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下优秀家风的内生动力与价值导向

2019-11-14 15:54李思雅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家风总书记家庭

■李思雅/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诞生于乡村。但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乡村文化在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的大熔炉中逐渐“落后”,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优势和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打造中国美丽乡村,而家庭是乡村最基本的单位,在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性质的家庭文化,是促进个人成长、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团拜会上讲到:“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不仅是家庭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点。

一、优秀家风的价值内涵

“家风是家族成员长期恪守家训,坚守家规,通过家教而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也集中反映出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智慧以及维系家庭和家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它是每个家庭的重要象征,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础。优秀的家风是乡风文明的根基,在乡村中所建立的乡规明约是各个家庭优秀家风的统一整合,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代人。

二、优秀家风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内生动力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耕耘畜养绵延了上万年,乡村是一个以农业为底色并具有历史积淀的集合,是中国社会起源和发展的根基。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家不仅是我们的私人住宅,也是最小最小的国,家与国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家风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基点和支撑点,家风文化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一)以优秀家风的内联性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

家风具有强烈的内联作用,在这个以伦理本位作为村落凝聚的基础和纽带,在家庭和家族之中形成了一定的关系网络以及社会团结的基本单位,以伦理为本位的血缘亲疏观念使得乡民在日常生活中塑造了“波纹状”的社会交往体系。而优秀家风所具有的内联性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村社会成员拥有着同质的认知行为和行为选择,家风文化就像空气一般弥漫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虽然人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拉德克利夫-布朗曾指出:“文化的整体功能就是把个人团结到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即团结到群体的稳定体系中,这种体系决定和规制着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对物质环境的外部适应和个人群体之间的内部适应,从而使有秩序的社会生活成为可能。”优秀家风的内联性可以使得乡村中的人员拥有对本地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确保了乡村文化的基因可以在子孙后代中得以不断的传承,不仅在横向空间场域中得以传递,而且在纵向历史场域中得以延续。

(二)让优秀家风成为振兴乡村文化的风向标

特定的乡村文化是一定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共同情感归属,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大的背景下,要学会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乡村中找到与时代相契合与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文化。长久以来,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交通等一系列其他原因,文化的交流或传承无论受到怎样的阻碍,各地区的人们总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人文风景,深层次的挖掘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用乡村文化凝聚人力,重振各个地区的乡土精神,增强本地区村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重新树立村民的文化自信,也可以教育后代,了解国家发展历史,鼓舞人心,在这样的情形下,家风文化一直担负着乡村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任务,加强家风文化的传播,振兴乡村文化。

(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家庭是人生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为自己的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因此,父母应该把好的道德品质传递给孩子,把好的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古有司马光砸缸、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一系列故事展现出人的成长总是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对人们的成长是潜移默化的,个人是家庭教育,家庭涵养的结果,从而体现了家庭在人们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同志立足于中国国情,一直强调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就开始从事农村文化教育工作。新时代,农业问题依旧是党和国家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善更是农业问题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的乡村文化振兴理论不仅是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一脉相承。所以,加强家风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同时也使得乡村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得到大幅度提升,对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振兴乡村文化有巨大的裨益。

三、优秀家风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导向

(一)优秀家风引导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

振兴乡村文化不仅要优化村民的文化意识和审美理念,更要强化广大村民的家国情怀。有家庭就一定有家风,家风正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并决定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走向,而成千上万个家庭优秀的家风汇聚起来也在决定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社会的走向,所以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打开我们的历史,有无数古圣先贤,他们秉持着“家齐而后国治,正己始可修身”的信念,心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自觉的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感人肺腑的不朽诗篇。

家风是我们来的根,是我们去的魂。我们中国人经常说家国情怀,因为在中华民族的逻辑中,家庭和国家是不可分割的,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文化,就是因为家庭建设的好,我们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营造廉洁的党风和清朗的政风,我们应当一起同心筑起爱国爱家的精神力量。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例如,杨善洲、焦裕禄、谷文昌等一批从农村走出来的党的优秀干部,不仅自己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树立良好的家风,做家风的楷模,良好的家风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良好的家风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好的家风也是我们民族一块永久的丰碑。

(二)优秀家风引导乡村共走幸福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所,也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千家万户,促进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河南省信阳市按照全国妇联、省妇联有关的要求将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围绕移风易俗、热心公益、绿色环保、教子有方、爱岗敬业、清正廉洁、具有家国情怀、孝老爱亲等方面寻找最美家庭。在农村,在村和社区“妇女之家”设立“最美家庭工作室”,大力倡导家庭文明新风,有力促进家庭和睦、社区和美、社会和谐。信阳市息县白土店乡徐兰围孜村党支部书记王爱华为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王爱华积极倡导全村妇女投身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其为人公道正派,热诚待人,对贫困家庭、孤寡老人,定期走访,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在王爱华的模范带领下,徐兰围孜村村风文明,村容整洁,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引导本村村民共走幸福之路,在振兴乡村中,彰显“她力量”。

四、结语

在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和睦之气,可以使孩子健康成长,让老人颐养天年,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奠定我们优秀的人生底色,所以家风的可贵我们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因此以优秀的家风来丰富和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发挥优秀家风在振兴乡村文化中的内生动力,以优秀家风来引导乡村文化的发展走向,支撑起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大厦,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如此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风培养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团拜会上的讲话[Z].

②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Z].

③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功能与结构[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引自《礼记·大学》[Z].

⑤引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其二》[Z].

⑥引自苏轼《东坡集·赤壁赋》[Z].

⑦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话[Z].

猜你喜欢
家风总书记家庭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家庭“煮”夫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家风伴我成长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恋练有词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