民族文化素质和民族情感的重任。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之一的华文教育学科。对外汉语教学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既是第二语言教学则教学对象往往是零基础或是有短暂汉语学习经历的学习者,这些学习者通常缺乏汉语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教师需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文化因素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使得对外汉语教学目标、方法和教学侧重点与华文教学不完全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华文教育虽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重,但却同样是将汉语言教学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之一,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对外汉语教学和华文教育都必须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

(二)文化教学的定位

对于文化教学的内容,学术界通常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专门性文化知识。前两者是研究内容的直接组成部分,与汉语基础知识授课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而后者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后,开展的具有针对性的文化知识学习。无独有偶,赵贤洲先生也曾提出“有的从文化的性质角度出发,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若从文化类属的角度加以区分,又可分为信仰、习俗和建筑文化等;若从功能角度来看,则应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等等,不管哪种分法,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管怎么分类,文化范畴之间存在着交叉,但从华文教育的角度来看,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更为恰当”。现今华文教育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便是如何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学界主张提高文化教学在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加强交际文化的教学。华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是中国语言文化教育,而接受教育的对象是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子女,在教学当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不仅能让其追寻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源头,也能增强其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三、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目标

林国立先生(1994)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是外国人学习、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需要掌握的那种“文化”,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而设置华文教育的初衷,为的是能让海外华侨华人能够在掌握华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其相应的文化内涵,唤醒其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播海外。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目标,更加注重训练华侨华人在祖籍国和居住地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水平,实在其具有一定华文基础的前提下,将文化教学逐渐渗透到语言教学当中去,从而达到语言和文化同步传播的目的。作为华文教育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注定要有机结合在一起,绝不会是也绝不可能是单独存在、单独发展的两个方面,故不可以一直将文化授课作为一种“课程导入”来引入学习课堂。想要精通一门语言绝不仅仅光是掌握听、说读写等常用的知识技能就可以达到的,最为关键的是通过这些学习更好的领悟这门语言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单纯的进行汉语知识的讲授,华侨华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慢慢减弱,华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重实用性,从语言交际方面来讲,主要教授华侨华人语言基本技能的使用,从文化传播方面来讲,教授华侨华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应该如何使用华文基本技能,让华文学习者学会学以致用。所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将文化内容渗透到语言知识当中,多多汲取最新的学术性观点,厘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值得强调的是,语言是一座沟通人类情感和表情达意时需要的桥梁,同时语言也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载体,并无脱离文化的语言,前者是后者的核心和进步。

四、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

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它立足于跨文化交际背景,海外华侨华人在学习华文时,要注重学习华文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有助于其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熟练的进行交流,准确无误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内容应当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语言课堂中的文化因素教学和专门的文化课堂教学。

(一)语言课堂中的文化因素教学

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应在其中夹杂着有利于学习者理解语言知识的文化因素,以应用性的文化常识为主,目的是让学习者充分领悟语言知识背后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对于初级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而言,在选择内容时,应主要遵循整体性和对比性原则;对于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主要应遵循阶段性原则;在文化内容的引入上,应遵循实用性和适度性原则,在初级阶段的教材中这些原则也应有所体现;当然在初级阶段的文化教学,文化因素的引用上应与学习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初级阶段,华文学习者的华文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文化接受能力尚处于萌芽期,所以应主要教授其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在中级阶段的文化教学则应更加注重对于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学习,让学习者了解到汉语和本国语之间的差异,逐渐扩大文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此阶段更适宜教授关于中国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民族价值观念等内容。高级阶段的文化教学是立足于华侨华人没有了语言交际障碍这一前提,教学内容应更加注重华侨华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浅显易懂的交际文化向更深层次的文化理念递进,所教授内容应涵盖中国历史、文学、政治、经济、道德等多方面文化。

(二)专门的文化课堂教学

高级阶段的文化课堂教学应当涵盖中华文化的多个方面,系统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相统一。文化课的设置也不仅局限于单纯的课堂讲授,还应包括丰富的社会实践,这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开放式的文化教学,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并将理论付诸实践,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可以将文化内容分为两个大的框架,其一是中华古典文化,其二是中华当代文化,将历史与现实相统一。根据笔者对2017年海外华裔寻根之旅武术营(湖南师范大学营)的112位来自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各地的华裔青少年的关于中华文化的调查问卷显示,有八成的华裔青少年更加对于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感兴趣,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可以加大这方面文化内容的比重。中华当代文化则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华人社会群体能接受的大众文化,而非小众的亚文化,就像我们所倡导的民族共同语是汉语普通话而非某一地区的方言,我们在为华侨华人选择文化教学内容时,应当选择代表先进中国的当代文化,这样有利于树立华侨华人的民族自豪感,使其在情感上达到共鸣。

猜你喜欢
华文华侨华人
何为“华人”?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我的华侨老师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杭州特产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