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陆路交通工具的考古学观察

2019-11-14 15:54刘吉淼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驴车梦华骑驴

■刘吉淼/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一、宋代骑行

(一)骑马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共出现了21匹马。在宋代马是价值比较高的交通工具。《清明上河图》中骑马的人多是“士人”,他们头戴纶巾,身着长衫,有的还有马童。马匹有钱人家可以自养,“近北街曰楊樓街,東曰莊樓,今改作和樂樓,樓下乃賣馬市也。近北曰任店,今改作欣樂樓,對門馬鐺家羹店。”《东京梦华录·第二卷》。但是自养的费用较高,为了满足中上阶层的需要鞍马租借也时兴起来。在汴梁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出租马匹的商铺。“尋常出街市幹事,稍似路遠倦行,逐坊巷橋市,自有假賃鞍馬者,不過百錢。”《东京梦华录·第四卷》。《清明上河图》中的马匹全部是用来骑行,没有载货的马匹或马车。每匹马身上都配有马鞍马镫。在宋代对马的使用有着森严的等级。

“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翰林學士承旨李昉言:「準詔詳定車服制度,請升朝官許乘銀裝絳子鞍勒,六品以下不得鬧裝,其韉皆不得刺繡、金皮飾。餘官及工商庶人,許並乘烏漆素鞍,不得用狨毛暖坐。其藍黃絳子,非宮禁不得乘。士庶、軍校乘白皮韉勒者,悉禁斷。從之。”

在宋代墓葬壁画中我们也能窥见宋代地主阶层备马出行的场景,白沙一号宋墓甬道西壁绘备马出行图,靠墓门一侧有砖砌板门一扇,门后探出看门人半身。看门人右侧绘有二人一马,马鬃与马尾黑色,其余皮毛为浅黄色,背披鞍鞯,前后有攀胸后錯。马侧有二人,左者怀抱一黑色酒瓶,斜视看门人。右者手执一杆形物,面向看门人。

宋代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的用马数量和马的装饰材质、颜色要求森严。只有皇家或达官贵族才能在用马上装饰金银,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的马匹绝大多数是素装,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骑者的身份和宋朝马匹的稀缺。从而可知,马在一般市民的交通工具中并非主流。

(二)骑驴

在宋代骑驴已经相当普遍,在《清明上河图》中一共出现了46头驴,驴是主要的畜力。驴作为交通工具经济又耐劳,深受社会中下各阶层的喜欢。据《东京梦华录》第七卷:“遊人士庶,車馬萬數。妓女舊日多乘驢,宣、政間惟乘馬,披涼衫,將蓋頭背繫冠子上。少年狎客,往往隨後,亦跨馬輕衫小帽”。

“嘗上言:「使臣經過州縣,券料外妄自征需,以豐傔從,多索人驢,用遞行李。”《宋史·列傳第二十一》。由此可见骑驴短途出行还是长途出行已相当的普遍。

不仅社会下层的妓女骑驴,官府也在使者外出、入朝和行军中托运物资时把驴作为交通工具。

“帝得籌,樂少止,從官呼萬歲。群臣得籌則唱好,得籌者下馬稱謝。凡三籌畢,乃御殿召從臣飲。又有步擊者、乘驢騾擊者,時令供奉者朋戲以為樂云。”《宋史·志第七十四 禮二十四(軍禮)》。

士人隐士骑驴出行成了一种风尚,这和唐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代人喜欢骑马,宋代读书人和隐士更喜欢骑驴出行。

“士珸乘驢西亡,夜半盜奪驢去,徒步疾趨,遲明,抵武安酒家,語人曰:「我皇叔也。」”《宋史·列傳第六宗室四》

二、宋代车行

(一)牛车

宋代的牛车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得极清楚细致,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上层士人、官吏眷属的坐车;车身很庞大,车轮高出人头顶一大截;车篷如歇山式屋顶,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顶上覆盖着棕丝,篷顶也像房顶一样压有脊梁;车厢的四周有低矮的栏杆,栏杆内是门扉式的车輜,车门开在舆后,门上垂帘;车厢前后有宽阔的驭车座板和抵板。另一种牛车更为庞大,车身特别长,两侧以木板为轿,顶上用苇席作盖,车前舆后都有半圆形的车门,亦用苇席制成,门向下开启;车辕虽为独辀,但不是独辀车的结构,而像是用带权的小树做成的,辕身平直辕头向下弯勾,双权固定在车厢两侧的轸木上,这种牛车可能就是《东京梦华录》中所称的太平车或平头车,虽然庞大简陋,得要用三头牛拉,但是结实耐用,应是商贾百姓的客货两用车。

(二)驴车

在生产与生活中从事交通运输的畜力车还有驴车、骡车,尤以驴车为多。驴体形虽小,但耐力极强且性情温驯,食性粗、易饲养,可以从事骑乘、拉车、驮物、推磨等多项动,所以很受民间欢迎。用驴拉车可能始于宋代,宋代的驴车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最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双辕平板大车;另种是独轮车,这两种车都是靠人力握辕挽车,驴仅仅是拽拉而已。根据“车须由牲畜驾挽拽拉,人仅是握辔驾驭”的原则而论,这两种都不能算是完全的驴车。北宋的驴车虽然不正统,但驴拉车的方法很值得研究。拉车时用的不是轭或鬲,而是在脖子上套了一个有充填物的布轭套,拉车的軻绳就系在轭套上,这种软质布轭套称为“肩套”,是双辕车最完善的鞍套式系驾法开始出现的标志。

在宋代驴车已经成为下层劳动者的主要的载货工具。无论是长途贩卖还是短途的载运,在《清明上河图》中它的身影随处可见。

三、宋代轿行

宋代乘轿的人比唐代多。从北宋初年开始,舆轿流行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以至于有大臣上奏宋太宗,认为工商庶人都乘轿,不成体统。于是宋太宗规定“非品官不得乘暖轿”。暖轿即指轿顶使用布盖,四周饰有布帷的封闭型轿子,又称暗轿。但在民间,使用的轿子却越来越多。

南宋时期,轿子的使用数量超过了车,各级官员偏重于坐轿,很少乘车,因为轿比车要平稳,对于懒散成风的南宋官员来说,坐轿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官方加强了对于轿子等级的划分,同时取消了对车等级规定。这表明,宋朝上流社会已经把轿当成都市了首要的出行工具。

“工商庶人家乘檐子,或用四人八人”可以看出,宋初现实生活中有此类人等乘用檐子,且用以舁檐人数很多,达到四人或八人。而北宋因袭唐代用之制,宋神宗元丰时人高承所作《事物纪原》卷八云:“今大臣朝廷所崇敬而老疾则赐以肩舆,盖自开成之制也。”平民是不能乘用的,“民间毋得乘增子”。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臣僚上言“鼙骰之下,奔竟侈靡,有未革者。如民庶之家不得乘轿,今京城内暖轿,非命官至富民娼优丶下贱,遂以为常。前已提及,宋代富民阶层包括部分大商人有鉴于此,徽宗下诏:“非品官不得乘暖轿。”

“清明節,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各攜棗、炊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雛,謂之「門外土儀」。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四垂遮映。”《东京梦华录》第七卷。

《清明上河图》中多处出现轿子。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穿行在开封城里。在图画的一角,一行人由童仆蹦跳着开路,夫人坐轿,官人骑马,似乎从郊外归来,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安阳小南海宋代壁画墓西壁左侧为乘轿出行图,画面有四人,分别为两名轿夫,一名乘者和一名托盘侍从。侍从位于轿子后面,头戴无脚蹼头,着圆领窄袖长衫,长衫前摆束于腰间,下着窄裤,足登便鞋,右手上托一圆盘,盘内放一瓜棱罐,此人向左大步疾走状,轿子为黑色圆顶,有菱形窗。乘轿出行考古资料较少,从宋墓壁画而论,乘轿出行元素有轿子、轿夫、乘轿人和侍从,众人的行进朝向墓门。

四、结语

宋代交通工具相比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这原于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促使人们更频繁的交流贸易。在交流贸易中交通工具的作用便凸显出来。宋代陆路交通工具以畜力为主,其中驴的使用是最普遍。《清明上河图》中驴占畜力的46%、马占24.2%、牛占19.5%、骆驼占3.4%。宋代官僚地主出行乘坐轿子也比较普遍。《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8个轿子。宋代陆路交通方式的发达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驴车梦华骑驴
骑驴漫游记
领略宋朝极致生活美学——读《大宋梦华》
父子骑驴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临床研究
无题(1)
阿P卖菜
运草的驴车
铁匠已经打完最后的驴掌
毛驴的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