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预防对策探析

2019-11-14 08:30刘伟伟张秋安顺学院贵州省安顺市561000
新生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学生校园孩子

刘伟伟 张秋 安顺学院 贵州省安顺市 561000

一.研究背景

(一)李克强:校园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中国政府网2016年12月12日对校园欺凌频发事件做出了批示,其中李克强强调:校园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不仅严重伤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冲击了社会道德底线”【1】。因此,教育部门和有关国家机关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学生法治教育的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

(二)我国校园欺凌的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中学校园内,受到同龄学生欺凌的人数占26.4%,被年长学生欺凌的占33.8%,被校外人员欺凌的占16.6%,共有76.8%的学生遭遇过校园欺凌。此外,我国国务院在2016年4月发表《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指出:“发生在学生之间,故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健康,并且校园欺凌有逐渐升级为校园暴力的趋势”【2】。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校园欺凌的现状并不乐观。

二.校园欺凌的概述

(一)校园欺凌的含义

“校园欺凌主要是指在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侵害行为”。【3】根据对上诉定义的概括我得出——校园欺凌是会以暴力的形式出现在中学生群体之间,并且给中学生身心健康带来难以抚平的伤害的侵犯性行为。

(二)校园欺凌的类型

校园欺凌以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为主。其中,“直接欺凌通常是指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的欺凌形式,可分为身体欺凌和语言欺凌”。【4】“间接欺凌指通过第三方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5】

(三)校园欺凌的特征

校园欺凌的特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首先体现为形式的多样性,即常以打架、威胁等形式出现。其次,行为的反复性。校园欺凌会恶性循环的多次在学生之间发生。再次,行为的普遍性。参与欺凌事件甚至成为了中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普遍行为。另外,行为的不平衡性。欺凌学生在身高、体质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平衡。最后,行为隐蔽性。学生常常选择在较为隐蔽的场所实施欺凌行为,不易被人察觉和发现。

(四)校园欺凌现状中存在的差异

从调查数据来看,校园欺凌中存在着差异。一方面,校园欺凌存在性别差异。校园欺凌事件中男生的参与度是女生的两倍,且都以踢、揍等直接欺凌的方式呈现。女生则以谩骂、孤立等间接欺凌为呈现方式。另一方面,校园欺凌的年龄差异。校园欺凌发生的密度与学生实际年龄存在着内在的关系,呈现出欺凌事件发生的密度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会逐渐下降的特点。

三.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欺凌者的因素。欺凌者由于特定的心理特征影响,盲目崇拜和求同心理,学习压力过大,心智发展不够成熟,过于自信甚至自负,情绪起伏大、调节情绪的能力低,渴望得到关注等原因,所以用错误的方式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从而导致校园欺凌的发生。

受欺凌者的因素。受欺凌者由于性格内向、体型偏小、性格孤僻、,敏感多疑,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陷或处于单亲家庭,会造成了他们自卑、不自信,往往就会遭受他人嘲笑、欺凌。

(二)家庭因素

不良的家庭教育氛围对学生成长产生恶劣影响。一方面,父母双方的暴力和敌对,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用极端的方式打骂孩子,导致孩子心理发展被忽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与他人的交往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虚荣、功利、浮躁、攀比、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甚至许多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不限制子女的错误行为,导致孩子任性、胡作非为,从而引发了校园欺凌。

(三)学校因素

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当代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师德行为,但因为少数教师师德素养的匮乏,做出透露学生个人隐私、嘲弄学生等恶劣行为,导致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均衡,进而使用欺凌行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和情绪。另外,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仍以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为主,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心理以及法治教育,都会加剧欺凌现象的发生。

(四)社会因素

大众传媒滋生的暴力、低俗等糟粕文化。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正确的形成,他们自身并不知道如何去判断网络文化中的对错,所以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社会对校园欺凌的法律监督机构较少,执法力度薄弱,相关的法律文件不够完善等,没能及时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导致欺凌事件层出不穷。

四.校园欺凌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校园欺凌给学生身心造成了一系列挥之不去的伤害。具体表现为:

(一),被欺凌者在某些方面往往有消极的自我概念或自我知觉,如自尊心低、缺乏自信、行为消极和思维怠慢、学业成绩下降、出现辍学或厌学等现象等。

(二),被欺凌者通常智力还、社会交往能力较低,受到其他人的侮辱、嘲笑自己无力反抗、自卫时,会对现实世界产生不信任,沉迷网络世界,滋生无助感、孤独感。

(三),校园欺凌的发生破坏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校园欺凌会造成欺凌者形成逆反心理、叛逆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误入黑社会等不法组织,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且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和缺少勇气、自卑、害怕人群,甚至产生极端行为等。

(四),严重破坏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法规丧失信心,不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冶建设。

五.校园欺凌现状的预防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意识

言传重于身教。父母不应该只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要看到孩子在背后的努力,更应该要注重孩子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成长需要,有底线的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学会讲道理、辨是非。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教育他们如何合理地处理学习、生活问题。教育孩子在遭遇校园欺凌或遇到校园欺凌时,不要慌张,随机应变,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理性的方法应对欺凌事件。

(二)完善学校道德、法制教育

倡导教师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定期邀请公安机关和司法部门在校园内开展法制教育和反欺凌活动,进而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加强强对学生尊重生命、同情弱者、遵纪律和法律、以理服人等价值理念的积极引导和教育。同时引领全体师生一起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推动建立专门解决校园欺凌行为的援助部门,做好相关的防治工作和预防对策,要让教职工明确自己的职责,从而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全面、彻底的打击。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应该要加大对正能量事迹的宣传报道力度,为中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和道德模范。加强对影视作品、网络文化中的暴力、欺凌等内容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加大对违法内容的处罚力度,从而防止中学生从大众传媒中学到消极的行为和思想。

(四)加快建全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调查情况看,我国现在针对治理校园欺凌的专项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缺漏,对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的惩戒力度不够,很难对校园欺凌者产生威慑作用,也不能充分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因此,相关立法机构应加快制定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律法规的进程,使家长、学校、社区等权利主体明确自己的责任,加强对校园欺凌执法的监督。

结语

校园欺凌的治理和预防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家庭、学校、社会互相配合,共同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因此,只有社会各阶层携手合作,共同关注、关爱每一位学生,才能保证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学生的成长才能得到安全、合法的保障。

猜你喜欢
中学生校园孩子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