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医德教育关系初探
——基于“徳医交融”教学实践的视角

2019-11-14 15:54广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医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交融

■关 心/广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医学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工作者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在医学院校中,发挥课程在通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功能,将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医学教育相融合,立足医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将“德医交融”理念贯穿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徳医交融”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所谓“德医交融”,是指道德观念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而“德医交融”教学模式,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是指在医学专业教育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医学专业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同向同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则是指二者之一。

医德养成是医学院校的重点关注问题,涉及到专业意识的引导、医生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高度的自觉自律。其学科理念基础是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它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而医德的养成与医务工作者在医学教育时期的教育有着密切、直接的联系。作为医学院校,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医学人才是根本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政理论课教育则是其实现的主要手段。然而,这一教学思路亦存在着困境。从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现状来看,思政课对医德教育的效果仍有不如人意之处。比如,我国的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专业培养,而忽视医德的养成;部分医学生轻视思政理论课的错误理念,使其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医技或获取更多的各种专业资格证书上,没能认识到思政课程对培养个人思想道德和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医学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对医学生医德的培养效果。因此,如何针对医学生的专业背景,对医学生进行有效的医德教育,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大学生“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讲话精神,是我们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也是“徳医交融”教学模式实施的目标和意义所在。下文从思政理论课教学角度,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二、“徳医交融”理念在医学院校“纲要”课程教学中的体现与结合

实现“徳医交融”的教学模式,是在“纲要”课程中培育医学生医德的重要途径。“纲要”课程应结合本学科特点,从课程内容中挖掘出与医学生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以大量的医德典范事迹为素材,通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理交融、情感内化的育人方式,对医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医德教育,使学生建立正确医德观,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

(一)将中国近现代史中医学人物爱国主义事例与医学生初心意识的教育相结合,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仁人志士为国奉献、报效祖国的民族复兴史。其中涌现出了众多献身医学、报效家国的医学人士。尽管他们对国家的功绩和贡献不同,但都有一颗执着、真诚的爱国之心。如著名心胸外科学家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回到祖国为开创国内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非典”斗士钟南山,拒绝国外医学机构的高薪挽留,怀揣“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钟南山语)的坚定信念,毅然回国报效,等等。医学界爱国人士不忘初心、为国奉献的精神品格,对培养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发挥着积极作用。医圣孙思邈云:“医者德为先”,“医无德者,不堪为医”。而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爱国是立德之源。“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 恪守医德……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医学生誓词,表明了医者的初心和使命,是救死扶伤、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是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家国情怀。医学人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医学生在医学道路上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奉献终身。

(二)将中国近现代史中医学人物为医学敬业奉献的精神与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现代无数中国人殚精竭力、努力奋斗,在自身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拼搏奋斗。当中也包括大量无私、敬业、奉献的医学人士。其中,有中国现代医学第一人的伍连德,不顾生命危险深入疫区,成功扑灭1910年东北肺鼠疫大流行,开启了近代中国的防疫事业的先河;有一生献身医学、追求真理的吴阶平,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紧密相连;有杏林馨香、终身行医至98岁高龄仍坚持在医疗第一线的胡佩兰,用她纫秋兰以为佩的一生实践了“只要我能动就要为人民服务”(胡佩兰语)的誓言。医学前辈们用他们一生敬业奉献的付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熏陶、培育着一代又一代医学生的医学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医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如果没有敬业奉献的精神、没有坚定的意志和责任使命感的驱动,是不可能耐得住枯燥和寂寞,经得起挫折和失败,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的。

(三)将中国近现代史中医学人物破立结合、推陈出新的传统与医学生的能力教育相结合,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医学是一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的学科,创新能力是医学生的必备能力。因此,加强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医科院校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而中国近现代医学界破立结合、推陈出新的优良传统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借鉴、促进作用。比如,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一生勇于创新,永不满足。他最先提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创下了成功切除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脏特大海绵状血管瘤和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世界纪录;从医69年未错一刀、被称为“当代医圣”的著名医学家、“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一生追求专业卓越、勇攀医学高峰。他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器官移植机构,率先开展器官移植研究。他开创了很多被称作“裘派”新的手术方法,改进的普通外科手术20多种。通过上述医学精神的学习和梳理,使学生视“创新”为医德之重要元素,切实提升自身能力。

(四)通过近现代医学人物的德医双馨的事迹与医学生医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医学生的高尚医德

医学的特点在于它的服务对象是人。救死扶伤的特殊性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医术精湛,而且要有崇高的医德。裘法祖院士一生著作等身,屡获殊荣。然而,他说他最看重的是国务院颁发的“医德风范终身奖”。他常对学生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纵观古今中外诸多医学名家,虽然他们的人生经历、事业成就不一而同,但是具有高尚医德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中国近现代史里,更是不乏德医双馨的医学名家。比如,被誉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的林巧稚,不仅医术高明,医德、医风更是有口皆碑。她用她的一生完美诠释了“医者仁心”这四个字的真正涵义。近现代医学人物的德医双馨的事迹,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仁爱之心与博爱情怀,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为医学生医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和感人的素材。

三、“徳医交融”模式在医学院校“纲要”课程的实施路径

对于如何使“德医交融”理念贯穿于“纲要”课程教学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和探讨。

(一)体验式学习与自主式学习相结合,形成 “德医交融”的导向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插入近现代爱国医学人物的爱国事迹和高尚品德的讲述,能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在教学形式上可开展体验式教学,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感悟中感动,在思考中行动,在“纲要”课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的医德教育渗透到医学生的心田。

同时,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可以围绕“德医交融”主题设置的题目,如 “从传统文化(或现代化)视野看近代中国医学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及反思”、“近代中国的医学救国思潮”等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这种形式不仅加强了师生互动,也使学生在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得到锻炼,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课外实践和校史校情教育结合,推进“德医交融”内化于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主动思考、切身体会,使医德教育内化于心,是实践教学功能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徳医交融”为主题,以近现代医学界优秀人物、事迹等为题材,在学生中组织开展历史微电影拍摄活动。学生通过拍摄我国爱国医学人物如林巧稚、伍连德、宋梧生等人物的微电影,通过亲身演绎去再现历史场景和人物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高尚品格与爱国情操,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内化为报效祖国、献身医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高尚道德情操。

同时,丰富的校史资源,也为在“纲要”课程中进行医德教育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泉。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学生对于本校校园有着深厚的依恋感、亲切感、认同感和荣誉感。我们在教学中以“校园中的近现代史”为主题,以本校建校以来涌现出来的大批德医双馨的优秀医学人士,如宋鸿基、叶培等人的优秀事迹为素材,让学生通过感受他们热爱祖国和医学报国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真切地感悟医学使命的神圣。因此,将校史校情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不仅增强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和传承本校的优秀传统,实现“德”与“医”的有效结合,对他们的人生道路产生深刻影响。

综上所述,“纲要”课教师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树立全新理念,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贯穿医学生学习全过程,在课堂学习和实践环节打通道德修养与医学教育的路径;教师通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理交融、情感内化的育人方式,最终使学生建立正确医德观:初心与爱国、奉献与敬业,推陈出新,德医双馨,让医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汲取精神源泉,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进而自觉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成为德才兼备、德为医先的大医精诚之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也为未来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初步的探索,即“德医交融”教学模式在“纲要”课程中如何运用,在推动医学院校公共课教育工作的总体质量、提升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质量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医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交融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真美
集聚思想碰撞推进文化交融与发展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交融的独特优雅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