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特色作文的序列训练研究

2019-11-14 15:54麻丽娟张丽华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二中学
长江丛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农村作文生活

■麻丽娟 刘 欣 张丽华/石家庄市行唐县第二中学

一、着眼农村生活,进行地域特色化写作

(一)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农村的人、事、景、物,建立作文题材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中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农村生活,并进行长期训练,最终内化成一种习惯和能力,是写作“农村初中特色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利用学生双休日和节假日回家时间,给学生布置观察日记,把学生原来无意识的生活经历转变为有意识的观察记录。刚开始,学生们觉得生活乏味,实在不知道写些什么。经过教师分析范文,提示指点,学生的眼睛一下子明亮起来,他们看到了纯粹、美好、有趣的乡村生活和淳朴、善良、热情的农人们,他们感官的触觉伸展至农村的方方面面,用他们稍显稚嫩的文笔,写出了一篇篇灵性十足的观察日记,一桢帧一幅幅拼接成广阔的农村生活画面,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的作文写作目标。

例文节选:

家乡的菜园是一个十分富有生机的地方。夏天,寂静了一冬一春的菜田显示出她无尽的魅力。地头,几架西红柿硕大饱满,红扑扑的脸蛋儿上露着几分青涩,她们将自己那触手般的蔓儿使劲儿向架上爬,似乎在比谁的个子大,但蔓儿长出青翠的带有绒毛的叶子,相互覆盖缠绕,分不出高低上下来,于是西红柿便害羞得将头埋进蔓儿中,再也不敢露出头来。

——《可爱的家乡》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引导,学生们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具备了从身边生活中取材的能力,他们写了大量的日记和随笔,积累了丰富新鲜的写作素材,然后选出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入选材料库(材料库的内容会随时补充)。有了写作素材,作文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再上作文课时,抓耳挠腮的少了,一挥而就的多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大大提高。

(二)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聚焦农村题材,开阔视野,深邃思想

顾宪成曾说,读书人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学生应该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不仅要脚踏实地,关注民生,还要把握大势,涵养家国胸怀。但是现在的农村中学,几乎都是寄宿制中学,学生两周回家一次,且农村中学硬件设施较为落后,学生无法及时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网络视频,对于世界风云、国家时事几乎一无所知。经过讨论研究,课题组决定从三方面入手,让学生跟进新闻时事,尤其要了解国家关于农村的政策法规,从而开拓眼界,拓展思维,做一个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的农村学生。

(1)教师每天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关注农村题材,择取精要,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放眼中国,放眼世界,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络,及时了解国家对农村的特别关注和大刀阔斧的改革。

(2)调动家庭的力量,让一些有条件有能力的的家长积攒一些关于农村的新闻事件或网络热点,列成条目,供学生放假回家时搜索浏览。以下是家长提炼的一些新闻热点词:

①脱贫攻坚

②精准扶贫

③城镇化进程

④空心村

⑤农村集体产权

⑥街景整治改造

(3)让学生根据老师和家长搜集的农村新闻,选取自己有兴趣的内容,借助网络搜索深度了解,再结合自己的见闻感受,写思索,论感受,从而深邃思想。

例文节选:

正月十七,我坐上校车返校上课,新的一年,又按部就班地拉开序幕。

所有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又在热切地盼望着下一个农历新年的到来。

“笑着迎接你,哭着送别”岁月的尽头,悲喜交加。

——《送别》

(4)通过上面几个环节,把农村改革的大形势、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学生的见闻感受建立联系,让学生知道国家的政策法规和自身生活息息相关,农村改革近在眼前,关乎自身。

虽然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而言,有种种的客观局限性,但这毕竟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要尽可能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指导学生了解天下大势,关注农村,这样才能把社会责任感浸润到创作中,拓宽作文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升华文章主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的机会。”

二、按照教学阶段和教学目标,由浅入深,进行系统化写作序列训练

天下文章虽多,但类型有限,为了短时高效地提升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课题组结合河大版教材写作实践和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课内优秀篇目为范本,以写作题材序列化训练为途径,进行系统性、渐进性的各种题材写作训练。

(1)建立步骤简约、极具操作性的系统化写作序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

七年级上学期——叙事系列(童话故事、回忆童年、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七年级下学期——写人系列(亲人、师生、朋友、邻里、陌生人、杰出人物)

八年级上学期——家园系列(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生存环境、故乡人事、文化习俗、家乡特产、家乡变化)

八年级下学期——状物系列(可爱的动植物、托物言志类)

写景系列(自然风光、游记)

读书系列(我和书的故事、读后感、书中人物、对书中战争的思考)

九年级上学期——特殊文体系列(散文诗、演讲辞、短剧剧本、新闻、书信、历史穿越、科幻想象)

九年级下学期——议论文体系列(一事一议、规范的议论文、对时政热点的思考、材料作文)

(2)教师根据“农村初中特色作文的序列训练”的阶段写作任务,结合农村生活,链接农村时事热点,提炼紧跟时代潮流的特色农村作文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感受,进行完整的作文写作。

例如:“勤为政者,贵在养民;善治国者,必先富民。对于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中国来说,中国富与农民富的关系更是相融共生。中国富是农民富的有力保障,农民富则是中国富的坚实基础。没有农民富的中国富,是不完全的富,是潜藏风险的富,是不可持续的富。正是基于这一深远的战略思考,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发出了时代的强音: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身为新时代的农家子弟,你其实正享受着国家富国强民政策的巨大福利,请自选角度,以“富裕”为话题,以小见大,展现农民生活的新变化。

——教师原创拟题

婶婶拿起一根鲜艳艳的胡萝卜条边吃边说:“咱自家种的胡萝卜就是好吃,又脆又甜,比水果还好吃呢!胡萝卜补肝明目,还有助于防止血管硬化,减少冠心病呢!”

“我看健康是次要的,不长肉才是你喜欢它的原因吧!”妈妈打趣道。

“是呀,是呀!多吃水果蔬菜,少油少盐少糖,才是我保持苗条身体的秘诀呢!”婶婶得意地说。婶婶今天穿的是修身的羊毛裙子,更显出身材的凹凸有致。如果单从背影看,不输给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呢!

大家边吃便聊,都感叹农村的日子越来越好,从吃不起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体现了我们国家由一穷二白到国富民强的巨大飞跃。习总书记说:“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这一代农村孩子,已经享受到国家富国强民政策的巨大福利了。

——学生作文摘选《年夜饭》

(3)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多种方式,及时评价学生习作,引导学生反复打磨习作,最后经过筛选择优点评,择取优秀作文归档。

郑国民教授说:“只有有效训练才能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写作主体通过大量的无数次的写作实践,在写作中失误,在写作中纠正错误。在反复的失误与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作文修改。自评提高学生品味推敲的能力;互评有益开拓视野,交流思想;而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则更能促进学生的反思,让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修改,在修改中精致语句,完善内容,提高写作能力。每次作文训练结束后,都选取优秀习作张贴表扬,让学生尝到写作的喜悦。学生作文能得到各方面的及时反馈,也更能让学生端正写作态度,激发其创作的积极性。最后择选优秀作文归档。

(4)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改进研究方法,力求阶梯式地提高。

一次作文训练是一个小的周期,一个学期的写作训练是一个大的写作周期。每个写作周期结束,对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讨论与总结,对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并作详细的记录。积累课题实施中的各种典型案例、教学设计,寻找不足,总结经验,并对下一个写作周期的训练计划进行改进,务求实现阶梯式的进步。

吕叔湘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通过初中阶段简单明确、长期有序的系统化写作训练,不仅完成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能力的要求,还让学生对不同题材的作文有了更清晰更深入透彻的了解,写作文变得得心应手;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地域特色化写作,尽量以农村生活为写作背景,展示当代农村风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朴素情感,还通过对国家惠农政策和农村新闻时事热点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近两年的农村初中特色作文的序列训练研究,无论是学生,还是我们课题组成员,都获益匪浅。

猜你喜欢
农村作文生活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