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研究
——以花鼓灯艺术为例

2019-11-14 08:30张邵兵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胡萧刘雪婷肖萌桂雨菲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蚌埠233030
新生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花鼓艺人文化遗产

张邵兵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胡萧 刘雪婷 肖萌 桂雨菲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蚌埠 233030

一、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一定时期民众的精神和文化形态,构成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同时,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明”的重要推动力,有助于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展现出了有力的经济价值,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基于此背景,本项目以花鼓灯艺术为研究对象,分析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状况并提出合理对策。

二、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花鼓灯是汉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花鼓灯的起源目前学术界并未统一,不过据史料记载,宋代便出现了花鼓灯,一直流行于怀远一带。之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皖北地区为中心,辐射皖南、苏北、豫东、鲁南等地的播布区。在2006年花鼓灯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花鼓灯原生态资源正在被侵蚀消失。解放初期,安徽蚌埠怀远县和禹会区一千多个村庄,每个村都有锣鼓班子,每个乡镇至少都有十几个灯班子,故有“千班锣鼓百班灯”之说。但目前全面萎缩,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蚌埠市所辖的怀远县、禹会区,仅存4、5个花鼓灯班子。经过在蚌埠、怀远、凤台和颍上等花鼓灯艺术的主要传承地的走访调查,发现花鼓灯的传承和发展困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承环境恶化,艺术的独特性逐渐消失

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十分注重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挖掘,以有着“花鼓灯艺术之乡”的怀远县为例,在1979年,县里举办了为期2个月的花鼓灯老艺人研讨班,邀请了数十位花鼓灯艺人参与对传统花鼓灯的全面挖掘整理工作。此后为激发群众对花鼓灯的兴趣,怀远县政府在1982年、1983年连续两年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全县花鼓灯会演,吸引了大批民众参与。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传统的民间技艺无法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致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没有了传承和学习的劲头,开始前往大城市打拼。当地民众对花鼓灯艺术的态度也逐渐发生转变,甚至一度认为年轻人学习花鼓灯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另一方面,伴随着外来城市文化的进入,传统的花鼓灯艺术被年轻人认为过时、老土并加以否定,导致花鼓灯艺术的传承环境十分恶化。近些年,虽然当地政府对花鼓灯艺术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但在实际传承过程中,很多半职业艺人自身艺术功底并不牢固,一味的结合新时代元素,将其生搬硬套的加入到花鼓灯艺术中去,还认为是一种进步。却不知,花鼓灯艺术正在失去其原本的独特性。发展变异是需要的,但必须是在保持自我生态风格特征的基础上,否则,就不会是花鼓灯,而变成一个其他品种的艺术形式了【1】。

2、优秀传承艺人逝去,技艺逐渐失传

安徽省花鼓灯有“冯、郑、陈”三大主要流派,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小金莲”冯国佩、“小白鞋”郑九如、“一条线”陈敬之,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三位国宝级的花鼓灯艺人在2012年相继去世。“小金莲”冯国佩曾将安徽花鼓灯跳进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沿淮群众誉为花鼓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他创造出的“野鸡溜” 、“斜塔” 、 “拐弯”等高难度舞蹈动作随着老先生的去世而难再现人间。“陈派”花鼓灯开创者陈敬之在长期的实践中融会贯通,其经典的的颤、颠、抖“三字经”、 “风摆柳”、 “三掉弯”、 “三指夹”等,以及他独创的“弦子灯”即一条线调,都对凤台花鼓灯表演艺术特色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形成了独特的陈派花鼓灯舞蹈艺术。然而随着他的逝去,目前陈派花鼓灯艺术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特色。此外安徽省曾命名的十大花鼓灯老艺人,目前也已无人在世,这一批老艺人的逝去不仅使得花鼓灯艺术暗淡的许多,他们身上的“绝技”也相继失传。花鼓灯老艺人“石猴子”石经礼的绝技“野鸡式”、“小五腿”、著名鼓手“老蛤蟆”常春利的鼓技等等,都随着艺人们的去世而难以再现,同时随着他们的故去也使得花鼓灯艺术的优秀基因越来越少。

3、花鼓灯保护意识还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淮河两岸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地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对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保护。近些年,随着国家的倡导和相关政策的实施,安徽省地方政府开始了对花鼓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由于地方发展不均衡,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花鼓灯传播地区更多的是关注对经济的建设,导致花鼓灯艺术的生态保护被忽视。再加上当地的民众对花鼓灯艺术的传承意识不强,重视不够,相关的保护性工程进度滞后。还有一些地区,表面上虽然开展了诸如在文化室或文化站挂牌子等对花鼓灯艺术的保护工作,但工作浮于表面,缺少实质性的保护,花鼓灯艺术的传播和影响力仍逐年下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分析以花鼓灯为例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乡村振兴不同于其他的农业农村的扶持政策,而是上升为国家的战略层面,是一个宏观的、系统性的发展方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前提、生活富裕是目标、治理有效是保障、乡风文明是关键。在淮河两岸的花鼓灯传播地,乡村振兴战略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而花鼓灯艺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有着多元化的价值。

1、花鼓灯艺术的诞生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3】。同时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深化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发扬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侵蚀。作为历史的产物,花鼓灯艺术诞生之初作为地域性重要的文化活动,是对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认知能力的集中反映。同时花鼓灯艺术代代相传,凝结了几代人的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在推动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中华文化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2、花鼓灯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仅需要提高当地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要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中,乡风文明是关键,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乡风文明的内涵中,不可或缺的是地域文化,所以实现乡村文化的复兴之路也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淮河两岸历史文明的缩影,来源于群众的生产生活,体现一方百姓的思想智慧,同时也承载着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是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传承和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还可以逐渐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对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3、花鼓灯艺术具有经济价值,能有效的推动“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带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近些年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很多地区通过结合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在花鼓灯传播地,只有通过提取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源,并将其合理利用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经济投入用于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花鼓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对策

1、加强花鼓灯生态环境保护

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具有血源性、族群性的特点,因此保护和传承花鼓灯艺术,首要工作是保护花鼓灯艺术的生态环境,畅通民间的传承渠道。在蚌埠周边很多村子,生活着花鼓灯艺人,如“中国花鼓第一村”-“冯嘴子村”。花鼓灯艺术以人为重要载体,进行口传身授,随着冯国佩等一批老艺人的逝去,就会出现传承的障碍。所以当下一方面要加强对花鼓灯艺人的保护,通过花鼓灯艺术让他们的经济生活得到保障,如,定期邀请艺人公开授课等;另一方面加强艺人生活地区民众的传承意识,对传承进行激励。同时恢复并加强与花鼓灯艺术的相关的民俗活动,定期举行一些花鼓灯相关的比赛、演出等,加强当地民众对花鼓灯的了解和传播。

2、大力发展花鼓灯文化旅游

在花鼓灯传播地,可通过发掘花鼓灯艺术中的文化元素,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花鼓灯文化旅游。以蚌埠为例,可以将“花鼓灯嘉年华”景区中的项目与花鼓灯艺术进行深度的融合,如:结合VR技术开设花鼓灯学习体验区等,并和蚌埠市博物馆相结合,开发花鼓灯艺术研学游产品。不仅可以吸引周边院校学生进行学习传承,还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这样才可以持续性的进行花鼓灯艺术的保护工作。

3、加强当地院校传承

正所谓学习要从娃娃抓起,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通过走进校园来进行传播和发扬。作为当地的优秀文化遗产,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来鼓励当地院校开设相关的花鼓灯课程,一方面是针对中小学的课程开设,不仅可以丰富当地素质教育的形式,还可以发掘一些对花鼓灯热爱并且有天赋的孩子,为日后花鼓灯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针对当地高校的选修课程开展,高校学生基本来自全国各地,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学习,可以更大范围的进行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五、总结

花鼓灯艺术是淮河地区重要的文化形态,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目前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对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进行分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旨在促进花鼓灯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花鼓艺人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