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文化传播正能量的依据及原则

2019-11-14 10:33云中坤
求知导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微文化正能量建构主义

摘 要: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们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便利使用智能手机、开展社会交往、接收各类信息的同时,也深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深刻影响。微博、微信等传递的微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应重视微文化的研究,树立坚持方向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主导性与主动性相结合的传播正能量原则,确保高校微文化积极传播正能量。

关键词:微文化;正能量;建构主义

当前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速度较强,受“微”文化、“微”思想的影响较深。

一、微文化和正能量的内涵

(一)微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带有人类印记的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统称。而微时代的到来,使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丰富,微文化也应运而生。作为新生事物,微文化被人提及并不频繁,对于微文化的概念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课题组在查阅、分析、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本课题组认为,微文化是指在微时代背景下,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进行沟通交流、信息传递与共享进而传承文化的过程。

(二)正能量的内涵

能量一词,主要用于物理学方面的知识,正能量在物理学界的应用出现在1933年的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概念中。在我国,正能量的使用更多与社会发展的语言相结合,属于流行语的范畴。对于正能量的内涵,不同专家学者意见不一,截至目前并未有统一的看法。正能量在我国最早出现于2012年的微博中,后来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与使用。本课题组在之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正能量是指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体的一种正向方面的思想意愿表达。

二、高校微文化传播正能量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马克思提出主导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哲学观点,指出“多样性不能离开主导性的支配和制约,否则就无法把握中心内容和基本准则,甚至迷失正确方向,主导性也不能脱离多样性,否则主导性就会显得单一、孤立、僵化,成为形式、教条,起不到应有的作用。”[1]在现实生活中,要处理好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保证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微博、微信等微载体在传播思想、传承文化中也需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人们既可以充分而自由的表达思想、观点,也要把握言论的方向性,拥护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地位。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类的知识本质上是主动的,认识一个对象并不意味着反映一个对象,而是意味对一个对象发生行动,建立一些以这个对象为依据的转变体系,人在认识或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并且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构筑起对环境的认识,从而强化自身的认知结构。”2]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既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和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联。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当下,以微博、微信等微载体传播的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如果自身知识结构不牢固,就可能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传播正能量,引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现实依据

在微博、微信日益普及的今天,高校大学生成为使用微工具的主体,他们也深受微博、微信的影响,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其中,微博、微信等微载体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形成了微文化。微文化的传播也受到微博、微信等载体开放性、自由化、便捷性等特点的影响,使微文化中不仅有先进文化,也出现了糟粕文化,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极为不利。因而,微文化的传播需要正能量的引导,使微文化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传承。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影响着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而高校正能量的营造更是关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可见,高校浓厚的正能量氛围需要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进行营造,为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微文化传播正能量的原则

(一)方向性与渗透性相结合

微时代背景下,微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受众群体不断增大,参与人数逐渐增加,微文化被人们普遍接受。作为高校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微文化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微文化传播正能量只有坚持正确方向,才能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同时,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高校微文化传播正能量要采用渗透性的原则,在微信息中渗透正能量观点、事件,在不知不觉中让大学生接受、认可,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并传播正能量。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高校微文化传播正能量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理论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并掌握微文化的产生、内涵与发展,使其懂得微文化对自身的重要影响,做到正确学习并传播微文化。高校教师可以加大对微文化传播正能量的理论研究,为传播正能量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坚持实践性原则,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微博、微信的利与弊,能够有效辨别传递信息的真伪善恶,正确使用微博、微信,为自我成长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通过理论教育与参加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利用微文化传播正能量,抵制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主导性与主动性相结合

在高校微文化传播正能量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教育工作者首先自身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较高水平的微博、微信使用能力,能够及时关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微平台技术人员应积极发布学生感兴趣且正能量的信息,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并有效传播,发挥出教育者应有的主导地位。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娱乐活动中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微博、微信,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将传播正能量寓教于无形。通过拓宽渠道、增加途径、创新方法,调动大学生利用微文化传播正能量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建新.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0.

[2](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微文化传播正能量研究”(2019-ZDJH-37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云中坤(1986—),男,河南郑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微文化正能量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