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的方法论及其现代价值

2019-11-14 15:54裴泽慧中国传媒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资本论方法论

■裴泽慧/中国传媒大学

一、《资本论》方法论论述

(一)马克思在第一层次的方法论论述

(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贯穿了《资本论》的所有写作过程和分析过程,其中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好体现。首先以商品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商品生产者生产出使用价值,但只能通过消费者才能获得价值;而消费者希望获得使用价值却无法自己获得,因此构成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同时获得的矛盾。其次,马克思讲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具体劳动只能通过特定具体的形式转化为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人类劳动转化成为价值。这对关系促使了另一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在这些矛盾运动下,商品拜物教产生,揭露了物的拟人化与人的物化的矛盾。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生产者即无产阶级无法获得他们的劳动成果,而所生产的物质商品成为了大家需要的东西,逐渐地,劳动者失去了对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控制权,商品转而主导着劳动者。随着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出现了商品和货币的矛盾,所有商品的内在矛盾都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二至第六篇又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第二卷中,马克思的论述重点为实现剩余价值,分析了生产剩余价值与实现剩余价值的矛盾。第三卷中,以剩余价值分配为中心,马克思探究了资产阶级以及每个剥削集团为掠夺剩余价值与整个工人阶级产生的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将生产力分为三个层次,逐渐深化。首先,“最原始、基本的意义上,生产力是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变成了工人本身”。第二层次是对人和物的分析,即“劳动过程的简单分析: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第三层次为对现实的分析,从结果对形成商品的一切要素进行完整分析。

《资本论》的全部书写过程还透露着这一思想:历史上的所有事件的发生根因是物质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它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例如,马克思通过对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英国的调查分析后,揭示出了资产阶级经济的运行方式、发展的经济规律、资产阶级的贪婪性。但是,他并不主张将这些归罪于诸如道德、正义、公平理念的缺失等主观因素,他也不主张将责任归于某些身处资产阶级的个人身上。这些都印证了马克思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理念。

(二)马克思在第二、三层次的方法论论述

(1)一般科学方法的使用。在第二层次内,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运用到的一般科学方法有逻辑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等等,本文主要分析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叙述下的抽象,就是理论上、思维上、理性认识下的总和。

在第一卷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这一抽象又庞大的概念下定义,随后,又通过引入价值形式的概念,形成了一般等价物的概念,进而引出货币的定义。货币作为一个固定的、有现实对象的存在,在思维中比商品就具体了一些。而货币可以购买劳动力,进而引出了资本的概念,环环相扣,在思考过程中,逐渐地把具体的规定加入,最后综合成思维里的具体。另外,在从叙述商品上升为叙述货币、从货币上升为资本、从剩余价值转为叙述利润等等概念时,都多次应用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2) 具体科学方法的使用。在第三层次内,马克思运用的具体科学方法也有很多,有数学方法、模型法、归纳演绎法、图表法等等,本文简要分析数学方法。

《资本论》中每一次新概念的提出都有着对相关数量关系的论证。在探究剩余价值率时,马克思指出:“为此,这里要运用数学上的一条定律,就是数学上运算变量和常量的定律,即运算常量同变量相加减的定律”。另外,马克思在论述各种专有概念时,都借用了数学的公式方法,得出了利润率公式、商品价格公式等等。在资本关系中,有些经济数量难以用文字来具体解释并复杂难懂,但是运用数学方法就可以使问题简单明了、方便理解。

二、《资本论》方法论的现代价值

(一)为认识理解当代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提供方法道路

在国际上,信息化社会令整个世界较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也产生了许多新特点和新现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甚至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另外,资本主义国家们普遍致力于改善劳资矛盾,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以缓和阶级阶层矛盾,无产阶级较之前的数量有所增加,且地位有所提高,工会成为了制约国家政治的一大重要因素。从经济角度看,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管控的有所加强,许多国家纷纷拥有国有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加入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部分因素。这些新变化令不少中国、国外学者都迸发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态度。

而面对这些新变化和新现象,中国需要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提供方向,以便全面真实地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运用《资本论》的方法论体系,特别是哲学层面的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社会存在所依赖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变化,私有制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矛盾引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问题依旧是资本社会的难症。因此,所有新变化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只是其自我调整的结果。

在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里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外国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我国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发生变化等新现象。良好地认识、总结出这些新变化的总体情况、特点、本质,以便于解决和可持续发展,是国家领导人和各位学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

在现当代,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高,但是政治经济学的话语权仍掌握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中国政治经济学,比较于西方经济学,存在着“话语不足”的现象。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商品研究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再发展到了如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经济部分,展现出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其形成和建设过程中都离不开运用《资本论》中的方法论,尤其是在哲学层面上。2013年-2016年,中央政治局三次的集体学习都与唯物辩证法紧紧相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篇文章,申明了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对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而在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充满了辩证法的方法论,当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改革方法时,他不仅表示要进行顶层设计,还主张我们的改革应该摸着石头过河;他不仅提出了全面推广的要求,又强调要各项重点突破;既提倡改革要大胆,又再次说明改革要有稳健的步子;习书记强调实施改革方案的速度性,更加注重改革方案的实施质量。所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都富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四个伟大”内在关系,也有着唯物辩证法的影响,这四个伟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正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持久运动的观点。另外,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这一命题,也是在以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指导,根据我国出现的新情况、新发展,作出的正确判断。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资本论方法论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佛阁:米拉日巴、诗与方法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运用哲学思想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在国际语境下进行孔子学院比较研究的方法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