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教育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

2019-11-14 15:54刘诗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实训德国职业

■刘诗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在新常态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面临不断变化的行业环境与教育背景,因此高职院校急需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而在这里面,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本文借鉴德国双元制实践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特色来提出一些建议。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不强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但在这之前,在高职院校中酒店管理专业任课教师的门槛都是高学历、高职称要求,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入职。同时,在职高校教师有较大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因此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真正进入企业进行脱岗锻炼。

(二)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不适应

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中,确实按照一定的比例融入了实践教学,比如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专业英语、酒店服务礼仪等,但这些课程在进行实践教学中通常采用情景模拟训练或者单纯技能强化训练,而学生更多需要的是真实的企业生产全过程操作经验。因此,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真正的岗位实际操作还有些不符。

(三)学生思想存在误差,缺乏实践动力

学习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思想上的误差,他们认为自己学习的是酒店管理,日后从事的工作应该是酒店的管理工作,对做基层服务表示不屑,因此,在进行基础实践训练的时候,不愿意去做、去练习,甚至存在懒惰的心理,不主动去配合学习。

(四)校企合作项目未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采用的是“2+1”或“2.5+0.5”的模式,学生在最后实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安排到一些“廉价劳动力”“可有可无”的基层服务岗位上,在这样的实践岗位上,学生长期会很容易反感、很难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导致最后实习结束就转行。

二、基于德国双元制实践教育的启示

(一)构建三个模块体系,做好协同育人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培训。接受“双元制”的学生,一方面要在学校接受专业的理论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要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和培养任务,做好协同育人,课程以实践为主,划分为学校课程、校企课程和企业课程三个模块的体系来分别实施。

我国目前学生主要实践实训的主体场所还是在学校,且可分配的课时较短。但可以考虑每年寒暑期集中抽调学时,到酒店参与实习实践。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快认识到自身专业知识上的欠缺,认知行业,从而在校期间也会更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弥补,毕业后能快速融入企业;企业也能在旺季解决临时用工难问题,并发掘培养一批适合自己的后备干部。

(二)丰富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学校作为“双元制”中重要的另“一元”,承担了在理论上进行合理培训的任务,而理论课程以适应实践需要为主要目标。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企业经验相对丰富,要成为应用性大学的教授,至少有5年的企业工作经验。教师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工艺、企业管理模式,能够按照企业所需职业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又能拓展到相关知识领域。

我国高职院教师必须学强化职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来提升自我,积极参与企业行业活动,不断丰富社会职业经历和经验,从而丰富课堂的理论、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的效果。这也是“职教二十条”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三)学习以行动为导向为主的教学方法,鼓励实施小班教学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则是德国职业育的重点。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能力发展,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和学习过程相统一,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教师不是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循序渐进地讲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德国职业教育还对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得心应手,如 “案例研究法”等,也有“小组画图”、 “游戏法”、“知识竞猜”等等,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职业能力。

因此,针对高职院与本科、专科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一定要抛开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德国教学方法的核心,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完成项目任务的主动性。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最后真正把教师目标、学生目标、考试目标这三者结合在一起。重要的是,学习德国推行小班教学,这样才能推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上述教学方法。

(四)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启动“1+X”试点工作

实践教学的考核是实践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只有对实践的内容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才能寻找实践中的不足,及时的进行改正,以便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的认定及证书的发放由各行业协会来负责。学生要经历两次重大的考试,即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两次考试都是由行业出题, 全国统一考试。正常毕业的学生可以获得由国家工商会颁发的技能证书和由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这种真正的教考分离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 使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保障。

而国内职业教育的企业实践部分很少对学生进行考试,即使部分实践性考试也是由校内教师来主导评判,企业对学生的主导力有限。因此建议,实践教学部分的考试以企业对应工种的最新标准考核,并由企业评定结果,使我们学生毕业即等效达到其工种任职要求。与企业行业紧密深度合作,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试点工作。

(五)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共享校企实训资源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国内很多高职院校都加大了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了一批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校内实践基地,某些高校还开设了自己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酒店。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承担了大量教学实践的任务,特别是跨企业培训中心利用实训场地资源更是接待大量学徒的培训,为各个企业培养人才。因此,学校可以和企业、行业共享资源。一方面利用节假日对外出租校内优质的实训场地,发挥培训功能;另一方面,本着节约的原则,弥补学校教学实践资源的不足,选择性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当地行业中某个实训场地进行短期实践学习。

(六)延伸职业咨询与辅导,提升职业认同感

德国各州文教明确规定,职业咨询与辅导是从中小学开始实施并延伸到学生进入职业教育、高校学习及职业岗位的全过程。这样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导向,并做到多方参与,使学生清晰认识自身兴趣、能力、潜力和愿望,努力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职业选择。

在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实习成就感低、对职业认同感差的现象,导致专业人才在最后实习就业的过程中存在大力人才流失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在职业咨询与辅导方面要学会全过程贯穿,如工学结合一体化,提前适应酒店工作;重视气氛的营造,传递行业信息;健全完善实习指导等,打破目前仅仅依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这些单一课程来提升职业认同感的措施。

猜你喜欢
实训德国职业
赛教融合下高职大数据专业实训平台自主建设探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在德国喝啤酒
职业写作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梦梦”“娇庆”德国行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