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

2019-11-14 15:54张红阳广州工商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英语水平英语专业英语课程

■张红阳/广州工商学院

一、调查背景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是高校非英语专业公共必修课,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关键席位。该课程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训练英语语言综合技能,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仍以讲授形式为主,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忽视了听说能力培养;不同专业使用相同的教材,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教师亦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兼顾语言技能讲授和文化素质教育。

随着全国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者们正努力完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个体差异逐渐受到重视。

(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近年来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不断推广,跨境电子商务等行业蓬勃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国内企业愈发重视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在语言知识之外,还需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开拓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素养。近几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开放了“一带一路”经济区。如此,实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改革,培养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跨文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曾俊秀,2018)。

这些要求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学生的配合、学校的支持,更需要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整体性变革。落实到实际当中,便是要充分了解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企业、社会的发展需求,打造更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理论依据

外语教学当中的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最早由Richteric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国际上普遍认可Hutchinson & Waters(1987)提出的需求分析框架,我国研究者将其引入并进一步与国内实情结合。束定芳(2004)将外语教学的需求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陈冰冰(2010)提出了对“个人需求”分析的四个更加具体的维度。

通过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需求分析,教师和学校能够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灵活地调整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完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

(二)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范围在广州工商学院之内。学院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针对全体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使用统一教材,采用统一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估。

调查选取范围为五个2018级非英语专业的班级:工商管理班(55人)+会计班(47人)+软件工程班(56人)+汽车电子班(42人)+国际贸易班(60人),共260人。调查将学生性别、专业和应试成绩纳入变量范围,参照需求分析理论,设计制作了一份《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状况调查表》,分类设置一系列开放式问题,采取匿名问卷形式,通过 “问卷星”网络调查问卷平台向学生发布,规定了一周的填写时间,最终回收率为100%。在整理问卷结果时,将每一个问题下学生的答案按内容类型分类,进行百分比制的统计归纳。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的认识

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进行英语水平等级自评。36%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于“初学者”阶段;29%的学生认为自己处在“中等”水平;只有6%的学生认为自己处在“优秀”水平。另有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是“零基础”;20%的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做不出判断。以上结果反映出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的认识普遍保守化、悲观化;总体而言,男生对自己的评判更低,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评判更低。少数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还缺乏认识。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找出目前英语学习中最大的困难。43%的学生认为最大的困难在英语听说方面;28%的学生认为音标、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不牢固;14%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能力差;9%的学生感觉整体上各方面都弱;而6%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没有弱项,只是整体有待提高。这个问题下的数据受专业和应试成绩影响较大。理工专业的学生普遍受语言基础知识制约,而文科专业的学生更希望提高特定的语言能力。应试成绩越好的学生,提出的困难越有针对性;而成绩弱的学生则认为很多方面都困难。

(二)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与动机

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自己现阶段最需要提高的语言技能是什么?” 29%的学生认为最需要提高口语沟通能力。25%的学生认为最需要提高的是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13%的学生最想提高翻译与写作技能,以应用于等级考试和工作当中。12%的学生最希望提高听力水平。9%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掌握更多更有效的英语学习技巧,希望在短时间内整体提升英语水平。8%的学生最想提升阅读能力。另有4%的学生想增加对欧美文化知识的了解。

第二个问题是“你学习英语最大的动机是什么?” 53%的学生是“为了找个好工作”。26%的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取得满意的四、六级成绩”。12%的学生是为了“不挂科/顺利毕业”。仅有6%的学生学英语主要是出于兴趣。另有3%的学生是为出国留学或移民做准备。从以上数据可明显看出,非英语专业学生学英语主要出于外部动机,现实目的性很强,将英语视为顺利完成学业、寻找满意工作、提升生活水平的重要工具;只有少数学生是出于内部动机,将学英语视为个人兴趣。

三、学生对课程教学的看法与要求

由于这部分要求学生尽量多且具体地发表观点,故答案数据的百分比并非总和100%,而是各类回复的单独比例。

首先,问卷收集了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看法。76%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死板、难度偏高、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语言应用关系不大。35%的学生认为课程时间不够,无法满足学习需求。32%的学生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考核形式单一,没涉及到听力、口语、文化等方面。67%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无法将英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问卷还收集了学生对教师和课堂教学的要求。46%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讲授模式单一、枯燥。52%的学生希望老师讲一些英语学习方法和技巧。36%的学生希望老师能更多关注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帮助基础弱的学生跟上进度;另一方面,18%的学生则表示课堂内容较简单,希望老师分配更复杂的学习任务。73%的学生希望老师能补充更多欧美文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62%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提供课外学习途径;38%的学生则希望老师更耐心地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对课程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首先,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的认识普遍保守、悲观化,缺乏语言能力自信,部分学生还缺少自我认识。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中添加“英语水平能力自测”环节,并可采取阶段性测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自评、自省,系统评测自身的语言能力水平。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适时鼓励,帮助学生竖立英语学习自信。

其次,学生学英语主要是出于目的性、工具型动机,对语言学习本身缺乏兴趣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增加课堂互动、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同时传授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习能动性。在课程考核上,可尝试多元化的测评方式,将传统卷面考核与视听说测评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对现有的教材和课程设置普遍不满。当前的教材的确内容单一、落后,与专业知识不挂钩。因此,除统一教材之外,可考虑根据专业需求增添辅助教材,并在课程内容中增加职业英语教学,重视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依据时代发展需求,课程内容还应增加欧美文化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在课外成立英语兴趣小组、英语社团等,定期举办英语角、英语演讲、戏剧、配音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沉浸在英语语言氛围中。

学生在语言能力和学习需求上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类型、层次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布置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还可成立英语学习疑难互助小组,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讨论、解决问题。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增添更多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最后,可利用校企合作模式,让企业作为“第三方”参与到课程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当中。一方面可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另一方面可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如此,既能增强教师实践能力,有助于教师根据企业需求完善英语课堂教学,又能让学生将语言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使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在职业当中的重要性。

五、结语

进入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既需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又需要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全新要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体制等方面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重新定位课程价值取向和变革方向,结合校本特色进行整体性变革,建立更加完善化、人性化、先进化、国际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探索有突破性的人才培养之路,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更好地推动外语教育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猜你喜欢
英语水平英语专业英语课程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To improve and rectify the tourism market
英语水平
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