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增收路径探析

2019-11-14 09:14许成科
山西农经 2019年15期
关键词: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许成科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分析了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和影响增收的因素,探讨了农民增收的方法路径,对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路径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5-006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要引导农民、组织农民,更要富裕农民、发展农民,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生活水平,让农民群众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促进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也是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支撑。

1  当前农民收入的基本特征

1.1  收入来源多元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农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在农民收入来源方面。过去,农民以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为主,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现阶段,农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既有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也有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如外出打工有工资收入、流转土地可以获得流转收入、农业合作社入股可以获得股份收入。另外,农民还有政府的各类补贴等。

1.2  收入增长非农化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乡村走向城镇,从田地走向工厂,从第一产业走向第二三产业,劳务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所占份额逐渐增大。2018年,我国农民工总数约28 836万人,月均收入3 721元。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農村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不断扩大,参加入股投资分红的农民不断增多,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1.3  收入增长快速化

21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出台了16份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工作,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保护和支持力度,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从统计数据看,近年来农民增收保持了比较良好的势头,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连续多年超过了城市的增长幅度。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617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69,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2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2.1  农业农村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传统农业有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的比较效益不高,农民个体难以通过从事直接的农业生产增加收入。在农村地区大量存在的闲置耕地、林地、池塘等,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增收[1]。

2.2  农民素质不高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需要更多用科学技术和职业素养“武装”的新型职业农民。但是,当前农村劳动力主要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门路少,选择面窄,直接影响了农民增收能力的提升。

2.3  农民创新创业的制约因素较多

创新创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动能,但当前农民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增收还面临诸多限制因素。从宏观层面看,主要表现为引导指导体系支撑不足、创新创业平台支撑不足、孵化扶持机制不健全、管理和服务机制不健全等。

2.4  城乡发展差异难以短时期消除

二元结构下,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城乡劳动力市场被分割开,一方面,农民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地位和收入水平;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只能是暂时的、流动性的,没有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

3  农民增收的路径

3.1  盘活各类要素,挖掘资源

积极盘活农村的各类资源,唤醒各类闲置资产,变资源为资本,推动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激发农民的增收活力。加快“三变”改革,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对农民闲置的承包地、宅基地、池塘,以及废弃场地、老村宅、老校园等进行核查梳理,引进或兴办经营项目,以转让出租、合作开发、作价入股、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流转,让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闲置资源成为农民的可经营资产,助力农民增收[2]。

3.2  加强农民职业培训

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建立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供普惠性、均等化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围绕素质能力提升的目标,开展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农业农村政策等专业素养培训;开展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等业务培训;开展农产品加工、“互联网+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安全使用、农业转基因安全知识等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经营、管理和农业电商等市场知识培训。通过分类组织农民培训,提升素质能力。

3.3  完善管理服务,支持创新创业

农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人数多、潜力大、需求旺的重要群体。可以通过宣传推介、树立典型、搭建平台、政策扶持、创业辅导、优化服务等手段,以农村能人、返乡农民工、部队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创办的农村民宿、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民间手工艺为重点,积极提供优质服务,激发农村创新创业群体的活力,提升农民创新创业氛围。要探索完善农民创新创业融资模式,建立农民创新创业发展基金,进一步降低农民创新创业的融资成本。要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风险防范机制和服务体系[3]。

3.4  振兴乡村产业,推动城乡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只有做大做强产业,农民生活富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要坚持培育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高农业规模化发展水平。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深加工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以及与文化、休闲、养生等产业融合,挖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要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融合,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育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加快实现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加速农民增收步伐。

参考文献:

[1]叶金平.浅析农民增收途径[J].农业与技术,2015(18):221.

[2]周晓蕊.实现农民增收的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研究,2016(3):11.

[3]李伟.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7(66):51-63.

猜你喜欢
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
基于农村宅基地制度谈农民增收的法律治理路径