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梦价值维度与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互动研究

2019-11-14 15:54阿俊蓉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维度功能传统

■曹 丹 阿俊蓉/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我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因此,我们必须以世界格局,深刻体悟中国梦的精髓,科学审视自我发展,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在实现“梦”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别具一格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其真实传承,助力中国发展根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中国梦”三个价值维度对地区传文化的指导意义

(一)人本价值维度:促进人自由和全面发展,树立和而不同理念

“中国梦”的人本价值维度是“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这个主体立场与《共产党宣言》中“促进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同宗同源,表现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一价值选择是“一切为了人民”,让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尊重每个人自主选择。

“中国梦”的人本价值维度为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规定了目标,地区传统文化是诠释和解读“中国梦”的载体,利用好其功能要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之上,把这种价值选择作为导向,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热爱。同时,正因为内容各异的地方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五光十色,它保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海南百川”的气质和“各美其美”的内容,因此,保证学生所需的题中之义就是要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使得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二)文化传承维度: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培养开放心态

“中国梦”的文化传承维度是“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3],做到“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4]这种价值选择是世界眼光和本土立场的有机结合。用通俗的“中国梦”开启国际沟通与对话,反应了中国对内话语体系与对外话语体系的对接与统一,显示出我们应对国际交流的勇气与决心。

中国梦的文化传承维度为地区传统文化的“双创工作”提供了方法,中华文明,泱泱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育文化自信之根,地区传统文化补中华文化之叶。地区传统文化应本着“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的立场,不仅要维持好自身优势特色,也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用“终身学习”的本色、“开放包容”的心态致力于优化地区发展,实现中华文化更大的发展与繁荣,促进自身的永续传承。

(三)实践维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

“中国梦”的实践维度是“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都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5],“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6]”来定位,这样的价值标是知行合一的完美体现,既肯定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又要求经受实践的检验,实现内外和谐。

中国梦实践维度为地区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提供评判标准,地区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认知提供素材,拓展他们的生活平台,但是面对丰富的内容,如何深挖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养,不是众说纷纭、行无归一,而是内在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作用,在其互动共进中展现文化自信与民族素养。

二、解析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地区传统文化服务本地院校学生,学好、用好地方传统文化体现学生对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解析地区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对“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地方传统文化的创新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新时代,地区传统文化的相关现状

1、学生缺乏认知

为掌握大学生对地区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我们以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00 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共发放 1000份,收回 925 份,有效856份,有效率 92.5%。首先,关于大学生地区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显示,70.5%的人认为有一定的了解;1.1%的人认为很了解;28.4% 的人认为完全不了解。其次,关于大学生对地区传统文化态度的问题显示:84.3% 的人为肯定,9.8% 为无所谓;5.9%的人为否定。最后,关于思政课加入地区传统文化态度的问题显示:33.6%的人认为感兴趣;24.6%的人认为与自己无关;41.8%的人认为课程安排了就会学。从问卷统计结果得出,虽然大部分学生对地区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也持肯定态度,但是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加入地区传统文化内容感兴趣;这就必然导致地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会一定程度的缺失。

2、院校组织教学缺乏力度

根据对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大一100%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国学经典诵读课;对语文教研室、思政教研室共计17名教师的访谈中得出,涉及地区传统文化内容教学的老师为9名。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普及覆盖面广,接受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的程度浅;这就必然导致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也佐证院校在教学组织方面有待改善。

3、内容供给缺乏内涵式发展

目前,地区传统文化内容供给层面主要面临丰富的资源并没有有计划的转为教育教学资源;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不是在节庆时搞一场诵读会、看一次演出、做一次讲座、开展一次经验交流等,也不是开设几门课程就此作罢,这样的做法有形式大于内容的嫌疑,也会在不充分的安排中偏离教育目标。针对地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地位,地区、院校间应加强合作,充分借助网络与移动平台,共享共建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同频,助力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扩大对学生的教育范围。

(二)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1、夯实理论基础,正确理解“中国梦”实质

地方传统文化是特定区域内人文、习俗、传统等文明的综合表达。从本文调研的角度来讲,高职院校有服务地方发展的职能,担负传承地区文化的使命,这样的特征决定利用地方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服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教育基本规律。因此,夯实教师与学生的理论基础,是提升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既可以使教师丰富知识构架,又可以使学生认知提升,二者可以在汲取地区传统文化的养分过程中,打破迷茫,更加准确理解“中国梦”实质。

2、增强民族凝聚力,把握“中国梦”实现路径

地区传统文化彰显着凝聚民心的魅力,维护内部构架的平衡,促进地区稳定的作用;同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造血干细胞,地区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为我们致力“中国梦”实现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撒石铺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为践行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击鼓振气;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为为民的初心和聚力的行动举旗代言。

3、加强社会导引,推动“中国梦”高度认同

地区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守信、和合大同等思想,是我们立言立行的源泉,富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从善择良;同时,地区传统文化中最激励民族斗志的文化资源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复兴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依然屹立的定海神针;因此,必须开展深入的地区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学深学透,加强社会导引,在全社会凝聚形成共筑梦想的强大合力,遵循历史逻辑,推动对“中国梦”的高度认同,真正做到上下求索,浴火涅槃。

三、增强文化自信,筑牢地区传统文化育人根基

结合世界文化大势、中国文化发展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阐释是一次民族意识的呼唤与国家精神的倡导,正中13亿人民的精神需求。筑牢地区传统文化的育人根基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急需文化自信的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7]这个根本问题,说明办好高校思政课,必须使文化自信入教材、入课堂、入脑入心,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文化韵味。文化自信不仅包含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还包括对自身文化影响的充分认识。青年大学生正处社会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外有全球化彰显,内有文化交锋,当学生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时,就不再有崇洋媚外、意识混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既能植根本土又能接轨世界;既能继承和创新“中国本土文化”,也能甄选别国文化养分。

(二)文化传承急需加强对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深挖

新时代,地区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生存空间,而文化传承为地区传统文化提供生存机会,二者之间形成“命运共同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疆拓土。因此,为了保证其教育功能的发挥,我们必须有文化自觉意识,积极占领宣传阵地,守住思想舆论防线。从高校角度来讲,就是要高调弘扬传承地区传统文化的使命,营造传承文化的良好环境;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协同能力;加强课程建设,完善组织保障;切实把地区、学校、教师、学生融合起来,形成共同体,提升地区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以高度文化自信应对多变的社会发展,合力助推中国文化质的飞越。

文化自信是极具时代坐标的新风尚,只有破陈出新,坚守我们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扛得起挖掘地区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大任,也才能交相呼应,共享发展。

猜你喜欢
维度功能传统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